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創業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20004673
颗粒名称: 农民創業家
分类号: G210
摘要: 本文对一些农民創業家进行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 农民 纯收入 劳力 贫困户 产值 創業家

内容

李成忠 海原县兴隆乡李堡村绒毛厂厂长。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1985年,他获悉山羊把毛和绒毛生产工艺简单,见效快,便于1986年自筹资金3万元,聘请外地技术人员,招收本村农民兴办绒毛厂,投产两个月产值达9万元,利润2000元。今年,他贷款25万元又招收44名困难户子女就业,扩大生产能力,同时给村里的五保户和孤寡家属救济渡灾年。目前这个厂创产值101万元,盈利9万元,上缴税金6万元。
  余明发 海原县李旺乡北岗村人。去年,他购置1辆汽车跑运输,购置1台“铁牛-55型”拖拉机为别人机耕地。由于他服务态度好,能保证服务质量,收费也合理,所以生意很红火,收入也逐年增加,1986年纯收入2.2万元,今年到10月底已收入1.6万元,人均2775元。他还热情扶贫帮穷,去年和今年共为村民机耕地3175亩,无偿为贫困户拉粪325车,打碾土地375亩,受到了乡亲们的赞扬。
  者义明 回族,泾源县兴盛乡兴盛村农民,全家8口人,7个劳力,承包耕地19亩。由于他能合理安排粮、油作物种植面积,重视养羊积攒农家肥;劳力有明确的分工;搞洋芋加工,发展商品生产,所以很快脱贫致富。1986年他家人均有粮319公斤,人均收入1037余元;今年人均有粮250公斤,截止11月底人均纯收入达1100元,其中加工粉条、育肥肉牛、搞运输收入占总收入的87.5%。
  高维国 隆德县沙塘乡街道村农民(原沙塘良种厂合同司机)。1985年2月,他贷款买回一辆汽车,经过辛勤奔跑,纯收入8000多元。1986年,他又购买了一辆汽车,并以250元的月薪聘请了一名司机,两辆汽车日夜兼程,一年纯收入1.2万元。为了扩大运输生产,今年下半年又购进了一辆汽车,到10月底,三辆汽车纯收入1.2万元。几年来,他通过发展公路运输业,成为有6万元固定资产的富裕户。
  程世聪 西吉县城郊乡建筑公司经理。他从1983年开始,走改革之路,坚决实行经济责任包干制,建立严格的财产管理制度,重视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4年迈出四大步。1986年,公司产值达200万元,获纯利润17.17万元,上交国家税金5.83万元。现在,公司有固定资产49.2万元,固定资金41万元,流动资金1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3000元以上,是全县实力较强、信誉最好的一支建筑施工队伍。
  徐万 海原县兴仁村人,家有13口人,7个劳力,承包旱地75亩。1981年,他家的7个劳力分别在家种地、上街摆摊经营小百货和外出搞副业,当年不但还清了4000元借款,还稍有盈利。次年5月,他根据信息,及时借款2万元买了台28型拖拉机到石嘴山搞运输,5年仅此一项纯收入达4.7万元。今年,他用积累的4.1万元在兴仁市场对面建起了一座带有旅社、小买部的综合服务部,四月份开业以来,每天获利百元以上。
  石维磊 海原县兴仁乡兴仁村农民。1982年组织当地农民成立“石维磊”建工队。他聘请一名建筑工程师为长期顾问,送工人到银川、兰州培训;实行以建筑为基本,五金、木材购销加工综合经营。1983年以来,完成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产值135万元。现有固定资产11万元,流动资金4万元。今年人均月工资达到180元,最高达到240元。他先后带领30户农民致富,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禹金有 回族,党员,泾源县新民乡农科员。9年来,他在选育抗病高产小麦新品种、推广地膜玉米、示范推广脱毒薯、推广化学除草、洋芋高产栽培试验;为贫困户提供致富信息;帮助贫困户发展商品生产等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被农民誉为“我们致富的贴心人”。1985年他为乡上大麻种植户提供的一条信息,使农民增加收入10万多元。几年来,他还先后给23户贫困户借周转金4000多元。
  杨俊峰 隆德县联财乡联财村一组农民,今年61岁。实行责任制以后,他积极寻找致富门路。1985年,他用5.5亩地种银柴胡、黄芪等药材,收入6465元。今年5月,他又投资3000多元办起了饭馆,由于他服务热情,收费合理,生意越做越红火。此外,他还发展以养猪为主的养殖业,今年,他饲养的8头猪收入900元。由于他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今年纯收入达9638元,人均2410元,产粮1050公斤,人均262公斤。
  王学军 西吉县偏城乡大庄村农民,全家9口人,4个劳力,承包耕地30亩。他曾养过蜂,1982年承包了村上的25群蜂。由于他重视科学养蜂,加上精心管理,蜂群发展快,经济效益好,1986年纯收入达6900元。今年以来,他共生产商品蜜4000公斤,王浆10公斤,蜂蜡50公斤,出售蜂12脾,纯收入8800元,加上农业收入,总收入达1万元,人均1110余元,人均有粮167公斤,开始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李自荣 海原县海城镇西关村农民,全家10口人,承包耕地30亩,过去是村上出了名的贫困户。1979年,他赊了别人的一台补鞋机,在自由市场上摆摊修鞋,当年收入2000元。后来他又钻研无线电和照像等技术,办起了个体照相馆、镶牙部和油坊,今年6月又开了个摩托车维修部,聘请师傅让儿子跟着学艺。现在他家有固定资产8万元、流动资金3.5万元,年平均收入1.2万元。
  丁有才 泾源县兴盛乡红旗村支部书记。他在自己家庭脱贫致富后,带领党员帮助乡亲们共同治穷致富。1980年以来,他先后给76户缺耕畜的农民作保人,帮助联系贷款,买回牛76头,还发动党员帮助24户困难户脱贫。在今年的抗灾自救中,他动员全村农民上山割竹子搞编织,烧砖瓦以副补农,使全村副业收入达14万多元,加上农业收入,人均纯收入达120元,比去年还高出8元。
  曹廷秀 隆德县城关镇隆关村农民。1981年,他和另一名农民联合承包了一台小型弹花机,当年纯收入1600元。第二年,经过努力,纯收入达4180元。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他先后吸收4名帮工,并购置了2台中型弹花机。几年来,他仅发展加工业一项纯收入达6万多元。他还担任这个村的组长,抓全村的农业生产。在今年抗旱中,由于他能合理安排和积极带头,粮食总产17万多公斤,比去年增长40%。
  王福治 固原县南郊乡羊坊村农民,全家4口人,2个劳力,承包耕地仅3.5亩。1982年5月,他向亲戚朋友借了几百元钱,到浙江温州求师学习木器家具制作和油漆技术,半年后回到家就被石炭井木器厂聘为五级木工。1982年,他主动辞聘回家搞个体木器经营,年收入在千元以上。1984年初,他自筹资金办起了术器加工厂,制作新式家具,并招徒传艺。到去年,他家每年收入都在6000元以上。
  吕亚明 西吉县新营乡机砖厂厂长。他担任该厂厂长后,采取推行承包责任制、设专人抓安全生产、成立质量检查小组严把产品质量关,搞技术革新节约生产资金、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增加生产项目发展新产品等办法,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经济效益,使企业越搞越活。今年截止11月底,已实现产值24.27万元,获利润4.81万元,上交税金1.5万元。机砖标号从原来的100号上升到150号。
  丁功保 固原县三营镇白皮厂厂长。他皮匠出身,于1985年办起白皮加工厂。他实行计件工资制调动工人积极性,聘请技术人员提高产品质量,产值、利润逐年增加。三年共完成产值41万元,实现利润7.6万元。他生产的二毛皮褥、二毛皮干衣、大衣等品质优良,受到国内外客户的好评,远销西欧各国,几年来为国家创外汇22万元。
  白占科 固原县西郊乡什里村农民,他会木工技术。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他带领两个儿子在外搞建筑,并开展多种经营,兴办商店,增加农业投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林业,走上了致富道路。今年全家纯收入13000元,粮食总产量达到4000公斤。他致富不忘乡亲,从1985年以来,他吸收本乡60多个劳力组成建工队,使这些人大部分脱贫。
  方克昌 固原县杨郎乡蒋河村人,全家19口人,8个劳力。他更新观念,发展生产。在短短的七八年时间,办起了机砖厂、油坊、小卖部,每年收入过万元。今年,在农作物普遍受灾的情况下,他家的机砖厂、油坊、小卖部总收入预计达1.86万元,人均纯收入971元。现在,他家的固定资产已达到六万多元,是蒋河村人均收入最高的户。
  程千岑 海原县西安乡西安村建工队队长。农村实行责任制后,他家解决了温饱。此后,他贷款1.5万元,招收80名工人,成立了建工队,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骨干的技术培训,增强了企业的后劲。今年以来,产值达120万元,人均月工资达到100—200元。大旱之年,为了让更多的人渡过灾年,又招用了40名流动人员在建工队帮工。
  王树林 海原县高崖乡高崖村农民。1984年,村里的42亩果园荒芜,他折价买过来,学习栽培、修剪技术,引水浇灌,松土追肥,加强管护,第二年产果1000多公斤,纯收入700多元,今年总产达23500公斤,纯收入29000多元。在重点发展果园的同时,他合理安排劳动力,承包耕地25亩,种植小麦、油料作物,粮油实现了自给自足。
  刘汉 海原县乡镇联合公司第一施工队队长。1983年初,他吸收本乡20名农民成立了建工队。1985年在此基础上招收30名贫困户,从小型维修到大型的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快,建筑质量好,承建面积8000平方米,完成产值111万元,上缴税金4万多元,工人年工资收入均在1200元以上。建工队在企业整顿中,由一般的维修队升格为五类建筑企业。今年,他担任了52名劳务输出人员出国前的技术培训工作。
  牛正祥 固原县开城乡三十里铺村人,全家12口人,承包耕地26亩。1983年,他自费上银川拜师学建筑技术。1984年7月,他联合本村40多户贫困户的70个劳力,组织起了建工队,由于讲信誉,施工质量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去年实现利润6万元。今年队员人均收入630多元,绝大多数脱了贫。他家也成了开城乡有名的富裕户。
  李桂花 女,回族,固原县三营镇三营村人,全家11口人,4个劳力,承包耕地18亩。她用50元作本钱,办小饭馆,两年收入过万元。1984年又办小商店。由于她礼貌待人,微利多销,两年小商店资金达到5.5万元,今年家庭总收入1.71万元,人均纯收入1500元。她一手经商,一手抓粮,近三年来人均有粮600多公斤,交售油料1500公斤
  田永生 海原县海城镇西关行政村退伍军人,共产党员,学过几天木匠。1984年,用60元的成本做小型木材加工生意,第二年盈利2000多元,尝到了甜头他又购置了电刨电锯,加工木材,生意越做越红火。今年,家庭收入7200元,人均1200元。自己日子富裕了,便积极帮助亲戚和困难户脱贫致富,发展生产,受到乡亲们的赞扬。
  赵永祥 海原县高崖乡赵家■子村人。他会做木活、画漆画,会照相,还会开车,1979年,他借钱买拖拉机搞运输,兼搞其他副业,以后几年内陆续买回■车和榨油机,到1984年,累计总收入30多万元。1985年,他投资25万元在固原县城建造了“永祥客货栈”,并兼照相业务。两年多来,年人均收入达3000多元,是固原地区屈指可数的富户。
  罗建雄 海原县杨明乡冯沟村农民。他凭自己多年养蜂的经验,靠政策,靠勤劳,靠科学,走上养蜂致富的道路。1984年至1987年连续四年收入稳定在万元以上。今年,他的60群蜂先后在四川、陕西和本县放养,收入10.5万元,加上农、林业收入,全年总收入1.4万元,人均802元。四年来,他向国家交售商品蜜1.5万公斤,王浆90公斤,花粉100公斤,蜂蜡150公斤。去年,他被评为全区养蜂先进生产者。
  田三生 回族,海原县贾塘乡贾塘■农民。他1982年办起米面加工厂。1983至1985年,年均农机收入2580元。1986年又自筹资金1.2万元,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服务项目,农业生产也全部实行机械化。年总收入达到7340元人均1270元。今年1—10月份农机纯收入1.05万元,总收入■.14万元,人均1907元。他经营■机致富的经验是:精通技术,■誉第一,灵活收费,扶贫帮穷,以机扶农,脱贫致富。
  王进录 海原县高崖乡联合村党支部书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从实际出发,作出了以运输、建材为重点,以农林牧为基础的经营决策,目前有大型汽车3辆,拖拉机一台,羊407只,砖瓦窑一座,土地100亩,造林50亩,固定资产达19万元,年纯收入3万多元,人均2393元。他还带领群众致富,使马堡自然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
  贾忠杰 隆德县城郊乡南河村农民。1980年复员回家后,靠在部队学到的无线电修理技术办了个体修理铺,由于他服务热情,顾客越来越多。为了扩大经营范围,1981年他又购买了电焊机,办起了机械修理部,承修汽车、拖拉机、发电机等。短短几年纯收入达1.5万元,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由原来的60元增加到现在的1万余元。
  许志明 隆德县城郊乡三合村青年农民。1985年,他用自家一台旧缝纫机和贷款买来的一台锁边机,办起了缝纫部。经过一年的辛勤努力,除还贷款外,收入了1875元,以后,他加工衣料更是认认真真,保质保量,从而赢得了顾客,经济收入逐年增加。1987年的头十个月共收入9352元,人均3117元,而成为村里的富裕户。
  赵效杰 隆德县联财乡赵楼村农民。实行责任制以后,他大力发展药材生产。1985年,他把38亩承包地84%用来种植黄花、大黄、生地、白芷等药材,当年收入3705元。1986年,他经过大量的市场调查后,把黄花、大黄等药材的留床面积保留了14亩,其余种粮油作物。1987年,药材收入近万元,加上粮食和油料,总收入1.1万元,人均收入1434元。
  张进生 彭阳县孟塬乡高岔村农民。1984年,他买了40箱蜂,第二年发展到70箱。他采用寄箱养蜂的办法,科学选择养蜂点,使收入不断增加,1984年至1987年秋,生产的蜂蜜、蜂王浆、蜂蜡、花粉和出售蜜蜂,纯收入达2.92万元,年均收入9700多元。今年干旱严重,他家粮食仍自给有余,总收入预计可达1.6万元,人均2000元。
  马志成 回族,固原县杨郎乡铁家沟村农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在种好粮食的同时,重操加工皮衣的旧业,每年仅此一项纯收入过千元。今年大旱,他家人均收入达1717元。老马富裕后没有忘记拉乡亲们一把。今年,他筹集资金3万多元,吸收13户有剩余劳力的困难户,办起了家庭皮衣加工厂,预计年底可产皮褥70条,长短裘皮大衣480件,总产值达7.2万元,使13户困难户都能增加收入。
  卢万林 固原县南郊乡羊坊村农民,全家14口人,10个劳力,承包耕地32近两年,由于他能合理调整作物布局,搞洋芋加工和米面加工,用粉渣、粉水等喂猪、牛、羊,发展商品生产,从而彻底甩掉了穷帽子。今年虽遭干旱,因为他家扩大了洋芋种植,12亩洋芋总产达1.5万公斤,他今年可加工洋芋35万公斤生产粉条5.25万公斤,加上米面加工收入,全年仅工副业纯收入可达1.64万元,人均1000元。
  葸应欧 固原县黑城乡六窑村人,全家6口人,两个劳力。1985年,他和村上签订合同,承包了200亩苹果园。他狠抓技术、肥料、管理三个关键,把一个多年收入微薄的苹果园变成了摇钱树,承包当年产果5.5万公斤,毛收入2.4万元;1986年总产达8.5万公斤,纯收入1.5万多元。今年受灾减产,仍然收入3万多元,加上其它收入,总收入达3.3万多元,人均5523元。
  张景良 彭阳县彭阳乡双磨村赵磨队农民,今年60岁,共产党员。1980年以后,他依靠科学种田,勤奋劳动,艰苦创业。7年来,他在14亩责任田里合理的调整、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收入达2.8万多元,粮食除向国家交售2万公斤外,还存有1万公斤。他还承包了14亩荒滩,种植了2万多株树。今年在持续干旱的情况下,他种的粮食平均亩产240多公斤,地膜玉米亩产530公斤,纯收入4200多元。
  伏忠华 西吉县白城乡大沙河村农民,全家7口人,承包耕地20亩。他发挥自己会缝纫技术的特长,从1981年开始搞缝纫加工和推销成衣,由于他注重加工质量,收费合理,还采取赊销的办法,很快打开了市场销路。同时,他又从外地引进新的时装到本县一些集市上推销,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到今年11月底除上交国家税金外,纯收入达3.4万元。现在,他家有存款1.5万元,存粮5000公斤。
  魏进明 党员,彭阳县红河乡上王村建工队队长。从1975年起,他承揽一些土木建筑和小型维修工程。他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下决心掌握建筑技术,购买书籍,边学边实践,取得了自治区有关部门颁发的“工长施工员合格证”,并为工人搞智力投资,提高了效益和速度。1985年以来,建工队产值达270多万元,上缴税金8万多元,人均收入1000多元,有109户脱了贫。
  海明华 固原县官厅乡官厅村养鸡专业户。他从1983年开始养鸡。为了养好鸡,他先后参加了固原县养鸡培训班和中国农业大学养殖系函授学习,取得专业证书。他订阅了《宁夏科技报》、《养鸡顾问》、《信息报》等报刊,严格按照科学方法养鸡。在1984年至1987年的四年间,他每年养鸡1000多只,年收入上万元,人均收入1000多元,成为全乡有名的富裕户。他把鸡粪全部施入责任田,粮食连年丰收。
  李鸿旭 固原县七营乡七营村南队农民,有名的运输大户。他1982年靠搞建筑起家,以后又搞运输,逐年更新和增添运输工具,1986年开始搞客运。他以搞运输为主,同时抓紧粮食生产,粮油自给。去年家庭总收入6万元,人均6000元,今年截至11月收入7万元,人均7000元。现在家有瓦房19间,大型固定资产自动上料磨面机、播种机、抽水机各1台,东风大轿车2辆,门市部1处,总值20多万元。
  陈德 彭阳县红河乡上王村农民,高中毕业。在乡农具厂当临时工期间,虚心好学,掌握了电焊、车工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1978年,乡农具厂亏损,他承包了这个厂子,以做工精细,服务及时赢得了声誉。后又买下乡农具厂的电焊机、沙轮、电钻,在新成立的县城办起了第一个电焊加工厂,收入可观,仅去年一年产值5万多元,今年家庭各项收入1.04万元,人均800多元。
  朱景福 党员,西吉县将台乡保林机砖厂厂长。他从1982年开始,联合4户农民自筹资金烧石灰,后又办机砖厂,6年来厂子越办越好,今年仅4—10月就创产值15万元,实现利润3.3万元。从业人员由开始的8人现发展到74人。现有厂房20间,解放牌汽车一辆,固定资产达到10万元,流动资金1.5万元。1985年和1986年,他曾荣获“全国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和“自治区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梁守信 彭阳县崾岘乡白岔村农民,全家6口人,承包耕地30亩。1980年,他靠自己所掌握的建筑技术,联合本乡有建筑技术的农民,带领60多名贫困群众,组建了白岔村农民建工队。几年来,这支农民建工队在他的带领下,经过艰苦劳动,创总产值126万余元,工人人均年收入1100多元,工匠中已有40多人摆脱了贫穷。现在,这个建工队已发展到160多人,拥有5万多元的固定资产。他家生活也富裕了。
  马振发 回族,固原县南郊乡南关村农民。他家9口人,4个劳力,除经营耕地34亩(其中租种17亩)外,还搞木器加工、承包基建、搞运输、养奶羊、养花卉,多门路致富,收入逐年增加。1986年家庭总收入近万元,人均1000多元,粮油自给;1987年出售牛奶收入1000元,出售活牛收入1.26万元,做木活收入5000元,搞运输收入2000元,花卉展销收入7000元,产粮840公斤,总计收入2.8万元,人均3000多元。
  马登元 就是固原县三营镇北街“登元生汆面馆”的主人。他的生汆面质优量足,味美可口,独树一帜。他经营饭馆由1984年借贷430元起家,开始由于不懂技术曾亏过本。到1985年,经多次求师请教和实践,终于推出新品种生汆面。自此,全家人经营生汆面馆。1986年净收入9500元,1987年预计收入1.5万元。他的体会一是质量引路,信誉第一;二是服务周到,对顾客负责;三是薄利多销,一视同仁。
  马应萍 彭阳县新集乡马旺堡村回族妇女,今年39岁。1983年,她贷款购买了一台榨油机,办起了油料加工厂,为尽快掌握榨油技术,她四处奔跑,求师问技。经过努力,当年收入3200元。为了扩大再生产,1984年她又购买了一台磨面机,一台洋芋过粉机。几年来,她靠发展榨油、磨面、加工洋芋等加工业,纯收入达1.5万元,固定资产达1.4万元,成了村里有名的富裕户。
  苏金明 回族,党员,西吉县公易乡小段村农民,全家9口人,承包耕地50亩。近几年来,他重视科学种田,舍得向土地投入,并积极搞洋芋加工和多种经营,很快脱贫致富。今年虽遭受严重的旱灾,他家粮食总产仍达到4350公斤(不包括2.25万公斤洋芋),人均有粮480多公斤:各业总收入可达1.08万元,人均1200元现在,他家有“手扶”2台,粉坊1处,磨面机1台,母牛6头,果树26株。
  常国忠 彭阳县红河乡何原村农民。1985年他接任乡建工队长后,把工程质量、经济效益、建工队信誉,作为发展建工队的根本问题去抓。建工队成立了队委会,设立了人事、财务、生产、后勤四大组,制定措施,奖罚分明。三年来,共承揽建筑总面积6127平方米,总收入50多万元,为国家上交税款4.1万元。1986年,他的建工队所修工程,得到地区乡镇企业局、建筑环保处、质量监督站的装饰工程质量奖。今年,他的建工队承建五层教学大楼总产值77万多元,总收入10万多元,人均年收入1180元。目前,他的建工队工人已发展到125各,其中技工76人,固定资产达到11.4万元。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成忠
相关人物
余明发
相关人物
者义明
相关人物
高维国
相关人物
程世聪
相关人物
徐万
相关人物
石维磊
相关人物
禹金有
相关人物
杨俊峰
相关人物
王学军
相关人物
李自荣
相关人物
丁有才
相关人物
曹廷秀
相关人物
王福治l吕亚明
相关人物
丁功保
相关人物
白占科
相关人物
方克昌
相关人物
程千岑
相关人物
王树林
相关人物
刘汉
相关人物
牛正祥
相关人物
李桂花
相关人物
田永生
相关人物
罗建雄
相关人物
田三生
相关人物
王进录
相关人物
贾忠杰
相关人物
许志明
相关人物
赵效杰
相关人物
张进生
相关人物
马志成
相关人物
卢万林
相关人物
葸应欧
相关人物
张景良
相关人物
伏忠华
相关人物
魏进明
相关人物
海明华
相关人物
李鸿旭
相关人物
陈德
相关人物
朱景福
相关人物
梁守信
相关人物
马振发
相关人物
马登元
相关人物
马应萍
相关人物
苏金明
相关人物
常国忠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西吉县
相关地名
海原县兴仁村
相关地名
泾源县新民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