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农家 富路在脚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20006200
颗粒名称: 科技进农家 富路在脚下
分类号: F129
摘要: 1988年6月11日,固原报社刊登的苏金明讲述的他是如何以科技致富的。
关键词: 苏金明 科技 致富

内容

我叫苏金明,回族,是西吉县公易乡农民。我常听人说:“农民靠几亩薄地想致富办不到。”对这句话我既相信又不相信。
  我从1956年起,先后担任过民办教师、村党支部书记、生产队会计。那时我还年轻,有一股子闯劲起早贪黑带领群众“学大寨、赶昔阳、跨黄河、过长江”。结果力没少出,苦没少吃,年终决算时,“算盘一响——倒挂了”。年年缺粮吃、没钱花、生活过得很紧巴。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政策不对头、种地不讲科学、吃“大锅饭”造成的。
  1980年底,我们村实行了承包责任制,我不当村干部了,心里感到很不是滋味。因为我当村干部时,搞过“大呼隆”,割过群众的“资本主义尾巴”。有人不理解当时的政策,把气往我们基层干部身上出,说什么:“过去多吃多占,现在土地包干,看你吃谁的去。”听了这些闲言碎语,我感到既内疚又不服气。内疚的是,自己带领群众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连温饱问题也没有解决;不服气的是,政策活了,土地包了,咱们“骑着毛驴看唱本——走着瞧!”
  1981年,我豁出老命带领全家起鸡叫、睡半夜,钻在45亩山洼地里没落窝的干了一年,粮食打碾后一计算,亩产还不到20公斤。为啥过去倒欠、现在白干?我想了许多……想来想去,我拿定了调整产业结构的主意:多种洋芋——加上粉条——发展养殖业。
  从1982年开始,我抓紧土质改良,多施农家肥提高地力,化肥用来做种肥、追肥;在精耕细作、合理倒茬上下功夫;注意选择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每年坚持种10多亩洋芋,收获后集中力量搞粉条加工,利用粉水沤肥,粉渣喂牛,搭起“种、养、加”的生产框架,由过去单一经营粮食生产转向多种经营。实践中,不懂技术,我向懂行的能人请教;不会管理,我就买来经营管理方面的书自学;同时经常注意看报纸,听广播,从中学习科技知识,了解市场信息,心里明亮多了。几年来,由于调整产业结构,实行科学种田,我逐步踏上了“种、养、加”的致富路。1987年虽然遭受大旱,但粮食仍然获得好收成,平均亩产达到132公斤。家庭各业总收入10163元,人均收入1288元。其中:加工粉条收入2100元;出售白豌豆收入1600元;出售肉牛收入1200元;搞运输收入1500元。现在我家有手扶拖拉机两台,摩托车一辆,粉坊一处,大家畜6头,各种果树30棵,存余粮6500多公斤。
  实践使我体会到:只种地不养地,就打不下粮食;只抓粮食生产,忽视多种经营,路子就会越走越窄;不相信科学,不广开致富门路,只靠几亩薄地就过不上好日子。这就是我对本文开头那句话的回答。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苏金明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回族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西吉县公易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