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程村农民尝到了甜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固原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420020220000171
颗粒名称: 张程村农民尝到了甜头
分类号: F327.65
摘要: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隆德县张程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干部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积极推广旱农经验,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一九八〇年亩产突破百斤关,一九八四年亩产超过二百斤,人均产粮八百九十八斤。
关键词: 农民 旱作农业 粮食产量

内容

隆德县张程村地处干旱山区,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力贫瘠,水土流失严重。七十年代初,全村农作物平均亩产只有七十九斤,群众生活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干部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积极推广旱农经验,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一九八〇年亩产突破百斤关,一九八四年亩产超过二百斤,人均产粮八百九十八斤,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相比,增长了二点三倍。人均纯收入由七十年代初的三十五元八角七分增加到一九八四年的一百六十二元八角二分,户均收入增加到一千二百一十三元。过去“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穷困景象得到改变,群众生活有了显著提高。他们的经验是:
   一、靠党的富民政策,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一九八四年一号文件传达后,群众更加坚信土地承包长期不变的政策,有了长远打算。他们舍得在承包地里花工投资,做到种地与养地相结合。二、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全村麦类面积由一九八一年的百分之二十九增加到一九八四年的百分之五十二点六,豆类面积由一九八一年的百分之九点五增加到一九八四年的百分之十五。在调整作物布局的同时,大力推广适宜本地生长的旱农作物品种。他们先后从外地引进“早洋一千粒”、“胜利五号”、“延安二号”等冬小麦品种和“固春五号”、“陇春七号”、“定西二十四号”等春小麦品种,作为当家品种,并与当地多年种植的红春麦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然后大面积推广。三、从“水”字着眼,“土”字入手,坚持伏天深耕地蓄水保墒,秋后少耕多耙保表墒,冬季夜冻昼消多碾地,增加土地的保墒能力。四、大面积种植苜蓿和短期绿肥,实行粮草间作,发挥了生物养地的作用。
   马西凡 马具孝

知识出处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

《固原日报》是中共固原地委机关报 ,1984年12月创刊。

阅读

相关人物

马西凡
责任者
马具孝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隆德县张程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