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润渠及有关地名的出现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默斋拾遗》
唯一号: 310334020210000005
专题名称: 昌润渠及有关地名的出现
文件路径: 3103/01/object/PDF/310310020210000005/001
起始页: 0274.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昌润渠,惠农渠最大支干渠之一,在平罗县城以东。清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雍正皇帝准奏差兵部侍郎大理寺卿通智⑳、户部侍郎单畴书㉑、川陕总督岳钟琪㉒,带上隆科多和石文焯㉓的奏折,以及他们所绘制的地图,来到了宁夏北部的查汉托护,开挖惠农渠,将黄河西岸支流六羊河疏凿复浚后,改称“ 昌润渠”,从宁夏、宁朔、中卫、灵州、固原等地招民到平罗垦荒,这里才逐渐有大量人口迁居,把惠农渠系称“老户”㉔,设老户堡管辖;昌润渠系称“ 新户”㉕,设东永惠堡管辖。在昌润渠口建石闸,名曰“昌润闸”。雍正七年 (1729年)闰七月,通智疏报:“宁夏等属修浚之大渠并六羊改渠,一切工程告竣,所有新渠、宝丰、宁夏、平罗四县田亩均沾灌溉,请定两渠嘉名以垂永久。”钦赐大渠名为惠农渠。据《平罗纪略》载:“昌润渠者古绿杨河也,逼近黄河,筑有长堤以捍水患”“西永惠堡人田会蓝随通智侍郎开垦滩田,决堤灌水,民各有秋,并筑昌润渠迎水坝退水闸”。雍正十年(1732年)正月,在昌润渠竣工时,通智还留下了《重修昌润渠碑纪》㉖。他感慨吟诗《昌润渠工竣恭纪(七律)》曰:“黄河别派六羊通,石闸巍然跨彩虹;激起众流增浪力 ,引开曲水灌田功。川辉原润千村聚,野绿禾青一望同;从此遐荒欢鼓腹,群歌大有慰宸衷。”单畴书也以同样的题目抒发了自己的感想:“辟土逶迤三百里,建闸开渠跨诸美;告成先竣六羊工,导流吸引黄河水。黄河之水远且长,溉田灌亩法为良;奔流直下疾如驶,蟠龙一束十尺昂。画夜波涛声浩浩,势激闸门溅飞瀑;旁通知派悉分流,膏腴万顷彻西效。绣墓如云稼更多,万家沾足泽滂沱;即今荒服易康衢,圣治应比唐虞过。”清雍正年诗人张资在《昌润渠工竣》一诗中亦曰:“建闸通渠一水盈,云根蹴起浪花生。泽流原野无边润,势挟风雷不断声。南亩农人兼暑作,丰年禾稼报秋成。共知乐土恩波阔,击壤欢呼咏太平。”《宁夏府志》载:“时黄河内平罗治有查汉托护滩地,鄂尔多斯籍牧马绝居,人樵采脆幕㉗渐移腹里”,这正是当时昌润渠的真实写照。名人志士法海㉘、程光辅㉙等也都争先恐后赋诗致贺。诗人们对昌润渠修通后,即将在这里受到润泽的祖祖辈辈的广大老百姓进行了抒怀,这正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平罗县城以东大片肥沃的良田和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富庶人民。话说乾隆三年(1738年)因地震渠毁,原守灌耕地改由惠农渠的六墩、交济、仁义三大支渠灌溉。后因行水困难,先后于通伏堡、通义堡由黄河西岸开口引水。乾隆三十年(1765年)宁夏知府张为旃移口于宁夏县通吉堡(今贺兰县通吉村)东南至溜山子黄河岸引水,渠长68公里,有支斗渠113道条,灌溉平罗县埂外地6万余亩,至原惠农县礼和乡永屏村入黄河。清末和民国时期,渠口多次向上移位。自黄河分出后,向东北流经仍入黄河,筑有进水、退水、分水等闸,通过两旁分支渠灌溉农田。1956年与滂渠合并,移口于惠农渠阮桥以上建闸引水,取名为“昌滂渠”。并在正东方向7公里处建分水闸,东为滂渠,西为昌润渠。1967年将分水闸至蔡家桥(惠农渠第六管理所驻地)段11.7公里昌润渠废弃 。蔡家桥新建一座分水闸,桥上路面行车走人,桥下建并行两座分水节制闸,东侧闸门节制滂渠流量,西侧闸门节制昌润渠流量。自此,旧昌润渠上段废弃 ,新昌润渠从蔡家桥大闸分水,流经头闸街粮站南拐弯处,与原旧昌润渠衔接 ,向北流经惠北、灵沙、宝丰后入黄河。昌润渠自流灌溉六中、渠口、头闸、惠北、灵沙、宝丰6个乡镇35个村的8万多亩农田。 说起这里的地名也很有意思。受惠农渠和昌润渠润泽,出现了一些很有寓意的地名。平头路惠农渠大桥还称“通平桥”,桥东地称“东通平”,民以赵姓居多;昌润新旧两渠入流之地称“双渠”,民以邵姓居多;昌润渠穿流之东西两地永得实惠,地有“永惠”“西永惠”“东永惠”之称。永惠民以王姓、雍姓居多;西永惠民以田姓居多,地名在昌润渠初修之时就有;东永惠民以包姓、王姓居多;得实惠而民享裕如,地有“裕民”之称,民以安姓居多;靠近河边曾有大片红柳丛生,故有红柳岗之称,回族人口聚居地称“红岗”,当然也就有了“外红岗”之称,民以何姓、张姓、马姓居多;唯“邵家桥”是个特例,据说当年邵左、邵中、邵右三兄弟自山西大槐树迁居宁夏后,以邵中落户修桥而得其名,民以邵姓居多。至于“立新”,那是上世纪“四清运动”中从外红岗村划分出来的一个村子。 道光十六年(1836年)九月,俞德渊的灵柩安葬于昌润渠南畔。1967年,昌润渠从蔡家桥闸分水后,翰林墓所在的昌润渠中段废弃不用,当地老百姓就在废渠上取土。据传说挖出了一支一缸粗的芦草根,人称“龙根”。芦草根被砍断后,流出来的是鲜红的“血”,人们便说这是真龙天子的一根支脉,直通翰林墓。在这根“龙脉”上还有一座芦苇茂密的“龙坑”,湖水清澈见底,蛙鸣蝉吟,鱼翔浅底,民间有《龙坑沿和金马驹的传说》(来丰宗文稿)。自从龙根被砍断后,湖里常年干枯,各种小动物都不见了。

知识出处

默斋拾遗

《默斋拾遗》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从乾隆九年有明确记载开始,上溯至事件肇发年代,下限至213年12月31日对俞德渊研究的史料和所撰稿件,书中对文言文进行了标点、断句、分段,全部采用简化字,并对原稿跌生僻字、古地名以及有重要影响历史人物等作了注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