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图书馆
石嘴山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石嘴山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惠农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302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惠农区
分类号:
K927.42
页数:
13
页码:
692-704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惠农区情况包括行政区划、工业建设、农业生产、商贸流通、城乡建设。
关键词:
惠农区
行政区划
工业建设
内容
惠农区地处宁夏最北端,东临黄河与内蒙古鄂托克旗隔河相望,西依贺兰山,与大武口相邻,南与平罗县接壤,北与内蒙古乌海市相连,地理坐标东经106°13′~106°51′,北纬38°40′~39°23′,总面积1254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有黄河水灌溉,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各类植物的生长,是重要的产粮基地和经济作物生产地。位于境内西部的贺兰山,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天然屏障,更是一座矿产资源宝库,现已探明有煤炭、硅石、石英岩、石灰岩、白云岩、黏土、铁矿、燧石、云母、白银、方解石、水晶、长石等20多种的矿产资源。其中,煤炭资源保有储量约为17.7亿吨,硅石资源储量13亿吨,黏土地质储量2081万吨,石灰岩储量5亿吨,白云岩储量527万吨,发展工业生产条件优越。
行政区划
1941年4月,宁夏省划平罗县的王全口、高庄、惠北、灵沙以北地区置县,因位于惠农渠稍段得名“惠农”。1960年3月26日撤县建市,为石嘴山市区。
1970年7月13日,成立石嘴山市郊区革命委员会,驻尾闸公社,辖原石嘴山市属8个农村人民公社和石嘴山市“五七”农场、市属农林牧场。1971年10月,郊区革委会撤销,属石嘴山市管辖。1972年银北地区成立后,现境内为石嘴山市区。1975年12月银北地区撤销,石嘴山市升格为地级市,境内划分为以工业为主的市属二区和以农业为主的郊区。1975年11月23日,在原石嘴山市城区的基础上成立石嘴山市二区,时有人口82804人。1981年更名为石嘴山区。
1976年12月11日,成立石嘴山市郊区,为县级市辖区,驻马家湾,辖尾闸、庙台、下营子、礼和、西永固、燕子墩6个人民公社、32个大队、235个生产队。1979年1月,大武口公社、园艺公社划为郊区管辖。时辖8个公社、36个大队、253个生产队。1983年6月政社分设,郊区辖8个乡、63个行政村、351个村民小组。1987年6月24日,撤销郊区,恢复惠农县建制,原郊区大武口乡大部划属大武口区,园艺乡安乐桥以东、三排水沟以西划属石嘴山区;惠农县辖尾闸、庙台、下营子、礼和、西永固、燕子墩、园艺7个乡、48个村、303个村民小组。
2004年撤销石嘴山区和惠农县,成立石嘴山市惠农区。至2009年年底,区辖3乡(礼和乡、庙台乡、燕子墩乡)、3镇(红果子镇、尾闸镇、园艺镇)、6个办事处(南街、北街、河滨街、火车站街、育才路、中街办事处),38个村委会、47个居民委员会,1个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和1个市级工业园区。区域总面积1254平方公里,总人口2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万,占总人口的72.2%,农业人口5万,占总人口的27.8%;共有19个民族,其中回族人口3.31万人,占总人口的17%。
工业建设
惠农区是宁夏的老工业基地,是国家“一五”时期布局的煤炭基地,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70%以上,素有“宁夏工业重镇”之美誉。1952年,石嘴山瓷厂年产细瓷100万件,成为石嘴山市第一家国有企业。1959年3月,石嘴山矿务局第一对年产45万吨斜井建成投产。1959年11月28日,宁夏第一座火力发电厂——石嘴山发电厂第一台2×6000千瓦机组投产发电……煤炭、电力工业的兴起,拉开了全市工业建设的帷幕。
1960年石嘴山市成立,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惠农区工业经济飞速发展。1992年,依托宁夏恒力集团(石嘴山钢铁厂)、石嘴山发电厂等原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的石嘴山河滨工业园区,1997年5月被定为自治区“四大园区”之一。园区企业总数超过260家,规模以上企业101家,工业资产超过200亿元的有宁夏恒力股份公司、宁夏英力特化工股份公司两家上市公司,国内百强企业国电集团5000吨多晶硅、江苏阳光集团投资的4500吨多晶硅、新加坡凯发集团投资的3万吨L-乳酸以及西部聚氯乙烯等一批大项目相继落户园区发展。全国百强企业国电集团、中节能尚德、浙江正泰、比利时羿飞等一批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项目落户惠农。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为支柱的工业体系,主要产品有火电、焦炭、电石、钢丝绳、螺纹钢、硅铁、PVC等,产品主要销往东南沿海各省,部分产品出口东南亚及欧美等国。2002年5月,建红果子工业园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能源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产业集聚优势,形成了冶金、煤基碳材、建筑材料、化工等基础主导产业,产品远销日本、美国、东欧及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6月,中外合资企业宁夏昊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惠农区,三期项目全部建成后,该公司将成为亚洲最大的聚乳酸生产基地,对促进惠农区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后续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08年11月,石嘴山市悦新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年产300吨伊维菌素配套600吨阿维菌素项目开工建设,加快了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拉长产业链,填补了石嘴山市无生物制药项目的空白。2009年8月,全国首家企业自办镁研究院——宁夏镁及镁合金研究院挂牌成立仪式暨宁夏惠冶镁业集团公司年产2.4万吨镁及镁合金项目达产仪式在惠农区红果子工业园区举行。截至2009年,惠农区共有工业企业3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0多家,开工率达90%,14家大中型企业全部开工生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2.4亿元,比2008年增长14%,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6.7%。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金及金属制品、化工、煤基碳材、建材等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煤炭、电力、PVC树脂、铁合金、碳化硅、金属镁等产业均在自治区占有较大比重,创出了“恒力”牌密封钢丝绳,“英力特”牌树脂,“宁河”牌石灰氮、双氢胺,“石鑫”牌硅铁等一批荣获国家和自治区级名牌产品。全年共引进各类招商引资项目183个,到位资金38亿元,完成投资37.7亿元,被自治区评为招商引资先进县(区)。
农业生产
惠农区盛产小麦、玉米、蔬菜、枸杞等农作物,粮食作物是种植业的主导产业,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0%左右。经济作物以油料和蔬菜为主,20世纪80年代前,种植面积和产值所占比例较小。农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后,蔬菜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进入21世纪以来,实施产业对接战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保持粮食稳步增产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脱水蔬菜、枸杞、奶牛三大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惠农区是全国最大的脱水菜生产销售基地和国家商品粮基地之一、宁夏新兴的枸杞之乡。
脱水蔬菜产业
脱水蔬菜产业是惠农区农村经济中具有带动力的“绿色”产业。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发展势头强劲。2008年,全区脱水菜种植面积7.3万亩,其中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自建原料基地3万亩。加工脱水菜产品5000吨,销售4000吨,实现销售收入6400万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已建成的76家脱水菜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达10000吨,形成了以宁夏礼和食品公司、宁夏福民脱水菜集团公司等一批年生产、销售规模在1000吨以上的脱水蔬菜自治区级龙头企业。有10家脱水菜加工企业取得了自营出口权,15家企业获得了ISO9000国际产品质量认证资格,5家企业取得HACCP认证,10家企业通过商检注册认证。脱水青红椒、洋葱、小管葱、香菜、番茄、芹菜等20多个产品,主要销往北京、天津、青岛、武汉、大连、深圳及港澳地区,并出口日本、马来西亚、韩国、美国和德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总量达到5000吨以上。吸纳农村劳动力1万人,使农村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原料基地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批脱水菜种植乡、村、队和农户。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结构调整,使粮经种植比例日趋合理。
枸杞产业
枸杞产业是惠农区农村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红色”产业。起步于1992年,通过政策、项目、科技持续扶持,实行科研、推广、管理三结合的技术及标准化管理,无公害生产,产地产品认证措施,有效地实现了枸杞规模化种植。种植面积累积达到7万亩,种植农户4800多户。建成万亩枸杞乡1个、千亩枸杞村5个、百亩枸杞村民小组25个,30亩以上枸杞种植户160个。形成了以石中高速公路两侧为重点的沿山枸杞产业带。枸杞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惠农区大面积荒滩荒地得到了开发利用,为枸杞加工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原料基地。形成了宁夏枸杞南有中宁、北有惠农的格局。
奶产业
奶产业是惠农区农民收入较为稳定的“白色”产业。多年来惠农区依托区内外大型乳制品加工企业,抢抓机遇,通过“农民筹、政府补、企业建、农民养”的奶牛园区建设机制,有效地推进奶产业发展。建成了各具特色的奶牛园区、规模养殖场、机械化挤奶站,形成了以红河公路两侧为核心,礼和、庙台、红果子镇为重点的奶牛产业带。2008年,全区奶牛存栏总量达到1.5万头,有规模养殖场18个,机械化挤奶站19个,奶牛入园率和机械化挤奶率分别达到85%和95%。卉丰现代科技养殖示范区引进“奶业之星”智能化管理系统,用信息化的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养殖业,为西部地区奶产业发展作出了示范。
围绕三大产业,惠农区农业无公害生产、标准化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全区6.75万亩脱水菜、2.2万亩枸杞、8000头奶牛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基地认定,8家脱水菜企业的32个脱水菜产品获得了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4.8万亩番茄全部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特色农产品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在抓好生产的同时积极创建品牌。全区注册了“三富”鲜奶饮料、“夏绿”脱水菜、“科瑞普”脱水菜、“福民”脱水菜、“惠农红果子”枸杞、“思惠”食品、“福满香”枸杞醋等各类商标品牌。2008年整合各农产品品牌,注册了“平惠乐”集体商标品牌,引导蔬菜、枸杞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流通组织共同使用,扩大惠农农产品影响力。在龙头企业带动和专业合作组织的促进下,全区三大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成为惠农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2009年,以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现代农业发展为基础,扎实开展了城乡土地统筹发展试点工作,以世界500强企业中粮集团为依托,完成土地经营权流转6.5万亩,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商贸流通
惠农区依山面水,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商贸发达。京藏高速公路和109、110国道以及沿黄公路贯通全境。2004年县区合并后,先后实施了石中高速公路与滨河路接线工程和区属公路、乡村道路的新建和改建,区内公路成网,四通八达,区公路总里程达490多公里,在自治区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的目标。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络覆盖城市和全部乡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人民消费升级加快,提出了“打造宁蒙边界经贸新区”的发展思路,按照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目标,坚持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向,实施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战略,加快了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2008年6月,宁夏“三大口岸”之一的惠农陆路口岸封关运行,实现了宁、蒙、甘、青等内陆省区出口货物的海铁联运,为周边地区500公里范围内的进出口产品通过天津港发往国际国内市场提供便捷通道,成为石嘴山市乃至自治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外开放迈出了新的一步。2009年完成了新明珠二期、阳光商厦、万德隆商厦改、扩建;汽车修理市场、建材市场建设进展顺利;创建了清华创业街等特色创业园区。初步形成了以商贸餐饮、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传统产业为支撑,金融保险、社会服务、房地产、信息、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兴起的新格局。2009年,新增创业实体345个,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6.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亿元。
城乡建设
2004年行政区划调整后,着眼于打造宁蒙边界桥头堡城市,以完善城市功能为目标,以滨河新区开发为重点,兼顾旧城区改造,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实施了新区路网、广场、水系建设工程及经纬摩尔、山水华庭等城市建设项目。先后完成了109国道改线、三排改道、兴惠路、滨河大道、红园路、南北大街改造建设和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治理,采煤沉陷区6521户4万多名居民陆续搬入新居。完成了惠安大街等新区道路建设,先后对7座煤矸石山进行了搬迁填埋,建成地质生态公园。城市发展空间拓宽一倍,城市凝聚力和承载力明显提升。
区委、区政府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按照“一湖(惠泽湖)、二园(七彩园、枸杞生态园)、三区(沉陷区西侧生态经济林区、口岸经济示范区、城市新区)、三路(黄河金岸、麻园路、110国道)、二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工作思路,2009年1月正式启动了以综合治理和有效利用黄河资源,提升投资环境,统筹沿黄村镇道路、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景观资源开发保护为重点的“黄河金岸”惠农段标准化堤防建设工程。近3000名干部群众顶着风沙和烈日,掀起了为期35天的生态建设项目大会战。
包兰铁路复线改造惠农段获国家铁道部批准,惠农火车站改建纳入规划;启动了陆港经济区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建设;规划建设了经纬摩尔全民创业园;引进了新华百货等大型商流企业进驻经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下卷》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