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 志在山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20004828
颗粒名称: 老骥伏枥 志在山区
并列题名: ——记中科院西北水保所农艺师孙纪斌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8年1月9日固原报登载关于中科院西北水保所农艺师孙纪斌的事迹。
关键词: 孙纪斌 农田 种植

内容

“我唯一的目的,就是用我所学的知识,为山区人民治穷致富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
  1985年,年过半百的老孙正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放弃了中国科学院西北水保所优美的工作环境和舒适的生活条件,从陕西杨陵来到偏僻闭塞、生活水平低下的彭阳县孟塬乡双树村洞子俭队,承担了“黄土高原旱区农田种植制度改革依据研究”分课题的试验。
  在洞子俭两年多的岁月里,老孙没有给群众增加额外负担,吃水自己到深沟去挑,吃饭自己去做。小煤油灯是他的照明用具,试验田变成了实验室。条件虽然艰苦,但他为山区人民脱贫致富作贡献的决心没有变。
  他首先对40个农户进行了调查,发现种植的作物连茬严重,培肥措施不力,掠夺式经营占着上风,致使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生活水平低下。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缺乏科学种田知识和技术。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老孙结合干旱山区的实际,决定从调整种植业结构入手,制定了新的农作物布局方案和轮作计划,采取倒茬轮作种植绿肥、保墒抗旱等技术措施,走以生物养田的有机农业道路。
  要使措施和方案变为现实谈何容易!试验开始之前,老孙与试验组的其他科技人员一起,白天走村串户,向群众苦口婆心地讲解科学种田技术,启发诱导群众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晚上在煤油灯下安排试验项日,向其他科技人员讲试验的技术和要求;试验开始后,他更是以身作则,一户一户地讲解,一块田一块田地指导,一项一项地落实措施。洞子俭40个试验户的窑洞都是他的讲台,1636试验田里都留下他的脚印,洒下他的汗水。据统计,去年3至10月底的8个月时间,老孙亲临第一线达203天。由于作物布局的调整和良种良法的配套,1986年在干旱的情况下,粮食平均亩产达到88公斤,比1985年增产76.3%;人均纯收入达到217元,较上年增加了131元。1987年在大旱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达到10.5万公斤,比1986年增产1.5万公斤;人均纯收入254元左右,比1986年增加37元。
  在这古老贫瘠的土地上,是老孙开始播下了靠科学致富的种子。两年多来,他除了指导洞子俭队试验工作外,还在乡上举办了为期3天的100多人参加的农业技术学习班。此后,又将全乡所辖的12个村分成三片,他骑着自行车往返近百里到各村轮流讲课,培训人员达2730人次。70高龄的张应奎老人听了他讲的”化肥施用法”后,感动地对老孙说:“我们这个偏僻地方从来就没有象你这样讲农业技术的人,这次听后明白了,今后做农活就不瞎胡干了。”
  是啊,老孙播下的种子虽然才开始萌芽,但它是很快就要开花结果的!
  (彭建银)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彭建银
责任者
孙纪斌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陕西杨陵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