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昶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事说石嘴山》
唯一号: 310330020220000005
人物姓名: 孙昶
文件路径: 3103/01/object/PDF/310310020210000001/001
起始页: 0195.pdf
性别:
时代: 民国
出生年: 1914年
籍贯: 陕西韩城

传略

孙昶,生于1914年,陕西韩城人,193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挽联所说“倚剑青纱帐,铁马金戈赤诚心”,是指1937年和1939年两次任韩城地下党县委书记。那时正是国难当头、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尽管我们无法身临其境去体味,但从中国现代史的典籍里,从中国共产党革命史的文献上,从革命先烈的回忆录中,从文学影视作品的记载描述和镜头画面,那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种种场景,都鲜活地深印脑迹,浮现眼前。一个熟悉的旋律由远处飘来: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23岁当县委书记,正可谓“壮岁旌旗拥万夫”,热血满腔,英姿勃发,为挽救民族危亡,为使劳苦大众翻身解放,虎穴历险置身家性命于不顾,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搏杀在枪林弹雨之中。日本鬼子投降以后,1946年孙昶进中共延安党校学习。那首《延安颂》是怎么唱呢?宝塔山下,延水河边,聚集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几女……在革命的熔炉里千锤百炼,自然是铁骨铮铮,心红志坚的好汉,他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演绎出多少可歌可泣的新儿女英雄传! 1956年,孙昶胸怀着宝塔精神,挟带着延河清风,到石嘴山开辟新战场来了。 两年以后的深秋,刚刚迈出学校大门的我,也分配到这里来了。 到石嘴山煤矿基本建设局报到的第二天,我便下矿井“打眼放炮,架棚进道”,干起掘进工,在生产一线夜以继日地接受“劳动改造”,自然无缘与最高领导人物近距离接触。直到三年以后,有幸结识了孟以猛主管技术员,才使命途多舛的我有了转机。孟以猛生性秉直,刚正不阿,诚实厚道,行侠仗义,他1954年学校毕业后分配到西安煤管局白水筹建处,成为孙昶的部下。正是他,1956年元月随孙昶来石嘴山拓荒创业“先头部队”四个人中的一个!与孟以猛16年的亲密交往,我视他为最好的良师益友,从他的回忆和述说里,我清楚地知道了石嘴山煤矿的发家史。 解放初期,百业凋敝,百废待兴,西北尤甚。煤炭作为“工业的食粮”必须先行。当时西北的军政要人明确指出:首先要解决兰新线、包兰线建成通车后的铁路机车用煤,同时也要解决酒泉、包头钢铁工业基地,以及西北各省(区)工业及城乡居民用煤。1955年10月间,煤炭部第一任部长陈郁派工作组到银川地区、贺兰山北段的各储煤点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踏勘。回到银川地委招待所,研究分析了有关资料后认为:宁夏和内蒙交界、黄河西岸的石嘴山(当地老百姓叫石嘴子),位于包兰线中间(各五百余公里),煤层出露明显,开采条件比较好,可以先行建成西北的煤炭生产基地,并写了报告,提出了建议。派专人先送西北管理局,尔后由煤管局郝耀局长带报告去北京向煤炭部作了汇报。12月煤炭部批文给西北煤管局,大意是“贺兰山北段,黄河西岸,15个煤田以石嘴山为中心,建立西北的煤炭生产基地。责成西北煤管局,派得力人员,开始进行筹建”。一一这便是孙昶受命筹备开发石嘴山矿区的背景和前奏。

知识出处

事说石嘴山

《事说石嘴山》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从地名由来、名胜古迹、人物传记等方面探究石嘴山历史文化之源,展示石嘴山历史文化之萃,弘扬石嘴山的风土人情、文化积淀、重大战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