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30007046
颗粒名称: 泥缸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91年5月固原报登载读者每次回张易老家,进门后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房檐底下的那几口泥缸。这些泥缸全是奶奶留下的“念密”。
关键词: 张易老家 泥缸 念密

内容

每次回张易老家,进门后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房檐底下的那几口泥缸。
  这些泥缸全是奶奶留下的“念密”。“念密”是老家的话,有“纪念品”和“遗物”的双重含义。
  奶奶“制造”这些泥缸的时候,我刚上小学二年级。虽然二十多年过去了,但奶奶捏泥缸的场面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首先她老人家在院子当中把麦草辫子(土名叫“窖砖”)盘成一个底下大上边小的圆柱,底盘是二尺三四的直径,一米多高。然后把和好的泥以一寸左右的厚度抹到圆柱上,接着,双膝跪下,用泥抹子不停地从四周用劲向上推抹,以保持软泥不致垮下来。直到泥中的水分蒸发得差不多了,泥不再下滑为止。从开始上泥到停止推抹大约需要两三个钟头。奶奶头上的汗水不停地流淌着,她也一刻不停地推抹着,从来不晓得休息。
  到了第二天,她又和了一堆泥,又盘了一个小圆草柱子,又顺着昨天的步骤,“制造”出了又一个泥缸。就这样,一连六七天时间,她便造了六七个泥缸。那天她站在她的“作品”旁端祥了一会儿,说了声“够了”。就不再造新的泥缸了。而是从那天起,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把那已经捏好的泥缸,依着次序,一天翻过来一个。翻过来后,轻轻地撕去草辫子,再用质量较好的细软的泥把缸内的毛茬子打一遍,等再晒上三五日,便是一个成品的缸了。
  奶奶捏缸的时候,我曾问“捏成做啥呢?”她说:“装啥呢。瓦缸贵得很,买不起。捏上些泥缸,有粮食了装粮食,没粮食了装个零碎子,用处大着呢。”
  自打那些泥缸捏成后,一连七八年时间,除了一个缸里装过粮食外,其余几个一直闲放着。顶多有时装几缸喂猪用的荞花或胡麻衣子。奶奶去世后,又过了五六年时间,那几口泥缸依旧闲放着。一直到我上了大学的第二年,放寒假回家时,我才发现满满的装了几大泥缸红突突的麦子和黑白两杂的豆子。从那年起一直到如今,虽然年景有时好有时不好,但那几口泥缸却一直没有空放过。每年至少有一半要装扬净晒干的粮食。
  几乎是每次回家我都要站在泥缸旁边,用心底的语言对奶奶说:“要是您老人家能活到现在,那该有多好。您在烈日下用汗水捏成的泥缸真个装上粮食了!”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张佐堂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