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固事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20002622
颗粒名称: 海固事变
分类号: K296.53
摘要: 1986年9月12日固原报登载了史实连载海固事变。海固地区土地瘠薄,灾害频繁。一九三七年和一九三八年两年连遭旱灾,人民啼饥号寒。而反动统治者却不顾群众的生计,不断加紧剥削和掠夺。
关键词: 史实 连载 海固事变

内容

(史实连载)
  觉醒
  海固地区土地瘠薄,灾害频繁。自清王朝镇压回民起义,强迫迁徙云南、陕西及甘肃等地回民于此,到暴动起义的六十余年间,这里的百姓挣扎在饥寒交迫之中:一九二〇年海、固大地震,曾使二十多万人丧生罹难,房舍为墟;一九二九年大饥馑,造成尸骨盈野,饿殍载道;,一九三七年和一九三八年两年连遭旱灾,人民啼饥号寒。而反动统治者却不顾群众的生计,不断加紧剥削和掠夺。时值寇仇入侵,国民党又以“抗日”为名增捐加税,征兵派佚。仅固原县在一九三八年征兵一千二百名,还有所谓“门兵”(挨门当兵)、“月儿兵”(一月一换当差役)等名目。征集时营私舞弊,敲榨勒索;开拔时鞭打绳拴,惨不忍睹。海固地区一片凄凉死寂。国民党政府还毋视回族人民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长期实行大汉族主义民族压迫政策,甚至不承认回族的存在,加以欺侮和歧视。暴动起义之前发生了国民党军队在泉沟脑 寺挂大肉事件;把大寨乡改名安化乡事件等,严重地损害了回族人民的民族尊严。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使这里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越来越尖锐。
  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影响下,回族人民觉醒了。
  海固两地是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五年长征,一九三六年西征经过和战斗过的地方,且靠近陕甘宁边区,党和红军当时提出了回族的事情由回民自己解决;在回民自己管理自己的原则下,建立回民自治政府,建立回民的抗日救国组织,成立回民抗日军等主张(见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四日《总政治部关于回民工作的指示》),给海固回族人民指明了谋求民族解放的方向。特别是西征红军在预旺(今同心县)海原地区帮助回族人民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一级少数民族自治政权一一预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在海、固地区转战五个多月,红军认真执行“三大禁条,四大注意”(即禁止驻扎 寺,禁止吃大荤,禁止毁坏回民经典;讲究清洁,尊重回,民的风俗习惯,不准乱用回民的器具,注意回汉民族团结),当时不仅吸引马青年、马有德、李占云、王玉民、马福荣、苏正德、周金山、周金红等数十名回族青年参加了红平,而且在回族人民中留下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面目,在全国人民面前已暴露无遗,人心愤慨,抗日反蒋怒涛进发。暴动起义的领导者之一马国瑞,本来是一位 教界人士,人称“少师/傅”,“九·一八事变后亲往已被日军占领的吉林进行宗教活动,他在东北目睹人民当亡国奴的惨状;“七·七”事变前夕,与其弟马国磷又同在北平,目睹日军侵华暴行,激起了抗日救国热情。返回家乡后,经过努力,在海原县成立了“ 抗敌工作团”出任总团长,并在李旺堡、:沐家营成立分团。但当他们把制订的“团章”送国民党甘肃省党部备案时,却被强,令增加了性不得干涉行政及其他事项”一款,限制其活动范围,马国瑞对此十分不满。
  一九三八年十月,国民党在海原县鹞子川一次抓去十多名青年当兵,关在白崖乡公所,不许家人探视,群众气愤不过,揭竿而起,乘夜抢回,赶走了保安队。马国瑞与马国琮等商议筹款买枪,准备抵制抓兵。与此同时;海原县在新修的《海原县志》上,继清王朝的衣钵,给回字上加“〓”旁,回族人民气愤填膺,联名上书,责问“居心何在?”表示“如不改正错误,决不甘休!”对这些反抗暴政的正义行动,国民党政府视为“造反”。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甘肃省政府竟以“煽动造反”罪名,将马国瑞捕解兰州软禁。于是,长期积聚的怒火立即被引发了。(2)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马青年
相关人物
马有德
相关人物
李占云
相关人物
王玉民
相关人物
马福荣
相关人物
苏正德
相关人物
周金山
相关人物
周金红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海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