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秋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20002816
颗粒名称: 人与秋色
并列题名: (散文)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86年10月31日固原报登载了散文《人与秋色》:为迎接秋天,谁的鞋底没有磨穿……
关键词: 秋天 秋色 散文

内容

为迎接秋天,谁的鞋底没有磨穿……
  为装点秋天,谁的手上没有生茧……
  ——郭小川《秋歌》
  我又回来了。
  年年秋里,我总要瞅机会走趟家的。这不仅仅是为了看看收成如何,而主要是为了看看曾给过我温暖记忆的那座光秃秃的山头。
  说是座山,其实并不太高,人们都管它叫“馒头嘴”。我不知道这个名字的来历。顾名思义,大概是因其形而得吧。那时,每到秋后,我常跟爷爷上馒头嘴扫毛衣。乡里人烧炕,可少不了这东西。记得山上没什么景致,虽挖了不少圆的扁的树坑子,可没有长出一棵树来。只有一薄层枯瘦的草叶子,几乎和黄土皮是一个颜色。爷爷总是甩着一把掉了牙的老扫帚,呼哧呼哧地扫个不停。扫帚起起落落,云也飞,雾也绕,爷爷象是飘然而至的天外来客,忽隐忽现的。不大一会儿,就有一堆土毛衣了。随后,他便衔着烟袋从衣兜里摸出什么籽儿,朝扫过的土地上边撒边念叨着:“明年你就长出来……”
  说真的,那时我对秋色的印象就是这么简单:天气老是阴沉沉的似乎要压着爷爷的驮背——不论扫与不扫毛衣,他永远是一副鞠躬尽瘁的形象……
  我边走边想着,往事历历在目。离馒头嘴还有一截路,就听见爷爷熟悉的声音在喊什么呢,骂骂咧咧的。
  “爷爷——”我忍不住也喊着迎了上去,“爷爷,我一听就知道是你。看你,都这么大年纪,也该缓一缓了,还要上山扫毛衣呢?”
  爷爷已是六十多岁的入了,耳朵、眼睛可还亮清得很呢。“唉,虎子,才一年不见,我娃怕是眼睛不亮清了。爷爷‘打虎上山’,可不是来扫毛衣的呀!”他还是那么风趣,又是说又是笑的。原来,他老人家是自愿当护林员了,吃、住都在山上。
  又一一阵微风徐徐吹过,飘着一股淡淡的野菊花的香味,仿佛一杯清凉剂,在提醒着我:这不是往常的秋色啊!我拽着爷爷,慢慢挪动着脚步,不知怎的,蓦然想起了陶渊明的几句咏菊诗:“芳菊开林耀,因风传冷香”:“今生几丛菊,花色又新变”。我大声大气地随口问道:“爷爷,你这个‘隐居诗人’,又弄菊花了吧?”
  爷爷憨憨一笑,指着远远小土窑前黄灿灿的一片说:“现在不许人到这里来放羊、扫毛衣了,野菊花也长得好了。”
  我知道爷爷是爱菊如命的。那些年,日子过得挺艰难,可他总要在院子里种些野花。庄里的老汉都说爷爷是个怪人可不,穷折腾那阵子,有人还批过他的花草“问题”。
  爷爷小时候读过几年书,能背唐人宋人的不少诗句,在我们村里还是个大名鼎鼎的文化人呢。只是谁都知道,他一辈子脾气倔强,变不了。猛不防,我又说:“你还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啊?”
  “噢哎——干什么的?这里不许拾柴了——”爷爷没有同答我的话,一边吼着,一边急急忙忙朝山畔走去。
  这时我才看清了,原来整个馒头嘴都是一片毛茸茸的林带。株株小树苗,密密匝匝象一支支待发的箭,随时准备射向绿色的明天!
  我凝望着爷爷远去的背影,久久地在想,他老人家伛偻的身子该就是一张秋天的弓吧……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郭小川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