二、与俄国等的经济交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0027
颗粒名称: 二、与俄国等的经济交往
分类号: F323;F426;F326
页数: 2
页码: 35-36
摘要: 在俄国对中国西北边疆地区的领土扩张中,与俄国最早打交道的就是我国的卫拉特蒙古各部以及随后的准噶尔汗国。
关键词: 准噶尔汗国 经济交往 俄国人 准噶尔部 卫拉特蒙古

内容

在俄国对中国西北边疆地区的领土扩张中,与俄国最早打交道的就是我国的卫拉特蒙古各部以及随后的准噶尔汗国。
  早在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和三十七年(1609),俄国西伯利亚总督加加林就派戈鲁平等人到当时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中游一带的杜尔伯特、土尔扈特等部,用馈送礼品等手段企图诱骗他们加入俄国国籍,“效忠”俄国,但遭到两部首领的严词拒绝,阴谋没有得逞。以后,俄国的使臣和其他人员不断地到卫拉特蒙古各部的牧地活动,或者刺探情报,或者游说各部首领“效忠”俄国。据有人根据史料记载统计,在巴图尔珲台吉主政准噶尔部的不到20年中,俄国派往该部的正式“代表团”就达17次之多。在从康熙三年(1664)到康熙九年(1670)僧格执政的7年间,俄国派往准噶尔部活动的“使团”多达5次。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几乎每年都有俄国“使团”到准噶尔部活动。③与此同时,准噶尔部等也多次派人到俄国进行有关事宜的交涉谈判,双方的使臣人员来往比较频繁。在这种政治往来中,双方的使臣往往都要携带大量的物质,以“赏赐”的名义进行一些特殊物质的交换和交易。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在这一时期,准、俄双方除了官方使臣人员在政治上的往来以外,双方民间人员的经济交往也一直存在。双方的不少商人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长期进行着各种物质交换和商品贸易,卫拉特蒙古人用各种牲畜或畜产品换取俄国人生产的农产品和工业用品。在俄国军队占领卫拉特蒙古人牧场土地后建立的一些军事要塞中或其附近地方,都开辟有双方商人贸易的场所。例如,顺治四年(1647),一个由卫拉特蒙古30余人组成的贸易团,驱赶着牛、羊、马等牲畜前往俄国军队建立的秋明要塞进行贸易。开始,秋明的俄国驻军按莫斯科的指令不许他们进入要塞内贸易,要他们到俄国的另一个要塞托博尔斯克进行贸易,因为那里一直是双方商民贸易的地点。后来在卫拉特蒙古人的一再要求下,同时秋明城内的俄国军民也表示欢迎卫拉特蒙古人来此贸易,迫使俄国当局不得不开放秋明作为双方贸易的地点之一。对此,《准噶尔汗国史》中写道:“这件事的意义在于它具有一些典型的特征,这些特征令人信服地揭示了决定定居务农民族与游牧畜牧民族相互经济关系的一些规律性。”①
  另外,据《准噶尔汗国史》一书的记载,当时准噶尔汗国境内有不少俄国人(其中一部分人是在作战中被准噶尔军队俘获的俄国官兵)在从事各种劳动。这些人在汗国境内的活动,带来了当时欧洲不少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例如前面提到的在金属冶炼、武器制造、毛呢制作等方面,都有俄国人在指导劳动,对准噶尔汗国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②
  对这一时期卫拉特蒙古各部,尤其是准噶尔汗国与俄国经济交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各有所需和各得其所。在这种来往中,双方加深了相互了解,对当时准噶尔汗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曾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然,也应该看到,这时的俄国处于强势,正处于对外的积极扩张时期,而卫拉特蒙古各部,包括准噶尔汗国相对来说处于弱势,是被俄国侵略扩张的对象,双方的这种经济来往是在实力不对称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这种来往也不可能是完全平等的。

附注

 参见马大正、蔡家艺:《试论僧格时期准噶尔人民的抗俄斗争》,原文载《新疆大学学报》1979年第1、2合期。; 〔苏〕伊·亚·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94页。; 在本章第二节“手工业生产”中对此已有叙述。

知识出处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4

本书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后经济的恢复情况、清朝政府治理新疆政策的调整与新疆经济的发展、新疆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清代新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清代新疆“荒政”等问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