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清代新疆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0009
颗粒名称: 四、清代新疆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
分类号: F127;F426;F323
页数: 8
页码: 10-17
摘要: 与清朝之前新疆历史上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相比,综观清代新疆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关键词: 清朝政府 新疆经济 农业生产 经济发展 新疆政治

内容

与清朝之前新疆历史上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相比,综观清代新疆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一是农业开发不仅规模大,而且偏重于天山北部地区。
  在18世纪中期清朝治理之前,新疆的经济发展模式长期以天山为界,天山北部以牧业生产为主,天山南部以农业生产为主。汉、唐等中央王朝都是以汉族为主建立的王朝,统治中心在今天的陕西关中与河南西部一带。在统一西域的过程中,他们出于当时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大多是从甘肃的河西走廊出发,首先进军天山南部,并随后把治理西域的重心也放在天山南部地区。因此,汉、唐等中央王朝在西域屯田开发的重点,也主要放在天山南部地区。
  清朝则不然。清朝是以原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满族为主建立的中央王朝,其统治全国的中心在北京。在随后与准噶尔汗国的长期作战和统一新疆的过程中,清朝军队作战活动的主要战场都在蒙古高原和天山北部。因此,18世纪中期清朝消灭准噶尔汗国、统一新疆之后,把治理新疆的重心放在了天山北部,特别是放在了原准噶尔汗国的统治中心——伊犁地区。清朝政府治理新疆重心的转移,不仅对后来新疆政治格局的分布带来重大影响,而且对当时新疆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重大影响。
  为了维护新疆社会的稳定和中国西北边疆地区的安全,清朝政府从内地调驻大批军队到伊犁、乌鲁木齐、巴里坤等天山北部地区驻防屯田,同时又组织迁移众多内地农民群众和南疆地区的维吾尔农民群众到这里屯田种地,很快改变了这一地区的面貌,大片荒野变成了良田,到处都有各族军民在劳动生产,一些人口较为集中的城市也建立起来。据统计,到嘉庆年间,经过数十年的开发,天山北部地区的军民总数达到四五十万人,开垦种植的土地在200万亩以上。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多,天山北部开垦种植的土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在光绪初年清朝收复新疆、重新确立在全新疆的统治地位以后,马上采取各种措施,恢复发展新疆、特别是北疆地区的农业生产,并很快取得成效。
  总之,在清朝政府治理新疆的150多年中,不管是在社会稳定的时期,还是在社会出现动荡的时期,都一直都比较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天山北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从总体上来说,新疆的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发展的过程中,不管是从规模上,还是从发展水平上,都大大超过以往任何历史时期。尤其是把天山北部地区作为这一时期大规模开发的重点,不仅为清朝政府把治理新疆的中心放在这里提供了可靠的经济保障,而且对改变新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南农北牧”生产格局也起了重要作用。到1911年清朝灭亡时,新疆已经大致形成了南、北疆地区农、牧均衡发展的生产格局。①
  二是经济发展不仅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而且成效比较明显。
  如前所述,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朝政府统一新疆后,为了发展天山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立即从内地迁移大批各族军民到这一带垦荒屯田,并很快取得明显成效。为了使新疆的农业生产放在更为可持续的发展上,清朝政府特别重视各族农民群众的屯田生产(史称“民屯”),不仅为内地众多贫穷农民群众到新疆屯田种地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而且在赋税征收办法、数额等方面,都给予了特殊的优惠政策。同时,在维吾尔人聚居的南疆地区,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也采取了安置流散农民群众回归土地、减轻赋税负担等措施。清朝政府的以上政策和措施,不仅使北疆地区的大批荒野得以开发利用,农业生产很快达到历史上的高水平,而且使南疆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很快得以恢复发展。新疆南、北疆地区农业生产的同时发展,进一步带动了牧业、手工业、矿业、贸易、城市建设等各个行业的发展,从而使新疆经济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更值得一提的是,新疆这种经济全面发展还持续了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期。在清朝政府治理新疆的150余年中,除了19世纪60—70年代的十余年由于各地群众的暴动和外敌入侵造成全疆性的大规模动乱以外,新疆基本上保持了政治社会的稳定。在新疆以往的发展历史上,能保持如此之长时间的政治社会稳定是不多见的,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政治社会保证。
  在清朝政府治理新疆的前期(从乾隆朝中期到嘉庆朝)的数十年中,除了乾隆三十年(1765)乌什发生过维吾尔人规模比较大的暴动事件以外,新疆政治社会一直比较稳定,在全国的大力支持下,新疆经济也保持了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
  到道光朝时期,虽然受全国政治经济不景气与和卓后裔多次作乱的影响,新疆经济发展的速度有所放缓,但由于这时经济规模总量的增大,经济发展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例如,在道光二十年(1840)前后,由于人口的增加而在天山南北各地重新兴起的开荒种地热潮中,新疆的耕地面积一下子就增加了100万亩左右。这在当时新疆经济的发展中是一件很值得一提的大事,也是对新疆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小的促进。
  在随后的咸丰朝至同治朝初年,虽然因内地“协饷”供应不足而造成新疆的财政危机,但新疆本身的各种生产活动并没有停止,经济仍然在比较正常地运行。只是到同治三年(1864),各地爆发大规模的各族群众暴动以及随后的阿古柏、俄国军队的入侵,新疆经济发展才出现了严重的停滞和倒退。但这段时间仅有十余年,在整个清朝政府治理新疆的150余年中所占时间有限。
  在光绪初年,清朝军队驱逐了外来侵略军、重新治理新疆以后,特别是在光绪十年(1884)建省前后,清朝政府对新疆政治、经济制度进行变革,社会又出现了新的稳定局面,为新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政治、社会条件。特别是为了尽快恢复发展北疆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所采取的许多措施,很快见到成效。因此一直到清朝灭亡前夕,新疆经济都一直保持了不断发展的趋势。
  总之,在清朝政府治理新疆的150余年中,从总体上来说,新疆经济一直处于发展之中,延续时间之长在新疆历史上是很少有的。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人口的不断持续增长和耕地数量的不断增加。在清朝政府治理新疆初年,新疆总人口不足30万。而到清朝灭亡前夕,新疆总人口增加到200万以上,达到了新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在生产力比较落后和没有大的突破的条件下,人口的快速增长必然会带动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新疆的情况即是如此。据不完全统计,到清朝灭亡前夕,全新疆各族军民耕种的“熟地”即达1000万亩以上。①这个数字在新疆历史上也是从来没有达到过的。
  三是比较注重新疆经济的全面发展。
  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朝政府统一新疆后,除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解决各族军民的吃粮外,还根据各族军民的传统生产方式与生活需要,发展畜牧业、手工业、矿业生产,以及其他与各族军民生活相关的生产活动。
  清朝政府治理新疆后,为了尽快恢复发展新疆,尤其是北疆地区传统的畜牧业生产,在伊犁、乌鲁木齐、巴里坤等地都设立了各种牧场(又写作“牧厂”),牧养大量的马、牛、羊、驼等牲畜。为了扩大各牧场牲畜的来源,清朝政府每年都从内地调取大批丝绸、茶叶等,从南疆地区调运为数可观的布匹、棉花等,与哈萨克开展贸易,换取牲畜,由各族军民牧养,一方面解决军队作战训练和农业生产对牲畜的需要,一方面解决一些军民的生活需要。例如,伊犁地区的额鲁特营蒙古军民、察哈尔营蒙古军民、索伦营军民、锡伯营军民,都牧养有官府提供的各种牲畜。又例如,巴里坤马厂、木垒马厂,由绿营官兵牧养的马都在数千匹以上,不仅为新疆军民提供了优良的马匹,有的还运往内地,供各族军民使用。与此同时,清朝政府在南疆各地也设立了大大小小的牧场,牧养有各种牲畜。这些都为新疆畜牧业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例如,乾隆三十六年(1771)土尔扈特等部蒙古军民返回祖国到达新疆以后,清朝政府为了解决他们的生活和生产需要,曾从新疆各牧场调集了大批牲畜供其使用,为后来土尔扈特等部蒙古军民恢复和发展牧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清朝政府也比较重视新疆的手工业和矿业发展,并取得明显成效。清朝政府治理新疆后,对各族传统的手工业生产一直持积极的保护和支持态度,不仅使原有的一些手工业生产得以存在发展,而且还从内地引进各方面的技术人员,帮助新疆提高产品的质量。例如清朝政府多次从内地调入技术人员,帮助新疆铸造农具、钱币等。为了铸造农具、钱币,制造枪炮火药,解决一些地区军民的取暖烧火,清朝政府先后在一些地方组织军民对铁、铜、铅、煤、硫磺等矿进行开采冶炼,有的还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另外,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清朝政府还对一些地方的金、银矿进行了开采。特别是在南疆的和阗、叶尔羌等地方对玉石的开采,规模更是可观(这里包括私采)。
  为了维持新疆与内地,以及新疆各地之间的交通通讯,清朝政府在各主要交通沿线都设立了军台、驿站等,驻守专门负责守护和传递来往书信文件的各族军民,提供各种交通工具。后期又把原有的军台全部改为驿站,甚至引入近代的电报,使新疆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状态。
  在清朝政府治理新疆期间,一直比较重视新疆的城市建设。尤其是对北疆地区的城市建设,更是给予高度重视。我们知道,在清朝政府治理新疆之前,天山北部长期是我国游牧民族活动的主要场所,“随畜逐水草”的各游牧民族大多不重视城市的建设。18世纪中期清朝政府治理新疆后,在天山北部开展大规模的屯田,发展农业生产,很快形成许多驻防屯田军民的聚居点。在此基础上,清朝政府开始在各个地方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城堡。后来,这些城堡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各个地方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城市。例如清代伊犁地区著名的惠远、惠宁、宁远等城,乌鲁木齐地区的迪化、巩宁两城,以及其他各地建立的城市,都是这一时期先后建立起来的。这些城市的建设,不仅对当时新疆社会的稳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以后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农业、畜牧业、矿业、手工业等获得发展的同时,新疆的内外贸易在清代也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新疆自古就是中西经济贸易的重要通道,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重要一段。清朝政府治理新疆后,随着新疆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特别是与周边国家民族交往的频繁,使新疆的内外贸易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前期主要是对哈萨克、浩罕等相邻国家的贸易,后期主要是与俄国及英国控制下的印度等国的贸易。这种贸易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同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但是对于促进新疆与内地、新疆与周边相邻的国家、民族的经济往来和经济发展,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总之,在清朝政府治理的150多年中,新疆在农业生产获得较大发展的同时,畜牧业、手工业、矿业,以及其他与各族军民生活相关的各个行业的生产活动,包括内外贸易等,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新疆这种经济比较全面发展的局面,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四是中央政府与内地各省区对新疆经济发展的大力支援。
  18世纪中期清朝政府治理新疆后,为了开发新疆、发展新疆的经济,立即从内地组织迁移大批各族军民到新疆长期驻守屯田,在财力、人力上给新疆大力支援。19世纪70年代收复新疆后,清朝政府在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为新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清朝政府及内地各省区的大力支援,新疆经济不仅不能发展,甚至连基本的维持都很难进行。这里最为显著的例子就是清朝政府及内地对新疆“协饷”的长期供应。
  在清朝政府治理期间,新疆经济虽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新疆的财政收入一直比较少,无法自立,其财政支出、特别是数万驻守军队官兵的俸饷银及各种军费开支,几乎全部要由中央政府及内地各省区协济,前期每年要白银200余万两,后期增加到300余万两。内地对新疆协济的这批银两,史称“协饷”。“协饷”的供应,不仅为新疆各族军民的正常生活提供了基本的保障,也是新疆各级军政机构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同时,在新疆遇到重大事件时,清朝政府还多次拨出巨款进行临时性的财政支持,例如在平定张格尔之乱中,清朝政府为了平定这次动乱先后花费白银800余万两;在19世纪70年代收复新疆之战中,清朝政府更是花费了上千万两白银。
  即使是在平时的经济活动中,清朝政府为了恢复发展新疆的经济,也不断地给新疆以各种财政支援,例如在清朝政府治理初期,为了迁徙内地军民到新疆驻守屯田,清朝政府多次拨出专款,以保证这些迁徙军民成行。据统计,当时要从内地迁徙一户农民到乌鲁木齐或伊犁地区安家落户、屯田生产,国家要花费30—50两白银,这笔钱在当时相当于一户农民数年的劳动价值。又例如,清朝政府为了帮助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等部蒙古群众尽快恢复生产,免费提供了大批牲畜和衣物,价值至少也要白银数十万两。
  总之,清朝政府对新疆在财政上的支援,不仅维持了新疆政治社会的基本稳定,为新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直接地帮助了新疆的经济发展。清代新疆经济发展的事实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央政府与内地各省区对新疆人力、特别是财力的大量支援,是新疆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
  五是把经济发展与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中国西部边疆地区的安全结合起来。
  18世纪中期清朝政府治理新疆后,从一开始就把新疆经济的发展与维护新疆的政治社会稳定,特别是维护中国西部边疆地区的安全结合了起来。
  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朝政府治理新疆后的天山北部地区,由于长期战乱与疾病流行,原活动在这一地区的卫拉特蒙古部众数十万人几乎死亡逃散殆尽,剩余不到1/10。原已经开发利用的牧场和农田也几乎全部荒废,变成杂草丛生的荒野,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倒退,甚至连到这里驻守的清军吃粮问题都无法解决,不得不从数千里之外的内地甘肃等省运送。因此,恢复这一地区的农牧业生产,发展经济,已经关系到清朝在新疆的统治地位能否巩固,中国西部边疆地区的安全能否保证的大问题。
  如前所述,清朝政府为了把治理新疆的军政中心放在天山北部,尤其是放在伊犁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措施,从内地组织调动大批满、汉、回、锡伯、蒙古、达斡尔等族军民到这一地区驻守巡边、屯田生产,大力发展农牧业生产,并很快取得显著成效,不仅完全解决了数十万军民的吃粮问题,而且还带动了新疆整个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清朝政府在对天山北部地区,尤其是伊犁将军的驻地与乌鲁木齐都统的驻地的伊犁地区与乌鲁木齐地区的大力开发建设,又为清朝政府把治理新疆的中心放在天山北部,尤其是放在伊犁地区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从而进一步维护了新疆政治社会的稳定与中国西北边疆地区的安全。
  清朝政府治理新疆后,设“总统”天山南北军政事务的将军于伊犁(俗称“伊犁将军”)。如前所述,清朝政府的这一重大举措,改变了汉、唐等中央王朝在治理西域时把军政中心放在天山南部的传统做法,把自己治理新疆的军政中心放在天山北部,特别是放在更靠近中国西北边疆地区的伊犁地区。后来新疆的历史发展证明,清朝政府的这一做法,对于维护新疆政治社会的稳定,尤其是抵御俄国的侵略扩张、维护中国西北边疆地区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在道光、咸丰年间平定南疆地区和卓后裔的多次作乱过程中,伊犁、乌鲁木齐地区的驻军一再出动作战,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的甚至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同治朝以后反对阿古柏与俄国对我国西北边疆地区领土侵略扩张的过程中,原从内地迁移到这里驻守屯田的各族军民及其他们的后裔,一直都是抗击外来侵略者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光绪朝初年收复新疆的过程中,新疆各族军民配合进疆作战的清军,或筹办粮草,或维护交通,或充当向导,或直接参战,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由于清代新疆在全国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经济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是与维护新疆政治社会的稳定和中国西北边疆地区的安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附注

 从整体上来说,一直到清朝末年,北疆地区的牧业生产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还是高于南疆地区。因此,这里只能说是“大致形成了南、北疆地区农、牧均衡发展的生产格局”。到民国时期,由于以牧业生产为主的阿勒泰地区划归新疆管辖,尽管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发展之中,但北疆地区的牧业生产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仍然高于南疆地区。; 袁大化等:《新疆图志》卷三十,“赋税一”。如果加上歇耕地和因其他原因漏报的耕地,此时新疆已经开垦利用的土地至少在2000万亩以上。

知识出处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4

本书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后经济的恢复情况、清朝政府治理新疆政策的调整与新疆经济的发展、新疆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清代新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清代新疆“荒政”等问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