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贫困地区的软环境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20007231
颗粒名称: 要重视贫困地区的软环境建设
并列题名: ——对扶贫工作的思考(一)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8年固原报登载文章讲述在扶贫工作中,必须采取治穷先治愚的办法,在贫困乡、村的软环境建设上下一番功夫。
关键词: 扶贫 治愚 软环境

内容

我们地区是全国最贫困地区之一,人均年经济收入不足160元,正常年景下,还有约30%左右的人口不能解决温饱。这中间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因素,致使这里软环境差,很不适应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具体表现在:
  一是知识贫困。据笔者对彭阳县古城乡的调查:全乡现有劳动力7888人,其中文盲和半文盲589 9人,占74.8%;小学文化程度的1217人,占15.4%;初中文化程度580人,占7.4%;高中文化程度192人,仅占2.4%。在文盲半文盲中,青年约占58 %。学龄儿童中辍学和退学现象也时有发生。从劳动力资源看,劳动力和后继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严格地说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劳动力素质不高,必然造成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相对来说他们创造的社会财富也就少。
  二是观念陈旧,手足被束。“大而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思想,“不求外出挣钱,只图人全家全”的封闭愚昧思想,“七十二行,庄稼汉稳当”的农本思想,“比前不足,比后有余”的清安自满思想,“穷了难过,富了招祸,够吃够用安稳过”的小富则安思想等等,严重地束缚着贫困乡村的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提高,使他们不能大胆地发展商品生产,怕“出头”,怕冒风险,思想被禁锢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之内和狭小的空间中,这种没有进取的生活,形成了他们不图进取的性格。
  三是技术力量匮乏。这是“造血”机能衰竭的一大症结,今年古城乡某村,小麦套种了50多亩玉米,由于缺乏及时的技术指导,小麦刚一收割,大量虫害侵入玉米,葱绿茂盛的玉米一昼夜之际,竟变成“光杆”,颗粒无收。不少乡镇企业,也由于缺乏技术力量和管理人才,办一个,倒一个,欠一堆,致使投资不少,收效甚微。
  四是信息不灵,资金缺乏。绝大多数贫困乡、村、地处偏僻,交通不变,信息闭塞,加之缺乏及时指导,农业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农贷资金也大都是年初一次性发放,在急需时候,无钱的“来路”。这就很难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针对上述状况,在扶贫工作中,必须采取治穷先治愚的办法,在贫困乡、村的软环境建设上下一番功夫。首先要注重智力投资,尤其是对现有劳动力的投资。其次,应当重视人才和科学技术扶贫,增强贫困乡村的再生产能力,在进行“硬”扶贫的同时,切莫放弃具有长远意义的“软”扶贫。让致富能人献身说法,“自己教育自己”。要充分发挥劳务输出人员返家后的作用,让他们为乡亲们说“新闻”,谈感受,开拓视野,启迪活力,加速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生产转化的步伐。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富荣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彭阳县古城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