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农民起义军著名回族将领马守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20006304
颗粒名称: 明末农民起义军著名回族将领马守应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88年6月22日,固原日报社刊登的对明代后期的回民起义,特别是关于马守应的战斗活动,作一简略的叙述。
关键词: 马守应 贺一龙 明军 农民军

内容

9月,总督直隶、山、陕、川、湖军务的熊文灿停留在襄阳,农民军失利,马守应东移枣阳。10月,京师戒严,召孙传庭于陕西,洪承畴于三边,率诸将合兵五万,先后出潼关入援。罗汝才在湖广、陕西明军夹击之下,接受招抚;张献忠因遭到明军突袭亦就抚,屯谷城。11月,李自成败于潼关南原。当时农民起义受到了挫折,处于低潮。这时在安徽、湖广交界地区活动的马守应、贺一龙、贺锦、刘希尧、蔺养成五军,即“革左五营”,由于势单力孤,也暂趋消沉。
  顾诚先生认为,崇祯十年以后,活动于中原的起义军经历了一个时分时合的过程,当时活动于安徽、河南、湖北三省交界地区,形成了一个以马守应、贺一龙、贺锦、刘希尧、蔺养成五营联合作战的比较稳固的集团。这一艰难时期在马守应的整个起义生涯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时他们主要依据大别山脉进行斗争。这里战略地位相当重要,既造成对明玉朝陪都南京及凤阳皇陵的威胁,又同张献忠、罗汝才联络呼应。同明军作战灵活机动,官军多则退避,少则迎敌;明军搜山则突出郊外,及明军列阵平原,则又进入树木茂密的山林。农民军为主,明军反为客,因此明军多败。马守应“革左五营”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就是凭借的有利地理环境和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明户部主事张缙彦曾上书:“老 (马守应)等,所破城邑无算,官军未至,旋即奔逸。”当时明廷为了保卫南京和凤阳皇陵,曾调集大队人马防守,就是受牵制于马守应等。这种有力地牵制对其它各支起义军在客观上也是一个支援。同时,马守应“革左五营”的实力较为雄厚,善战者不下数万。
  崇祯十二年(1639年)2月马守应自襄阳东去。据《平寇志》载,由于当时农民军暂处低潮,投降受抚的较多。马守应也曾请降于明监军孔贞会“未决”。遂后便与贺一龙等分兵攻信阳、光山等。4月,马守应与明军左良玉在河南镇城交战失利。6月,张献忠复举义旗于谷城,罗汝才响应。10月,马守应、贺一龙等四部二万人自蕲、黄移江北,分屯黄、霍、潜、太诸寨。同时进攻安庆、桐城。为避开同围剿官军正面交战,马守应、贺一龙收买麻黄、蕲水人为间谍,或者为医卜星相;或者为缁衣黄冠;或卖械乞食,装扮成各种身份的人分布在江、皖诸境,随时打探消息,以察虚实,然后出击。采取各种方式与明军相持,明军难以对付。
  崇祯十三年(1640年)9月,马守应、贺一龙等进军紧逼凤阳。10月进军湖广,杨嗣昌征湖广巡抚宋一鹤赴蕲、黄协剿,并命诸将分屯襄、郧、承天,扼要把守。12月,楚、豫、皖明兵大集,马守应、贺一龙为保存实力而向明军受抚,明监军员外郎杨卓然到马、贺军营商议,最后,将他们安插在潜山、霍、太一带,马守应等表面上与官军相好。等到襄阳、洛阳相继为农民军再度攻陷时,马守应等全力反攻。
  (6)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薛正昌
责任者
张隽义
责任者
张隽义
责任者
熊文灿
相关人物
马守应
相关人物
孙传庭
相关人物
洪承畴
相关人物
罗汝才
相关人物
张献忠
相关人物
李自成
相关人物
贺一龙
相关人物
贺锦
相关人物
刘希尧
相关人物
蔺养成
相关人物
顾诚
相关人物
张缙彦
相关人物
孔贞会
相关人物
左良玉
相关人物
杨嗣昌
相关人物
宋一鹤
相关人物
向明
相关人物
杨卓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