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赶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30004258
颗粒名称: 母亲赶集
分类号: G210
摘要: 笔者回忆小时候母亲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呼吁读者关注老人,关爱老人。
关键词: 母亲 老人 关爱

内容

家住固原北川,离集市热闹出了名的三营镇只有3公里。母亲是一家油盐酱醋的总经理,她赶集的经历深深留在我的记忆里——
  我十多岁的时候,只要母亲提着几个鸡蛋去镇上赶集了,我就和两个妹妹爬到粪堆上向老远路口不停地翘望。母亲终于回来了,她除了手提一大瓶醋外,还要买回一斤或者半斤全家人爱吃的辣子。待手中的这些放停当后,她还会从口袋里掏出三个“洋糖”,分别塞进我和妹妹的馋嘴里。这时候,母亲坐下来,“咕噜咕噜”喝半瓦盆已经晾凉了的开水,抹一把嘴皮,问道:“甜吗?”我和妹妹便极力将“洋糖”转移到腮边,齐声回答:“甜哩!”母亲就笑了。
  有一次,母亲竟然带回另一种“甜丝丝”的吃火。那是冰棍。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吃到冰棍,却仅仅舔到一丝甜甜的水。可能是县城汽车拉着冰棍到三营镇上“赶集”(我稍大一点后常见戴着白帽帽的“老回回”挤上前要买)。母亲为了他的娃,也要挤上去买回一只。只可惜这东西一会儿就要化了的,很难经受了三公里路的折腾。母亲还是掏出了五分钱,接到冰棍后,拿出手绢赶紧包住,就朝家小跑了。母亲飞跑着从路口而来,进了院门,就喊我的小名。我和妹妹拥到她跟前,她跪下来,将手绢剥开。我看到象指头大的冰一样的块儿。母亲揪起那块儿塞进小妹的嘴里,然后唤我和大妹舔那手绢里的水。
  这是多么甜蜜的水啊!此时,我敬爱的母亲的脸被汗水洗了!就在现在我给我一岁多的儿子喂他爱吃的冰淇淋时,每次,母亲的这种形象都要出现。我不止一次把这情景讲给城里长大的爱人听,她说,她象是听传说。
  这都是十八、九年之前的事了。此后两三年的一天,母亲喂养的五只鸡突然都遭瘟死蔫了。我和妹妹吓蔫了,等着母亲收工回来。她出现在大门口妹妹跑上前去描述事实。母亲扔下锄头,儿步扑过来了,跪下去,抱起一个个死去的鸡,嚎啕大哭。邻居女人跑进来劝说母亲。之后,母亲从亲戚家要来几只雏鸡,又开始喂养了。鸡啊,它也是我母亲的孩子,它是我母亲赶集的财源,是一家人饮食调味甚至衣着打扮的资本!
  这几年,母亲的身体不比从前,她已是近五十岁的中年人了,她时常还去赶集,不过,除了将舍不得吃的鸡蛋拿去卖之外,她还经营自产的葵花、西瓜和梨子。她本是认不出秤杆上的花花的,硬叫上中学的弟弟一点一点教会了;与人买卖,钱数字稍大一些,或者称东西出现几斤又带个几两时,母亲就放心不下,就算不出准确的钱数数了,这时候,她就得求助于旁边做生意的本村人。一年辛辛苦苦后,除粮食有盈余外,家里经济作物要换回近二千元钱。这些钱基本上是从母亲手中进出的。她总是精打细算,把家里生活安排得妥妥当当。
  1987年7月10日,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固原报社工作。每次回家探亲,父亲和母亲都要说些让我好好上班团结同志的话,他们还给我提示一些采访线索和事实(在他们来看,儿子干着一项了不起的事业)。三年以来,我写了许多西海固勤劳的父亲和母亲,他们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艰难而又诚实地耕耘着今天,我突然想到,我应该写写我母亲。我母亲有着南部山区千千万万个母亲都有的善良、朴实、节俭的好品格。我写她老人家赶集的事儿,也许能唤起众多西海固农家后代的回忆的。
  注视我们的母亲吧:她们的头发花白了,她们的腿脚不灵了,她们永远穿着黑色的粗布衣衫,她们永远辛苦难当!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