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的窑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20000362
颗粒名称: 闪光的窑洞
并列题名: (散文)
分类号: I267
摘要: 1985年4月12日固原报登载的散文作品。
关键词: 土窑洞 理想 信念

内容

自赴海原高崖调查凌贻勋事迹归来,不知怎的,眼前往往会骤然浮现出一个土窑洞,那就是凌贻勋老师住了二十年的“房子”。它在我脑子里留下的影子,总是消失不了。
  那是去高崖的第三天,我们在调查中得知,凌贻勋在上海病危时思念高崖的乡亲父老,忍着癌痛,千里迢迢又回到了他高崖的土窑洞里。这个使凌贻勋眷恋的土窑洞,似乎也牵动了我的心,于是,我们朝凌贻勋的家走去。
  向北走出高崖街头,再向西拐几步,一块高台子挡住了我们。没有院墙,右边一块地里种着一些洋芋。窑洞用土坯砌成,年久失修,泥皮大片地脱落了,窑的窗户是用几根木棍随意立下的。一个女人将我们让进窑里,老乡说,这就是凌贻勋的爱人。她很面善,不象人们传说的那样厉害。待我们坐定后,她就钻进旁边一个小门里。噢,小窑是套在里面的,是伙窑。一会儿,她端着一盘甜瓜出来让我们吃,我们赶忙推辞,可她不行,说:“你们为老浚的事这么老远来了,还能不吃几牙瓜?”
  瓜吃了,点燃烟,我主动发问:“老贾,老凌去世前说了些啥?他病重时想些什么?”“老凌……”老凌两字一出口,她就泣不成声,眼泪象喷泉一样涌出来:“就……说……他是党的人,党把他送进学校……把他培养成教师,家庭困难是他孩子多……不怪党。还说,他死后让我不要向组织提困难,什么也不要提……”我小心地问她:“那你这窑洞还能再住吗?房子怎么盖?”她这时心情稍平静了些:“老凌说了,让我自己想办法把房子盖起来。木料已经买下放在亲戚家,土坯他也打下了,砖也有。农闲了,我找些人就盖上,我要按老凌的话做。”“你还有什么要求?”她看了我们一眼,说:“老凌说他没有入党,是个心病。”沉默,一阵揪心的沉默。沉默中我仿佛听到凌贻勋的话在这孔旧窑洞里回响,那是他三十八岁时一份入党申请书上的话:我在少年时代就下决心要跟共产党走……因为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周一次队日活动的呼号“准备着,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凌贻勋五八年随母支宁来到宁夏,六一年到海原,六二年到高崖,渡过了漫长、艰苦的二十六年。这二十六年,他胸中有一团不灭的火,这就是他少年时代树立的理想之火。有这团火在他胸中燃烧,他忍爱了委曲,经历了艰难,在这孔土窑洞里生活、奋斗了二十二个春秋。他没有把共产主义当作口号和招牌,而是从自己眼前的事做起,从经受和克服山区困难做起,从站在高崖学校的讲台上几十年如一日地讲课做起。共产主义理想使凌贻勋产生了生活的勇气,勇气酿成了毅力,毅力谱写了一曲献身边疆建设的隽永而激昂的凯歌。
  走出凌贻勋生前住过的土窑洞,我不由回头看了又看。觉得那破旧的窑洞闪烁着一种奇异的光彩。凌贻勋的爱人与孩子一排站在窑门前送别。这是一张多么好的全家照啊,那土窑洞就是凌贻勋。
  凌贻勋的土窑洞,闪光的土窑洞,它似乎在提醒我们今天活着的人:生活无论怎样舒适、富裕,理想是不能没有的。理想——始终是我们今后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动力。啊,愿土窑洞永驻我的记忆中,教我勤奋,催我奋进,浇灌我心中永不凋谢的理想之花!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范泰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