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第一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30002983
颗粒名称: 春耕第一线
并列题名: 我的采访见闻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90年3月24日固原报登载春耕第一线的采访见闻。
关键词: 春耕 采访 见闻

内容

张强
  赶古历二月十八日三营集
  古历二月十八日三营逢集,四方乡亲出奇的少。人都哪搭去了?
  人都种庄稼去了。
  当然,逢集不同于平时,农贸市场上的买卖照常进行,只不过能赚上钱的生意多与种粮食有关。我在一个卖耱的摊点前站了不到10分钟,就有17个顾客买走17盘耱。每盘耱7元整,钱一交,肩膀上一扛,或自行车后架一搁,就走了。下了种的庄稼等着盖被子“睡觉”哩!
  另一桩显眼的生意要算牲畜买卖。这里是在袖筒里讲价钱,指头摸对了,票子一转手,缰绳就递给新的主人了。大约有200头耕牛、骡子、毛驴等候命运的转折。闲了一冬,喂了一冬的它们把力气攒下了,这下轮到报答庄稼汉的时候了。
  满川的“白袋子”,
  原来装的是化肥
  乘班车出城北下,平银公路两旁的景象好不惹人:送种子的、散土粪的、牲口拉着耧摆,“手扶”拖着机子播,真可谓“人欢马叫”。我对地里堆放着一个一个的“白袋子”感兴趣,就下车看个究竟。
  这是平川里的“牡丹”——黑城川。 “白袋子”里装的原来是化肥!
  “往年有钱也买不来呀,上面的指标也少,有时候还让干部倒腾了!”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农说。当然,不全是这样,但化肥“肥”了干部的事不是没有。
  今年,农家责任田里多少都要得到“特殊的”养份了:县上根据他们交售公购粮油情况奖售的二铵、尿素分至每一农户。
  化肥供应,牵着万千农户之心。我所到的固原县三营、黑城、七营、黄铎堡几个乡,农民群众对今年的化肥分配都是一片赞誉之辞。
  普通农家地头上有了装着化肥的“白袋子”,还有什么比这更能使农民具体感受到党为他们办着实事呢!
  做合格的“庄稼汉”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茬庄稼在于种。”可是,这几年不安心务庄农的人却多了。就拿摆耧这行道来说,跟在牛尻子后头的多是半搭子老汉,年轻后生少得很。
  在固原县七营乡北嘴村下庄队,我见到一心扑在地里头种庄稼的父子俩,老子叫徐红礼,儿子叫徐广。他家责任田是黄河水灌过的,踩在上面象踩海绵一样。
  徐红礼说: “地是好地,但要人耕种。饿死的都是懒汉。就拿打炕来说,土炕一年就烧好了,勤快人家勤打,一亩地上一个炕的土,就能多打出200斤麦子来。懒人还舍不得力气呢,娃娃踩个洞,赶紧找胡基一补,把烟捂住,凑合着又睡开觉了。这种人光阴咋能过到人前头。”
  徐红礼一家是人前头的人,去年光余粮卖出去1万斤。不说别的,他家光猪一年就养5头,踩出几圈土粪来。
  我把徐红礼一家耕种的情景拍了照:徐红礼和老伴用劲散粪,年前新娶的儿媳妇拉着牛,儿子徐广摇着耧,一步一步地摆种——好一幅农家春耕图!
  “你照了像,要给咱们寄一张来。”徐广对我说。
  种粮食是一步跟不上,百步撵不上
  “过了惊蛰节,牛也不能歇。”别处摆耧摆得轰咚咚的,固原县三营镇赵寺村的地里还没响动。“惊蛰”过了四五天了,咋的个话了?几天前才把春水灌进去,地里头还泥糊糊的,牛吆不进去!赵寺人三个一伙,五个一堆,聚在地头叹气。
  原来,这个村地处清惠渠上游,去年年底灌上冬水本来是顺顺当当的事情。因为村里一些“精明人”舍不得交每亩二元五角的水费,等着趁机会扒渠口,白用水,结果全村人把冬灌给耽误了。
  这件事给赵寺人教训不小:
  ——“眼看都惊蛰了,渠里头还没个水影影么,急得人嘴角上都起泡泡。”
  ——“冬灌没成,过年也没过舒坦。”
  ——“再不敢胡日鬼了,种粮食不是打耍。”
  ——“到头来水费连一个子也没少交,却迟种半个月。”
  种粮不花本,等于瞎胡混啊!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