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手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0018
颗粒名称: 三、手工业
分类号: F326;F426;F416
页数: 4
页码: 19-22
摘要: 随着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准噶尔汗国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活动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种。
关键词: 准噶尔汗国 准噶尔 手工业生产 维吾尔人 卫拉特蒙古

内容

随着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准噶尔汗国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活动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种。
  开矿冶炼和武器制造。《西域图志》中记载准噶尔汗国矿产冶炼时说:“金名阿勒坦,银名孟固,铜名化斯,铁名特穆尔,锡名图固勒噶,铅名和尔郭勒津。五金之中,多铜、铁、锡、铅。……其铁最良。”④在准噶尔汗国境内的伊塞克湖、伊犁、昌吉等地,都有官方组织的数千人或数百人在开矿,冶炼铁、铜、金、银、铅、锡等等,制造武器、生产用具、生活器具等。这里应特别指出的是,这一时期准噶尔汗国境内的矿产开采冶炼不仅规模比较大,而且还使用了俄国等西方当时一些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准噶尔军队在与俄国军队的作战中,俘获了不少俄国人及当时在俄国军队中服役的欧洲人,这些人中,有的是开矿冶炼和制造枪炮的技术人员。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等人便利用这些人为自己服务。后来,其中一部分人表现较好,被释放回国,还把自己在准噶尔汗国的活动记述了下来。对此,《准噶尔汗国史》一书中就根据当时一些亲身参加过这项生产活动的俄国等西方人的记述说:“噶尔丹策零曾做过不少努力来改善汗国已有的手工业和搞好几项新生产。中士伊里音从准噶尔回去之后讲到,那里已在自己制造枪支、火药和子弹,提炼硝磺、铜铁。”伊塞克湖四周铁矿丰富,这里有近千人开矿冶炼,其中还有“一百名俄罗斯俘虏”。原来“用老法熔炼,现在已改用熔炉”。“不久前,被俘的瑞典军官列纳特改变了往熔炉输送矿石的方法,造成了舢板,把矿石由湖的一岸输送到另一岸,再从这里由珲台吉的属民取去,运到山上熔炼。”他们用炼出的铁,制造刀矛、盔甲。俄国俘虏列纳特曾帮助准噶尔军队就地制造过“四磅炮十五尊,小炮五尊和十磅臼炮二十尊”。另外,该书还引用一个曾被准噶尔军队俘虏过的喀尔喀蒙古人的话说,“准噶尔人用某种混合物制造火药,把可燃的硫磺和硝石研细与碳混合”。①
  为了制造武器枪炮,准噶尔汗国设有专门机构官员,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有六七千人(户)。②对于准噶尔军队制造使用的枪炮,《西域图志》等汉文献中还有专门记载:“以铁为腔,中施硝磺铅弹之属。或高二三尺,圆径三寸,驾于驼背施放;或高二三尺,圆径五六寸,木架上施放;或长四尺余,制如内地鸟枪,手中施放。”③乾隆二十七年(1762),参赞大臣阿桂奏称:有卫拉特蒙古人报告,在今伊塞克湖(时写作“特穆尔里克”,即清代文献中的“特穆尔图诺尔”)有准噶尔军队埋藏的“大铜炮及炮子”,遂派人挖掘,“掘得大铜炮四,冲天炮筒八,大小炮子万余”。④可见,这时准噶尔汗国的枪炮制造已经比较发达。
  皮毛加工制作。在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中,皮毛加工制作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业,卫拉特蒙古人自然也不例外,他们利用皮毛制作的皮衣、皮帽、皮靴、皮褥、毛毡、地毯等,为其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①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这一时期对皮毛加工制作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新的工艺技术,使这一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活动得到了较快发展。例如,这一时期准噶尔匠人生产的“红香牛皮”,就采用了一些新的工艺,当时一名被俘的俄罗斯人比尔杰加就曾在伊犁的一个作坊里从事过这种产品的生产,非常有名,不仅是专供汗国内王公贵族制作皮靴的上等原料,而且也是对外交往时赠送贵客的高档礼品。对此,俄国人还给其取了个“红色油性革”的名字。②又例如,卫拉特蒙古人不仅用羊毛制作传统的毡、毯等,而且从俄国俘虏那里学会了制作呢绒的技术。对此,《准噶尔汗国史》一书中说:俄国人列纳特与另一个瑞典人杰别什,“把呢绒生产搞得很好,把这门手艺传授给了卫拉特人。‘现在在浑台吉的兀鲁斯里有不少本族人的制呢匠’”。③
  用具制作。《西域图志》卷四十一“服物一”对这一时期卫拉特蒙古人所制作使用的“被服之具”、“坐卧之具”、“饮食之具”、“日用之具”、“成物之具”等都有翔实记述,可见当时准噶尔汗国境内手工业生产活动不仅比较普遍,而且产品种类也比较齐全。这里列举一些:“绥克”(耳环),“金银为之,以坠耳,饰以珠,男妇皆用之”;“缫和什勒”(床),“以木为之,长六七尺,阔三尺许,高尺余,有四足,制如内地之床。其左右及后三面,咸有边阑,或加雕刻”。这种大床只有大台吉才能坐,所以当时称台吉继位为“坐床”;“博克绰”(即皮包),“以皮为包,用盛衣服”;“塔巴克”(盘子),“以红铜为之,亦有用木者,深浅大小不同。其贵重之盘,则以玉为之”;“阿尔呼特”(皮口袋),“缝皮为袋,中盛牲乳,束其口,久尔成酒”;“库努克”(桶),“以皮为桶,大小不等,上有皮系,用盛乳酪之属”;“海苏”(锅),“旁有四耳,小者两耳,以红铜及铁为之”;“什纳噶”(汤勺),“以铜及铁为之,有柄,用以挹饮食酒浆之属”;“塔玛噶”(印章),“台吉之印,其形圆,范金为之,宰桑以下之印其形方,或以银,或以铜、铁、锡,各视其职儿差等焉”;“海齐”(剪刀),“其头甚长,而交股则短”;“鄂里”(簸箕),用以盛土;“托斯和尔”(舟),刳独木为之,大小不等,用以济渡;“特尔根”(车),“其轮用大幅,版四,交股作十字形,轮之高低大小,随车之制,间有用四轮者”;“奇鲁斡”(锯),“其著手处,或用木,或用铁”;“苏克”(斧),“亦有两面俱削成芒口者”;“额鲁木”,“形同内地之钻”;“哈鲁尔”,“形同内地之推刨”。
  在这一时期准噶尔汗国境内的手工业生产活动中,还有几项特别值得一提:
  一是铸钱。准噶尔汗国控制天山南部的“回部”后,曾在当地铸钱,在维吾尔人中流通使用。这种钱在当地称为“普尔钱”,由于含铜比例高,呈红色,故又俗称为“红钱”。对此,《西域图志》中说:“回部旧属准噶尔,所用普尔钱文,质以红铜为之,制小而厚,形圆椭而首微锐,中无方孔。当策妄阿拉布坦时,面铸其名,背附回字。噶尔丹策凌嗣立,即易名更铸。”①
  二是造纸。《西域图志》中载,在准噶尔汗国境内有“察逊,草名,捣烂可成纸,因呼纸亦谓之察逊。质厚而粗,压之砑之,可供书写”。②可见,这时在准噶尔境内有造纸的生产活动。对此,《准噶尔汗国史》中根据有关资料也说准噶尔汗国当局这时已经“在制造书写纸”。③
  三是织布。霍斡斯在《蒙古史》一书中说:“卡尔梅克人已经能自己制造布匹。”④这时的天山北部并不出产棉花,所需棉花布匹主要从天山南部的维吾尔人中征收。不过,随着众多维吾尔人迁移到天山北部种地生产,与卫拉特蒙古人长期交往,很可能一部分贫穷的卫拉特蒙古人也学会了纺纱织布的技术,进行一些纺纱织布生产活动,以解决自己的穿衣问题。

附注

 傅恒等《:西域图志》卷四十三“,土产”。; 〔苏〕伊·亚·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44—345页。; 专门制造铁器器械的“鄂拓克”有五千多户。专门制造枪炮的“包沁”有一千多户。; 傅恒等:《西域图志》卷四十一,“服物一”。; 《清高宗实录》卷663,乾隆二十七年闰五月戊寅。; 傅恒等:《西域图志》卷四十一,“服物一·准噶尔部”。; 〔苏〕伊·亚·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47页。; 〔苏〕伊·亚·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45页。; 傅恒等:《西域图志》卷三十五,“钱法”。; 傅恒等:《西域图志》卷四十一,“服物一”。; 〔苏〕伊·亚·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13页。; 霍斡斯:《蒙古史》(第一卷),第649页,

知识出处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4

本书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后经济的恢复情况、清朝政府治理新疆政策的调整与新疆经济的发展、新疆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清代新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清代新疆“荒政”等问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