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镇上一颗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20005123
颗粒名称: 海城镇上一颗星
并列题名: ——访退伍军人周宏喜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8年2月10日,固原报登载了文章「海城镇上一颗星」,介绍了退伍军人周宏喜。
关键词: 海城镇 西关村 退伍军人 周宏喜

内容

兔年岁尾,龙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慕名采访了海原县海城镇西关村民兵连长、从事机械维修的个体户周宏喜。
  这是一座宽敞的农家小院,坐北朝南的七间新瓦房,时髦的新式家具,成套的沙发,给我们的感觉是周宏喜的家底是殷实的。
  女主人把我们让进中间的大客房说:“老周马上就回来。”正说着,屋外响起了摩托声,瘦长身材的周宏喜回来了。他身着皮夹克,显得精神利落。他抱歉地说:“我挂着村副主任和民兵连长的衔,官不大,事却不少,让你们久等了。”
  我们坐下随便扯了起来,话题还是从房子谈起。周宏喜说,以前全家五口人挤在一间房子里,这七间房是去年才盖起来的。因为房盖到中间返了工,花了7000多元。
  “返工,怎么回事?”
  老周笑着解释,第一次给他盖房的是附近贾埫乡的农民,因为家里穷,挣钱心切,技术又不过关,房子盖了一半就塌了,损失木料加上付了800元工钱,2000多元白扔了。
  “你没有找他们赔偿吗?”
  “没有,都是农村人,他们都很困难,况且也不是故意。”
  我们深为周宏喜的心胸豁达感动请他谈谈发家致富的经过。周宏喜点燃一支烟,讲了起来,爱人也不时补充几句。
  1973年,我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后,年迈多病的母亲卧床不起,弟妹冬天还穿着单衣,全家每月的口粮只有半袋子红薯片,还是国家供应的;妻子月子里得了病,四肢发麻。为给母亲、妻子治病,我跑遍了全村,没有借到1元钱,最后还是老支书出面,贷了20元给母亲和妻子看了病。在困境中,我决心出去闯一闯,就偷偷带上弟弟外出搞副业,拼命干了5个月,挣了2000多块。我们高兴地回到家里,却因不务正业受到批判,并撤销了民兵营长职务。当时,我那个难受就别提了。
  农村实行包干到户后,我的心又活了。1981年,我看到海原农村大小拖拉机越来越多,可县城只有一家农机修理厂,就产生了办机械修理部的打算。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到县农行申请贷款,没想到人家很支持。就贷款1000元,办起了海原县第一家个体农机修理部,第一年就盈利3800元,当年还清了贷款。有的顾客修理或定做活,一时拿不出钱,我就给他们赊帐。去年,海原回民小学搞基建,让我焊接了儿个铁梁,焊好后好长时间不见来取;去一问,原来是经费不够了。我主动提出让他们把铁梁拿去用,不要误了孩子上学,钱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给。到目前为止,公家和私人共欠我近8000元。
  “他这个人,对别人怎么都能行。”妻子马桂珍笑着说。
  “是啊,看着别人有困难,能不管吗?”周宏喜接着说:“我的日子好过了,但村上的贫困户还很多,象田学义,穷得老婆闹离婚;兰学明孩子小,老婆有病,日子过得很困难。我和老婆商量后,把他们两人请进了我的修理部。三年下来,他们二人不仅学到了技术,也有了资金,现在都分别办起了修理所。”
  闲谈中我们记下了这样几个数字:几年来周宏喜共向国家纳税4100多元,交管理费700多元。在他的带动和支持下,全村搞运输的有420人,办米面加工点8个,小卖铺12个,有600多人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从周宏喜家出来,已是满天繁星,其中有几颗星显得十分明亮、耀眼。我们希望有更多更耀眼的星星出现。
  (徐明 尚醒民)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徐明
责任者
尚醒民
责任者
周宏喜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