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隆德县志》中的『震兆六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20001692
颗粒名称: 《重修隆德县志》中的『震兆六端』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6年1月24日固原报登载《重修隆德县志》中的『震兆六端』,处于地震活跃地区的隆德县在重修的《隆德县志》转录此六端,使群众掌握地震预测的科学方法,以减轻生命财产损失,可谓独具慧眼。
关键词: 地震 预测 方法

内容

张思源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十一月完稿的《重修隆德县志》之卷四页51至52页,辑录了震灾方面的有关内容,在地震学界具很大影响,流传甚广,许多文章都加以引用。日本奈良市长键田钟三郎、九州大学副教授真锅大觉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吕大炯合著的十万字的《地震云》一书中,曾有四处提到。认为“在中国的重修的《隆德县志》中,记载着一段同我的观察完全相同的、有关地震云的内容”。并且辑录了原文中的一小节。
  《重修隆德县志》中的这段文字是:“余读华龙氏书,窃之地震之兆约有六端,井水本湛静无波,倏忽浑如墨汁,泥渣上浮,势必地震。池沼之水,风吹成谷荇交萦,无端泡沫上腾,若沸煎茶,势必地震。海面遇风。波浪高涌,奔腾泙淘,此常情;若风日晴和,台飓不作,海水忽然绕起,汹涌异常,势必地震。夜半晦黑,天忽开朗,光明照耀,无异日中,势必地震。天晴日暖,碧空晴净,忽见黑云如缕,蜿如长蛇,横亘空际,久而不散,势必地震。时置盛夏,酷热蒸腾,挥汗如雨,蓦觉清凉如受冰雪,冷气袭人,肌为之慓,势必地震。”并告诫人们:“如遇此六兆,急宜趋避,以防不测之灾”。
  这段文字精彩地描写了地震的六个(端)前兆现象。第一端和第二端说的是地震前地下水上涌、变色、冒泡和翻腾的现象;第三端说的是地震前海面上的变化;第四端说的是地震前的地光现象;第五端说的是地震云;第六端说的是地震前气温的突然变化。“震兆六端”与现在普遍开展的地震前兆观测十分一致,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说明古代人民对地震前兆的认识水平是相当高的。
  从本文第二段可知,震兆六端的这一段文字不是《隆德县志》原作,而是作者从华龙氏的书中摘引的。那么,华龙氏何许人也?他的书又是什么样的著作呢?
  据地震学界的专家研究,华龙氏应是龙华民,字精华(1559~1654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来华传教。他根据中外地震的一些情况,在天启六年(1626年)刊印的《地震解》一书中,写了地震的六条前兆现象。明末意大利传教士高一志在编撰《空际格致》一书时,不但沿述了六条地震预兆,还把《地震解》附于卷末。隆德有人看到后觉得很好,便加以补充后转录民国《重修隆德县志》内。
  地震前兆之六端虽是外国人所写,但也是中国人民与地震灾害作斗争的丰富经验的总结。处于地震活跃地区的隆德县在重修的《隆德县志》转录此六端,使群众掌握地震预测的科学方法,以减轻生命财产损失,可谓独具慧眼。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思源
责任者
田钟三郎
相关人物
真锅大觉
相关人物
吕大炯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