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之不存 民将焉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20008402
颗粒名称: 地之不存 民将焉附
并列题名: ——对西海固土地管理的忧患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9年3月25日固原日报刊登了题为“地之不存 民将焉附”的文章
关键词: 人口 耕地 生存危机

内容

人口越来越多,而耕地却越来越少,生存危机已摆在我们面前。
  我们的面前是一本有关人员为自治区三十大庆献礼而编纂的《宁夏区情》,翻开它,我们注目于一幅宁夏地图:象征生命的绿色占据北部宁夏的版图,而南部——我们脚踩着的这块土地,却是黄色一片……
  黄色——黄土地,孱弱的母亲艰难地养育着她的154万儿女,占全区一半的的635.25万亩耕地亩产量却不及引黄灌区的五分之一,还有30多万父老乡亲不得温饱。解放初期这里的人均耕地是12亩多,现在仅剩下4亩多一点,农民在贫瘠的土地上拼搏着。虽然这令人痛心的现状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但人口依然在增长,耕地依然在减少,人为的因素使耕地和人口的矛盾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变得尖锐起来。
  “从1980年以后,由于山区退耕还牧还林以及基本建设、农民建房等用耕地,使耕地呈逐年减少趋势,全区大约每年平均减少26万亩”(摘自《宁夏区情》108页)。而事实上,引黄灌区由于挖排水沟以及整修渠道,给开垦荒地带来便利,耕地呈增加趋势。
  每一个西海固人是该正视生存的问题了,但是,在禁止违法乱占耕地的呼吁下,蚕食耕地之风却有增无减,仅1988年全区就查出违法占地案件230余起(事实上乱占耕地现象远远超出这个数目)。
  沿平银公路自固原头营乡至海原李旺乡清水河河谷川道走一趟,长达60多公里的公路两旁,你会看见一个个的“新村”是早些年不曾有的。在固原县黑城乡,我们遇一古稀老人,他说:“早些年,一大清早听得见十几里外的摆楼声和耕牛叫唤,现在醒来满耳的嗡嗡声,乱嘈嘈的。”老人的感觉来自人满之患。这个西海固地区最大的川道里,50万亩良田正在被无形的手蚕食着。黄河的水己经注入这块上地的北部,但是面临的却是耕地一天比一天减少!
  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现状啊!
  违法乱占耕地面面观
  并非处处都是穷山瘦水,在以黄土覆盖的丘陵中,西海固的川、塬原盆、埫等中,也有好水流过,也有翠绿点缀,这些受河流冲积和大山分割而形成的地形,是西海固的“塞上江南”。
  但是,正是这较为丰饶的地区, 许多农民在刚刚从贫困的泥土里站起来、手头较为宽裕的时候,却首先向给予他们财富的耕地挑战了——盲目建房、掘坟现象比西海固其他地方更为严重。
  固原县三营镇是西海固有名的集镇,早些年镇上的 兄弟即便是谙于经商之道,但也有供以糊口的几亩良田,但是近些年许多人却穷得只剩下手中的钞票,他们的耕地在如同集市上“掏麻雀”式的讲价后,无声无息地卖给了了儿十 里里里外甚至几千里外的外乡人从三营镇至黄铎堡乡最初三、四里公路段西侧,昔日的耕地上已被住户占得严严实实。“候鸟”栖息于此,无非是先安家而后发财,他们在此有了家却没有正式户口。这种“候鸟”在这里少说也有百十来户。随意私下卖耕地的违法行为,该谁过问?
  在清水河流域的北川,在西吉、隆德县葫芦河东岸的广阔川地,在彭阳红河河谷,乱占耕地现象可以说在每一个自然村都有。在这些地方,为数不少的农民是不知道中国还有了《土地法》的。“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那“三十亩”地怎么会是国家的呢?在这里,最权威的旨令居然得由“阴阳先生”传下,想打个黄土院墙、想立木建房,花几个钱听那“阴阳先生”吩咐后便可为之,置国家《土地法》于不顾。
  有些人则是知道违法要受到惩治的。“不就罚几百元吗,换个地方也合得来。”持这种态度的农民为数不少1987年底到今年年初,西海固各县都都都光后开始执行交纳耕地占用税金这一规定,但是许多农民在交了两、三百元的税金换得“宅基地使用证”后,就开始在自己的承包田里为所欲为了,凭那一纸“尚方宝剑”,给自己,甚至给自己未到法定结婚年龄的儿子、孙子来上一院地方。上级规定按总农户的2%审查发放“宅基地使用证”,但事实上由于滥批,实际用地的农户远远高于2%。
  还有一部分农民在挥霍自己耕种不过来的耕地,在大片良田里开辟“根据地”这部分农民的家庭成员中往往有丧亡或出嫁的人,但耕地依然在手,考虑到会有那么一天要被收回,何不先斩后奏。而更多家庭娶媳生子,多了人口,却没有多出耕地,所以这些人往往在饥饿线上挣扎,叫苦不迭。我们呼唤能尽快调整这种局面,来安抚那些长期受贫困之扰的父兄。
  有一种“别墅”是要推倒的,不倒不足以安民心。那便是一些“农转非”的干部家室在转进城市后,不仅不交出耕地,反而在那不再属于他的良田上建起了新居,供自己“避暑”。
  强化土地管理需要动
  真格的。“土地爷”,你该是非分明!
  所有这些违法行为都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找到惩处依据,只可惜时至今日,违法者消遥法外。
  不是各县都有个土地管理科吗?是的,那土地管理科必是科长、副科长、办事员、小汽车、办公室面面俱到,但我们采访某县一位土地科科长同志,他的态度却是:“现在嘛,处于宣传阶段,还没有动真格的呢,全国都是这么个形势嘛!”
  实际上农民文化素质不提高,人口超速增长不刹车,“土地爷”也是不好当的,加上如今复杂的社会风气以及上级领导的“条子”以及捧至面前的贵重礼品,“土地爷”也有难以招架之苦啊!
  《土地管理法》中明文规定:“征用耕地3亩亩以下山县人民政府批准。”而事实上,某县土地科竟擅自批准个人买耕地建私房,1987年、1988年两年期间审批54户,占用耕地21.37亩。50多户建房户中,国家干部和职工达46户。这种现象在西海固其他一些县也屡有发生。
  但是,不管哪一种局面出现,最起码不应该带头执法犯法!
  有的县土地科居然敢动用历年收回的土地管理费征用农民承包地,准备为目己单位建家属院、划分给本单位干部建私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耕地的“土地爷”竟吃起了农民的耕地,这种“上地爷”,该谁管?
  我们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似地掩饰,或者一谈存在的问题,就变了脸色。为了子孙后代,我们还是多注意找些问题解决。从目前固原地区各县土地管理现状看,都存在认识不足、措施不力的问题。乡级土地管理人员多为兼职。兼职者,必是心不足矣,加上行政村、自然村政权有的瘫痪、有的不力,这样,强化土地管理实际上是一句空谈。
  忧患:地之不存,民将焉附?
  固原县三营镇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叫冯新元,按农民传统的说法,他该是抱孙子享清福的老太爷,但是,谁叫他生出直条条的8个儿子。截止今年,冯老汉和他的老伴辛辛苦苦大半生,才为5个儿子娶上了媳妇,已成家的5个儿子都另立家门,5个儿子又给他们生出8个孙子,尚有3个儿子还要等待父母“出血”。可以断言,冯氏家族未来的光阴不会有多么光明的。耕地被住房占用了,靠什么糊口呢?
  象冯新元这样规模的家庭在西海固任何一个村庄都有好几家,他们还没有认识到自毁家园的危害性。在西海固农村,如果有谁有幸去引黄灌区串亲戚,回家后,一定当着乡亲们对川区农户的住地“攻击”几句:“哎呀呀,哪有有咱们这搭宽畅,他们连个院墙也不围,连个大门楼楼也不安!”
  走遍西海固,你就会发现,实际上这块土地并不怎么宽畅了:泾源县如今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已达210人(不包括六盘山林业局所辖区域),隆德是175人,西吉是110.8人,均高于全区平均数63人,高于全国平均数109人,而且,由于文化的落后、环境的闭塞和传统习惯,人口急剧增长依然未消除,那么,“地广人稀”的认识是该被推翻了,生存危机已严重地摆在西海固干部群众面前。
  已经有4000多农户,近3万人举家迁往黄河两岸的可垦区拉吊庄,告别养育一代又一代人的故土,那是心酸的、不得已的事情,留下来的依然需要战胜艰辛。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只能真诚呼唤每一个西海固人:抛弃落后的、狭隘的心理吧,抑制人口增长,珍惜方寸之地,救救我们自己的家园!
  本版版美术:张隽义
  本版编辑:张强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强
责任者
王亚平
责任者
张隽义
责任者
张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