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心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30007508
颗粒名称: 主心骨
并列题名: 记泾源县兴盛乡红旗村党支部
分类号: D267.2
摘要: 1991年7月24日固原报登载的关于红旗村党支部的文章。
关键词: 农村 党支部 精神文化生活

内容

这个如今有184户、1817口人的红旗村,座落在泾源县兴盛盛义河发源地——红旗谷底,三面环山,云雾笼罩,特殊的地理环境,极差的自然条件,决定了红旗人要富强,必须付出更多的汗水。多少年来,红旗人盼望摆脱贫穷:红旗人寻找着治穷的路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生产责任制政策走进了红旗村,给红旗村带来了生机,红旗村开始变了,变成了全县率先解决温饱,逐步走向文明的一面“红旗”。1986年红旗村被自治区树立为“双文明”村同时,村党支部连续五次被县、乡评为先进党支部:1988年以后连续三次被区、地评为先进党支部。红旗村治穷致富,就凭着这个先进的党支部。
   1983年3月12日深夜,辛苦了一天的村民已经甜睡了,而红旗村村部里的灯还亮着,党支部成员和几个队干部在开会,商量红旗人治穷的事儿。
   “政策对头了,群众的积极性有了。可群众东奔西奔还奔不出个名堂,我们要给群众拿个主意啊!”村党支部书记丁有财在启发动员大家为红旗群众甩掉穷帽子想办法。他又说:“包产到户两年多了,群众除了有馒头吃外,再没有多大变化。我看不给那么多的剩余劳动力另找点挣钱门路,靠种2亩多山地难富。”
   经过众人谋划,最后商定,在种好土地,解决吃饱问题的前提下,再寻找门路,创收入。
   于是,村党支部动员38名党员带头致富。每年农业生产开始,党员们为群众多打粮分头奔波。有的骑着自行车与邻乡邻村、乡农科站、县种子公司联系购买优良籽种:有的从供销社买回尿素、二氨以及农用药物分送给村民。还请来了农技人员培训、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种田。支委于志明、支书丁有财、党员于团银,几经奔波,首先买来了手扶拖拉机、电磨子,一边创收入,一边给村民服务。这样,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群众吃饭问题解决了。下一步该引导村民搞经济收入了。
   组织群众编织山货是致富门路之一。编织山货是红旗人的传统手艺。为了采集编织用的竹子、柳条等材料,56岁的老支书丁有财五进红峡林场与林场约定:支部“一班人”作义务护林员,红旗村民保证不毁坏山林,可以在山里采竹子、柳条。于是170家农户搞起了簸篮、席子、簸箕、竹帽等山货加工。户均年收入800余元。
   发展畜牧业是红旗人致富的门路之二。副支书于学智早就看出红旗山大沟深、草场宽阔,发展畜牧得天独厚。1988年农忙刚过,他就背上干粮、熟面到甘肃的秦川、泾川等地走乡串镇,讨价还价,先后十次为群众买回了78头母牛。村支部又与县畜牧部门联系,解决了母牛繁殖“冷配点”。几年时间,红旗村的牛数就发展到了500多头。出售商品牛300头。
   蕨菜加工是红旗人致富门路之三。红旗村从1986年开始组织农户采集、加工蕨菜。老支书丁有财,党员于红有、于光明在固原外贸公司和区外贸公司早就联系好收购合同,每年有200多吨蕨菜从农户家运出,40户蕨菜加工户,年均收入350元,人均收入65元。
   红旗村村民吃饱了肚子,经济收入逐年增加,他们还需要精神文化生活。村党支部首先想到了这些。副支书于学智提出了修建红旗村电影院的建议。党支部决定将红旗村原有的35间集体所有的房屋派到文化娱乐活动上。就这样,红旗村相继办起了电影院、图书馆、“青年之家”、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人、畜医疗室。他们没有忘记“治穷治愚”这个“经”,也想到了子女教育不能放松的这个理。于是,又支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他们花了两年时间,为红旗小学修建了4幢砖木结构的教室和教师宿舍。每到新学期开学的这一天,老支书照例去学校看老师,看孩子们。如今,红旗村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7%,巩固率达到96.8%。
   现在,红旗村有树15万棵,500亩草场,500多头牛,1000多只羊,20台大小拖拉机,19台电视机,5辆摩托车。红旗村人均粮食和收入是1985年的3倍,是1980年的5倍。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红旗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越走越有奔头。 (王巍)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巍
责任者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