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1日《华兴时报》在《宁夏长城东南西北探秘》中报道宁夏长城资源调查队调查宁夏北线明长城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当代石嘴山日史》
唯一号: 310332020210007363
事件名称: 2008年3月11日《华兴时报》在《宁夏长城东南西北探秘》中报道宁夏长城资源调查队调查宁夏北线明长城
文件路径: 3103/01/object/PDF/310310020210000010/001
起始页: 0783.pdf
事件类型: 社会事件
起始时间: 2008年3月11日
发生地点: 宁夏

事件描述

2008年3月11日《华兴时报》在《宁夏长城东南西北探秘》中报道,据宁夏长城资源调查队调查:宁夏北线明长城西起贺兰山北,经惠农、大武口、平罗东至黄河西岸,嘉靖九年(1530年)修筑,古人称之为“山河之交,中通一路”。墙体长20公里,其中惠农的旧北长城近6公里。北长城起点掩映于田间坟头处仅存的几点土墙,呈断续状,向东则踪迹全无。沙地处的北长城仅存地基,流沙掩埋情况较为严重。与平罗、大武口不同的是,惠农境内西侧贺兰山山体间山口不多,且基本没有可以直接贯穿东西的山口,故在此未发现沿山口间垒砌的墙体,仅在王泉沟处沿山体外侧的冲积扇台地处发现一道大致成南北向的土墙,即王泉沟长城,全长1054.2米,呈直线状分布,墙体保存甚差,基本全部仅存底部残迹。旧北长城位于红果子镇,平地处以夯土筑成,高山上则以石块垒砌,全长5836.4米,其中土墙3717.7米、石墙2118.7米,是北线长城的主体,保存相对较好。北长城段因后期破坏较重,敌台、烽火台遗迹很少,仅在惠农区发现5座烽火台,大武口发现4座敌台。发现壕堑1道,位于红果子镇、旧北长城北侧,南距墙体约3米左右,随墙体走向蜿蜒分布,全长4.566公里。发现关堡遗址2座,即镇夷关和黑山营,其中前者为土筑,后者则为石砌。保存均不佳,坍塌破坏较重。西线长城:囊括了宁夏长城所有的雄伟和险峻。西长城是指分布于贺兰山山间的长城墙体,即在便于贯穿通行的两山交界处直接以黄土夯筑、或用石块垒砌墙体相阻隔,而在群山高耸处直接利用山险。嘉靖十年(1531年)建筑,全长百余公里,分布着敌台70余座、烽火台130多座、狼烟台200余座,另外还分布着多处采石场、挡马墙、壕堑、山险墙。由于西线长城分布于贺兰山山间,远离人类居住家园,保存的相对较好,墙体、敌台、烽火台、关堡,拦马墙、山险墙在此都能找见,囊括了宁夏长城所有的雄伟和险峻,堪称奇迹,充分体现了长城是一个设施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西线长城主要沿各便于穿行的山口内修建有长城墙体,而在山体高耸处则直接利用山险,故此段墙体基本成断续状。墙体有两种,一种为夯土墙,见于山前冲积扇平地上。夯土墙是用黄沙土夹杂小石块分段板筑而成,每版长度多在2.2米左右。从断面来看,其夯筑方式是先在中心夯筑一道底宽1.5米的实心,然后再在实心两面外表筑以附墙,附墙宽度大致在2.5米以上。另一种为石墙,主要分布于贺兰山较高的山体台地或山口之间,按其分布位置、功用等的不同分为石长城、山险墙、挡马墙等,基本全在内蒙阿拉善左旗境内。敌台是连接于墙体上的供巡守士兵休息的建筑,呈方形覆斗状。由底向上逐渐收分,收分度多在5厘米左右。敌台筑造是采用就地取材的方法,在低处多用土筑,高山上则多用石砌。石砌敌台多位于贺兰山山间脊部,是以大块石块砌边、内侧以黄沙土与小石块混杂堆积填塞。外壁垒砌较为规整,壁面较平整,高耸壮观。烽火台分布于山顶部和平地高台处,多位于独立的山脊之上,与长城墙体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独特的防御体系。分布于山顶的基本多为石块垒砌,平地的则多为黄沙土夹杂小石块夯筑。石块垒砌基本是用山体上丰富的石块资源为原料,就地取材建筑而成,其取材多是在山体外侧,这样即能采凿到可用之材,又能在山体上人为造成山险地带,有一举两得的功用。采石场多分布于山脊高处烽火台的外侧山崖处,在将山体上偏外侧的岩块采凿下来,岩石用于垒砌烽火台,而岩体则成了人为的陡崖,从而起到了一举两得的功效。山险墙是直接利用山体,只是在局部山体相交的山口之间垒砌墙体。壕堑主要分布于地理宽漫的山前冲积扇平地处,是于夯土墙体西侧平地上直接掏挖成宽带状深壕,壕内挖出的石子泥块再堆砌在深壕东侧边缘而成高堑,南北两端与山体上的石砌长城相接。深壕最宽7米、深4米左右。

知识出处

当代石嘴山日史

《当代石嘴山日史》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全面地记载了1949年九月下旬石嘴山解放至2008年4月30日石嘴山市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夏
发生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