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昭君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20006299
颗粒名称: 游昭君墓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8年6月22日,固原报社刊登的笔者游昭君墓的见闻。
关键词: 历史 王昭君 昭君墓

内容

春末夏初我因公去内蒙出差。这时的呼和浩特市刚露春容。路过昭君墓,触景生情,勾起了“昭君和番”这个流传千古的故事。于是就和同事一起专程对古明妃之墓,进行了一次颇有情趣的观览。
  昭君墓,蒙语称“特木尔乌尔虎”,历史又称“青冢”,相传墓上青草常年不枯而得名。它位于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的大黑河南岸。墓体占地二十余亩,高三十余米,雄伟壮观。
  昭君是明妃之字,姓王名嫱,前汉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秭归县),是汉元帝刘奭的后宫侍诏。公元前33年嫁于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受封为宁胡阏氏(匈奴君主正妻)。
  王昭君这位明妃和匈奴主呼韩邪单于的成婚,给胡汉人民带来了吉祥,缓和了长期的紧张关系,变敌对为姻亲,化干戈为玉帛。所以王昭君的名字在胡汉人民中家喻户晓,代代相传,一直是深受人民尊敬的历史人物。
  王昭君聪慧贤良,在塞外为呼韩邪单于出划良策、分担忧虑,故深得呼韩邪单于的宠爱和尊敬。她与世长辞后,单于为了怀念她的不朽之德,便为她修筑了宏伟的陵墓,以示对她异常的爱慕之情。
  昭君墓经历千年沧桑,至今犹如独阜矗立于大黑河畔,但由于历代战争的摧毁,除墓体之外,早期的墓碑和建筑物未能保存下来,现在所见到的墓碑是清代中期以后的。从清代至民国,凡是坐镇归绥(呼和浩特旧称)的军政要人,对王昭君这位历史人物,几乎都要树碑议论一番,由于历史的偏见,在其滔滔的评论中,基本千篇一律,总认为昭君出塞是汉廷的耻辱。在民国以前的大量评论中,唯独民国十四年(1925)绥远陆军都统马福样的评论略高一筹。他认为昭君出塞和亲,稳定了边陲,其和睦宁边的作用,胜过兴兵起武,故其功不亚于卫青、霍去病。这样评价昭君的历史作用是比较公正的。
  1963年10月,我党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游览昭君墓后,写了:“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肌懑,舞文弄墨总徒劳。”的诗句,肯定了王昭君的历史功劳,对历代的偏见评论一扫而净,还了历史的真面目。
  198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时,自治区人民政府铸造了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并立马上的巨大铜像。高大魁伟的呼韩邪单于和萧洒自如的王昭君在并马西行中,笑颜相视,既展示了夫妻和睦相敬的容貌,又表现了民族团结。此情此景,使人联想翩翩,南乡有人们敬仰的“昭君祠”,北地有名留千古的“青冢”墓。长期以来,对王昭君的敬仰,反映了各族人民渴望和睦相处的共同愿望。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文乾
责任者
王昭君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