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桂兰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唯一号: 310530020230000108
人物姓名: 宋桂兰
文件路径: 3105/01/object/PDF/310512020230000001/20091124
起始页: 005.pdf
性别:
时代: 当代
籍贯: 沙坡头区迎水桥镇夹道村
亲属: 高学

传略

人生是一个大斜坡,站在斜坡上的人就运动方向来说,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继续向上走,一种是向下走。谁都知道,向上走比向下走吃力。今年60岁的高学礼和59岁的宋桂兰本是在家安享晚年的时候,儿子和女儿也希望父母在家带孙子享受天伦之乐,可老两口还是选择了向上的路,继续着艰难的人生攀登。 过去,老家在沙坡头区迎水桥镇夹道村的高学礼和宋桂兰最早也是站在斜坡底,那时候,高学礼在原中卫县西园乡乡政府工作,宋桂兰在家带孩子、种地,累死累活也解决不了温饱。1994年,宋桂兰承包了村上的60亩鱼池。1年后,每天起早贪黑在鱼池苦干的她,又用3万元钱买了10亩荒地,挖成池塘养鱼。宋桂兰说,刚开始没钱投资,雇推土机挖鱼池欠的是人情债,鱼池里的鱼苗是她向弟弟借的。到了1997年,宋桂兰家的鱼池就有100多亩了。由于养鸡养鱼可以一体化经营,鸡粪可以当鱼饲料,宋桂兰就办了一个养鸡场,结果遇上禽流感,赔了5万元。鸡没养成,高学礼和宋桂兰又商量着办了一个养猪场。高学礼退休后,亲朋好友都劝他让儿女经营鱼池,说宋桂兰苦了一辈子,该是在家享清福的时候了。可是高学礼和宋桂兰合计后,觉得儿女们都有自己的事业,老两口不能找借口躺倒不干。 2004年,高学礼和宋桂兰为了改造鱼池,积极调整思路,投资50万元创办了“卵石厂”。那些从鱼池里挖出来的卵石经过处理过滤运往建筑工地,这样不仅拓展了鱼池的利用空间,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2009年,高学礼和宋桂兰依然朝着向上的台阶攀登,想方设法把8个鱼池改造成1个大鱼池,摔开膀子向着现代化科学养鱼方向迈进。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