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图书馆
石嘴山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石嘴山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十一章 县、区概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3016
颗粒名称:
第十一章 县、区概览
分类号:
TU984.243
页数:
34
页码:
671-704
摘要:
本章记述的是石嘴山市县、区概览情况包括平罗县、平罗县城图、陶乐县行政区划图、大武口区、惠农区等。
关键词:
石嘴山市
区域
规划
内容
第一节 平罗县
平罗县是目前石嘴山市唯一的建制县,位于宁夏平原北部,东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相临,西与阿拉善左旗接壤,南与银川市贺兰县、北与惠农区相连。面积2086.13平方公里,人口29.5万,城区人口8万人,回族人口9.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2%。黄河纵贯县境南北,湖泊湿地星罗棋布,土地一马平川,沟渠纵横,树网成林,稻香鱼肥,自古是西北的鱼米之乡、富庶之地,有“塞上小江南”的美誉。在第八届、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中,平罗在西部874个县(市)中分别排名第93位、第78位,连续两年进入西部百强县。
行政区划
清雍正二年(1724年)平罗改置县时,辖李刚、威镇等13堡(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辖通义、双渠等62屯堡。嘉庆十一年(1806年)后,今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地区划归平罗县辖。道光九年(1829年)前,平罗县辖打硙口(今大武口)、贺兰口等66屯堡。宣统元年(1909年)前,全县共辖石嘴山镇、本城堡、内河西堡、外河西堡等67堡(镇)。
民国初年沿袭清制。民国18年(1929年),县下设4个区。后磴口地区分置磴口县(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民国20年(1931年),将原属平罗县的丁义、洪广等9堡及高荣堡西部(西甲)划归宁夏县(今贺兰县)。是年,平罗县进行区、乡归划,全县设4个区57个乡,即:一区平罗、二区黄渠桥、三区宝丰、四区姚伏。民国23年(1934年)十一月,实行保甲制度,全县共编4个区123保1391甲(10户为1甲,10甲为1保)。民国25年(1936年),实行联保制度,全县共编联保40个。民国29年(1940年),推行“新县制”,撤销闾和联保。民国30年(1941年),全县共设16个乡94保1321甲(15户为1甲,15甲为1保),同年4月,将县城以北的8个乡划归惠农县。在县以下共设8乡47保682甲。民国38年(1949年)八月,全县辖8乡1镇41保651甲。
新中国成立初期,将原8个乡改8个区;1950年改设5个区36个乡148个行政村。1955年撤区并乡,到1956年,全县设1镇16乡,下辖高级农业合作社31个。1958年,全县成立前进、姚伏、黄河、大武口4个人民公社及城关镇,共计35个生产大队。1959年2月,将原惠农县的高庄、惠北、灵沙3个人民公社划归平罗县。1963年7月,石嘴山市的黄渠桥、宝丰两个人民公社划归平罗县;同时将平罗县大武口人民公社的新联、简泉两个大队及石炭井地区、大武口镇全部划归石嘴山市。1965~1982年间,人民公社规模几经调整,全县共16个人民公社、1个镇、123个大队、1310个生产队。1983年5月~1984年4月,将人民公社改为乡人民政府,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全县共计16个乡、2个镇、145个村民委员会、1008个村民小组。1985~1990年,先后成立西大滩、平罗火车站、汝箕沟3个镇,将姚伏、头闸、黄渠桥3个乡改为镇。
1994年4月,平罗火车站镇改名为太西镇。2001年,大水沟镇撤销。2002年10月19日,石嘴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将平罗县隆湖吊庄乡及崇岗乡的长胜、九泉、潮湖3个村划归大武口区管辖。2003年2月18日,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将平罗县12个乡、8个镇调整为4个乡、6个镇;将14个居民委员会调整为19个居民委员会。2004年3月25日,崇岗镇成立,撤销汝箕沟镇,设崇岗镇驻汝箕沟办事处,辖南街、北街、矿部3个社区居委会。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石嘴山市陶乐县,将原陶乐县的红崖子乡、高仁乡、马太沟镇划归平罗县管辖。马太沟镇改为陶乐镇,将高仁镇(乡)改为高仁乡。截至2009年年底,全县共7个镇、6个乡、141个村委员会、1053个村民小组、21个居民委员会、87个居民小组。
优势资源
农业资源
平罗县粮食产量高,品质好,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小麦、水稻、玉米种植面积分别为23.1万亩、13.8万亩和36.6万亩,产量分别达到6.64万吨、5.91万吨、17.24万吨;蔬菜品质上乘,种植面积达24万亩;养殖规模较大,牛、羊、猪、禽饲养量分别达到15.27万头、162.3万只、25.83万头、454万只。
土地资源
县南北最宽约55公里,东西长约84.5公里。土地辽阔,土壤肥沃,山、川、水并存。现有耕地82.18万亩,林地11.4万亩,水域面积34.6万亩,牧草地71.9万亩,未利用土地150万亩。
矿产资源
主要有煤炭、黏土、大理石、石灰石、铁矿石、硫矿石等十多种。初步探明煤炭储量16.4亿吨,其中太西煤探明储量6.4亿吨,具有“三低、六高”(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高比电阻率、高机械强度、高精煤回收率、高块煤率、高化学活性)的特点,是理想的动力电煤和化工用煤。县境内的黄河东岸紧临国家最大的整装煤田鄂尔多斯煤田,初步探明煤炭储量近10亿吨。硅石探明储量1754.6万吨,预测远景储量42.8亿吨,品位较高(二氧化硅含量96.8%~99.4%),是硅系列产品、钢铁炉料和玻璃工业的优质原料。黏土储量19亿吨,是陶瓷、水泥、建材工业的重要原料。砂石资源极其丰富,是建筑业的主要原料,主要分布在崇岗镇。
经济社会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县域发展思路:即落实“一城两翼”发展布局,大力实施工业强县、项目推动、调整转型、开放合作和改善民生“五大战略”。到2009年,全县工作亮点频显:一是跻身西部百强县,实现历史性跨越;二是城市建设卓有成效,新老城区功能进一步完善;三是生态水产跨越发展,生态效益逐步显现;四是交通建设取得新突破,建设各类道路103公里,公路建设等级高、里程长、质量好;五是工业园区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六是高标准通过“两基”国检和自治区教育强县验收,成功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七是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建设模式在全国得到推广;八是在全区率先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公共卫生票式管理;九是农村党员创业行动在全区得到示范推广,带动全民创业行动向纵深发展;十是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规模不断壮大,土地流转模式经验在全国领先。这些亮点工作创新性强,特色鲜明,被国家、自治区媒体多次报道,先后召开国家,自治区级现场会40余次。
全县上下牢固树立“产业第一、项目推动、调整转型”的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着力改善民生不放松,狠抓效能建设不手软。形成用心想事,用心干事,用心抓落实的生动局面,在推动跨越式发展上迈出坚实的步伐。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4.9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0.4亿元,同比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40.3亿元,同比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4.2亿元,同比增长11.5%。完成县级财政收入6.4亿元,同比增长29.4%;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8亿元,同比增长28.3%;农民人均纯收入5431元,同比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96元,同比增长7.2%。
工业经济
2009年,按照集中、集群、集约和“一区多园”的思路,加速活性炭、电石、特种合金、精细化工、轻工五大产业发展。全县101家规模以上企业开工率由最低谷的31.5%上升到92%。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6.9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1.6亿元,同比增长16.5%。不断完善项目承载平台建设,大地循环经济产业园、三喜科技园、宁夏精细化工基地、崇岗煤炭市场、生态经济区等产业集中区道路、供排水、供电、绿化等基础设施已具规模。大地冶金6万吨合成氨、三喜科技1万吨甘草膦、格瑞化工1.5万吨双甘膦、凯迪化工20万吨工业硫酸、永威碳业2万吨碳电极、银龙公司60万吨介洗煤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全县产值超过亿元的工业企业由10家增加到18家。
工业园区建设
新建围墙62.7公里,硬化厂区25.9万平方米,包装炉体291台,拆除违章建筑19.7万平方米,清理闲置土地30宗69万平方米。投资4500万元,修建园区道路25.3公里,宁夏精细化工基地11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入使用。对高耗能行业实施限产限量,依法取缔17家小炼铁、腐殖酸钠企业,关停23家小电极糊、小活性炭企业,沙湖纸业回收和绿源污水处理厂项目投入使用。园区形象显著改善,承载功能明显提升。2009年,全县万元GDP综合能耗为1.98吨标准煤,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削减2694.2吨、214.1吨和4339吨,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
新农村建设
农业主攻清真肉羊、瓜菜、制种、生态水产、枸杞五大产业。全面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兑现农业直补资金6757万元。粮食总产达到35.6万吨。新建万只羊场9个,引进柏泊种羊603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17万头、171万只;新增设施农业1100公顷,蔬菜种植面积达17406.7公顷;发展制种6826.7公顷;新开发水产面积1733.3公顷,累计达到4466.7公顷。智能蔬菜育苗、肉羊良繁、苗木繁育三大中心全面开工建设。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570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04个,改造建设各类农村市场16个,率先在全区实现村村建有信息服务站,注册成立石嘴山市宁农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实现网上销售4000万元,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区50个,申报注册农产品商标11个。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发展到39个,存贷土地14万亩;村企合作项目118个,完成投资4.4亿元;实现集体收入133万元。开展新型农民劳动技能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3.9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15亿元。
农业综合整治
开展了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节水示范区建设,改造中低产田1.03万公顷。实施瀚泉海、镇朔湖危险水库除险加固、河西总排干沟平罗段打整、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农村人饮安全等12项重点水利工程。改造新建农村公路63公里。启动建设宁夏防沙治沙博览园、明月湖生态园、天河湾湿地生态园和京藏高速、亲水大道、109国道、301省道等主干道两侧重点绿化工程,完成生态造林6819.6公顷,栽植各类苗木1270万株。新建“塞上农民新居”示范点7个775户,改造示范点64个5684户,“平改坡”1554户,拆除危旧土房7512间。大力推进村户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建设。
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
社会事业服务中心等三大建筑投入使用,党校、公检法等七大建筑主体全部完工。投资2.4亿元,改造新建山水大道、萧公大街、西环路、南环路、109国道改线等道路工程67.8公里,启动实施了垃圾无害化处理、新区污水提升泵站、集中供热项目,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硬化、美化县城出入口、玉皇阁广场、新民巷等主要街巷10.9公顷。生态植物园、唐徕渠带状公园、新区广场、城市道路绿化栽苗木557万株,城市绿化总面积达141公顷。新建廉租房1.2公顷,开发银北丽景花园、星海北苑、金地花园等房地产项目28公顷,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绿化率达到40%。
第三产业开发建设
加强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完成了玉皇阁维修保护解围工程,亲水大道竣工通车,玉皇阁大道全线打通。“沙湖—瀚泉海—玉皇阁—天河湾—金陶乐”旅游线路初步形成,成功举办平罗县第三届文化旅游节。巩固和提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商贸建材城、城关富乐民蔬菜批发市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交易市场建成投入运营,完成南门利民农贸市场、灵沙集贸市场改造建设,城乡集贸市场显著提升。客运、餐饮、邮政、保险等服务业不断壮大。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4亿元,增长19.7%;第三产业增加值12.4亿元,增长13.8%。
招商引资
制定《平罗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方案》,编制重点建设项目143个。2009年,共引进对外经济合作项目13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3个,5000万元至亿元之间项目18个,到位资金29.75亿元,同比增长23.4%。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承办全区招商引资座谈会,与全国各地驻宁商会建立了友好联系。四套班子领导先后组团赴长三角、珠三角、东北等地招商,推介项目,宣传平罗。实行县级领导包抓重点招商项目工作机制,完善招商项目库、产业资源库、人才管理库、客户资料库、企业及综合招商网站建设,为投资客商提供全方位服务。江苏雨润150万只肉羊项目、山西朔州三元集团10万吨碳电极、江苏淮安工业园80万套服装加工等项目落户平罗。
统筹发展
以“两基”迎国检为契机,全力抓好教育强县工作,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完成20所学校布局调整,县城学校实现高中与初中分离,初中与小学分离,新组建平罗四中。职业教育中心建设进展顺利,一期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平罗中学新校区投入使用。“两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教育强县创建工作高标准通过验收。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在全区率先推行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试点,被列为国家级试点县,参保率达97.6%;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3.5%,居全区第一。认真开展计划生育“三无”乡镇创建和巩固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4%。以内。加快农村贫困户和残疾人危房改造,1507户农村贫困户和残疾人迁入新居。两万户城乡居民普及数字电视。实施“创业富民工程”,建设“五园一街”(增瑞汽修城创业孵化园、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交易市场创业园、失地农民创业园、失业人员创业园、富乐民创业园、青年创业街)等创业基地,带动就业2300多人。养老、失业保险顺利移交地税部门统一征收,当期征缴率分别达93%和88.8%。
第二节 大武口区
大武口区位于市境中部偏西贺兰山脚下,地处北纬39°,东经106°18′,是石嘴山市党、政、军机关所在地,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和商贸中心。区境东南部与平罗县毗邻,东、北部与惠农区相邻,西北部与内蒙古阿拉善盟接壤,区域土地面积10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6万,其中城镇居民22.6万人。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大武口区紧紧围绕建设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核心区的目标,解放思想,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全区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区境内交通发达,有全国35个王牌旅游景点之一的5A级沙湖旅游景区和著名的星海湖景区,有8所大中专院校。截至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68亿元,同比增长13.4%,占全市的41.2%;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6亿元,同比增长3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96亿元,同比增长32.6%,占全市的39.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33%亿元,同比增长21%,占全市的46.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143元,同比增长7.5%;农民人均纯收入4364元,同比增长8%。在全区县域经济考核评比中,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排名在5个市辖区组中均为第一。
行政区划
明代“大武口”为“打硙口”,原为贺兰山沟谷名,意为“打凿石磨的山口”。民国32年(1943年),宁夏建设厅厅长李翰园改“打硙口”为“大武口”,并释义说“大武口”就是武士们曾经在这里打仗的意思。1949年石嘴山解放至1963年,大武口为平罗县辖,先后设置过乡、人民公社。1963年6月,大武口由平罗县划归石嘴山市,时称大武口镇。当时大武口地区是一片沙丘起伏的戈壁沙漠,俗称“明沙梁子”。1972年2月,银北地区成立,次年6月大武口镇升格为区,为银北地区直辖;1975年,银北地区撤销后大武口复归石嘴山市辖,时称一区,县级区建制,后地名普查时,名称恢复为大武口区,辖2个办事处、23个居委会、1个人民公社、14个生产队和1个国营简泉农场。1987年,石嘴山行政区划调整,惠农县大武口乡划归大武口区,简泉农场由大武口区划出归自治区农垦局辖,区辖4个办事处,37个居委会,1个乡,3个村民委员会。21世纪以来,在全市区划调整中,撤销石炭井区,划归大武口区;平罗县崇岗乡3个村和隆湖吊庄划归大武口区。至2009年,大武口区辖1个镇、10个街道办事处、1个乡、3个村民委会员。
矿产资源丰富
煤炭资源
煤炭资源是大武口区的主要优势。区境石炭井矿区是宁夏重要的矿区之一,有效含煤面积16.4平方公里,煤层平均总厚度为18.02米,贮煤3.3亿吨,主焦煤占45%。李家沟矿区有效含煤层面积3.7平方公里,煤层平均总厚度为26.16米,贮煤0.29亿吨。马莲滩矿区,有效含煤面积16.1平方公里,煤层平均总厚度为16.84米,贮煤1.2亿吨。汝箕沟矿区,有效含煤面积28平方公里(不包括大岭井田),煤层平均总厚度为34.02米,探明储量6.74亿吨,煤种为优质无烟煤,品质极佳,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等方面的高炉喷吹、合成氨、烧结铁、活性炭、载体化学炭、化替石油焦做石墨制品、制石墨阳极板等。
石灰岩资源
分布在石炭井八号泉、三矿等处。矿石以方解石为主,另有少量白云石及微量的石英石和泥质矿物。矿石平均含氨化钙46.55%。矿层产出于寒武系统毛庄组、徐庄组和张夏组,总厚度为127.3米。宁夏地矿局地质队评估地质储量为1127万吨,已达大型矿床规模,部分矿区可用于水泥原料。
黏土资源
黏土资源分布于马莲滩火车站南清水沟附近,矿床共含二层矿,层厚4.5米,层间距一般5米左右,呈层状,与煤共生。矿床固定C级储量135.3万吨,D级储量114.9万吨,层储量250万吨,为一中型黏土矿床。矿石品级适合于耐火黏土三级品和陶瓷工业要求,适合地方开采利用。清水沟耐火黏土局部开采利用,大部分用于耐火材料及制作下水陶瓷管道。
紫砂矿资源
紫砂矿分布在马莲滩、清水沟、沙巴台等地。由于用其制成的瓷品具紫红、猪肝色面而得名,是一类呈紫、棕、褐、红、黄等颜色的陶瓷黏土质砂岩。这类矿产储量可观。矿区主要由高岭石、粉砂石英及铁质构成。其化学组分与江苏宜兴紫砂及山西平定紫陶土相近。
硅石资源
硅石资源包括石英、石英岩两种。位于石炭井南部枣窝火车站附近的硅石矿床,面积约8平方公里,控制矿层长1.75公里,宽约1公里。矿层产于长城系黄旗口群中,含矿三层,矿层总厚度为260米,据初步勘查,地质储量为1385.4万吨,为一大型矿床,预测远景储量17.58亿吨。目前有多家企业在露天开采出售原料。区境内大武山沟东硅石矿层长1.5公里,宽0.8公里,面积1.2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120.96万吨,预测远景储量11.82亿吨,为一大型矿床。区境老鼠弯硅石矿床地质储量214.5万吨。区境贺兰山中,凡石质坚硬、易采,均可成为矿点,亦可用作建筑原料,目前有多家采石场,供全市建筑之用。此外,区境内还有铝矿、铁矿、水晶、云母等矿藏。
城市建设
进入21世纪后,按照园林化中等工业城市的发展目标“经营城市”,不断推进城市道路、广场绿地、环卫设施、热电联供、通信网络、商业贸易等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扩建城市道路、广场、绿地;改建、扩建步行街、中心商贸区。集全区之力建成了占地4500亩的森林公园一期工程,启动了5500亩森林公园二期工程和青山公园改造工程,实施了贺兰山东麓生态防护林、市区街路广场和居民绿化,建成了绿园、观景广场等园林绿化精品和重点工程,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启动了北武当生态旅游景区“五路三场”及辅助设施建设。2004年至2005年,实施了“路街巷道综合改造工程”,重点对朝阳街、游艺街、贺兰山路等5街9路进行了综合改造;完成了工人街拓宽延伸改造一期工程和香港路的新建,黄河街、前进路、裕民路等街路的硬化绿化改造,人民路、文明路、朝阳街中心转盘等道路的改扩建和亮化,青山路、工人街的拓宽延伸改造和亮化;实施了工人街、建设街、香港路、山水大道南侧和世纪大道延伸段、星海湖中域、石嘴山火车站等区域的征地拆迁任务。2006年以来,坚持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同步进行,城市建设框架全面拉开,实施了贺兰山路、胜利街、西环路、长庆街等十多条市区道路工程和中心商贸区的综合改造,与步行街建成了宁夏第一条彩色沥青路面,商贸区经营环境和档次显著提升,市区居民区巷道全部实现硬化。实施了城市管理“四级网络”建设试点,下放城管职权,设立了2个街道城管站和4个社区城管服务站。城市管理正在由突击整治向长效管理转变,城管部门由单一管理向城管、街道社区“互动式”管理转变。全区已形成了以生态园林为支撑,以道路绿化为骨架,以街头园林景观为节点,以园林小品为点缀,纵横交错、五彩缤纷,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园林体系。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绿色环城,水系绕城”的格局,达到了“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标准。
工业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大武口区工业只有光华瓷厂一家,新中国成立后因土匪抢劫,于1952年迁往石嘴山。自20世纪60年代起,大武口的工业开始起步。进入21世纪以来,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农业向圈棚发展”的思路,重点推进稀有金属、电子元件、煤基碳材、机械制造、精细化工等五大主导产业。实施了大荣公司1.5万吨双氰胺、奔牛集团机械综采设备、大武口电厂节能改造等一批新建、改建项目;引进了可乐丽公司高档煤质活性炭、山东沃尔森公司墙体砖等项目。2005年,以工业结构调整和重点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完成了大武口工业园区与宁夏新材料工业科技园的合并整合,实施了“西气东输”天然气与园区的对接,完成110千瓦和220千瓦变电站建设以及铁路货运站改建。区领导狠抓重点项目建设,西北奔牛集团综采机械技改、挪威埃肯(中国)公司年产5000吨硅镁微合金、日本可乐丽公司年产5400吨高档煤质活性炭一期工程、大荣公司年产1.8万吨电子级双氰胺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8亿元,同比增长17.2%。2009年,贯彻落实“解困、扶持、服务”方针,制订了应对金融危机八项措施和调结构、保增长九项措施,促进工业经济稳步回升。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8.5亿元,同比增长14%,是2001年的6倍。全年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6%,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提前3年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经过50多年的发展,辖区内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0多家,煤炭、电力、机械、冶金、化学、碳素、建材、电子、食品、服装、印刷等工业门类不断健全,特色工业体系已经形成。多晶硅、单晶硅和光伏产业异军突起,发展势头强劲。
农业和农村建设
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组织实施了潮湖村人畜饮水、农村823座“一池三改”沼气、隆湖开发区5000亩土地开发整理、十四斗渠砌护和六分沟改造等工程项目。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业,新建枸杞示范园2000亩,新增酿酒葡萄生产基地1000亩,水产养殖面积200亩,家禽饲养量达111.51万只,家畜饲养量达7.28万头(只)。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肉羊、油桃、鲜食玉米等9个产品和大武口区畜禽养殖基地通过自治区认证。深化农村水费改革,组建了10个农民用水者协会,实现了农业用水村民自我管理。按照“政府补贴、农民自建”的原则,千栋万间日光温室、千亩水产养殖基地、千头奶牛养殖园区、千亩枸杞园区、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区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区累计完成日光温室2100栋,经果林面积4500亩,“四水”产业面积31500亩,以蔬菜、奶牛、林果、水产为主的设施农业体系逐步形成,农民收入增幅创历史新高。2008年被列入宁夏首批城乡一体化试点县区。随着启动城乡一元化户籍制度改革,已有5600名失地农民转为城镇户口。出台了城乡教育、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救助、低保等八个方面的配套改革措施,为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政策支撑。加快推进农村大庄点建设,建成了独具特色的隆湖一站古香社区,实施了隆湖星海家园二、三期工程,完成5.2万平方米农民新居建设。一站“万人大社区”正在形成。加快“塞上农民新居”建设,龙泉、一站、西轴等村成为全市乃至全自治区村庄建设改造的新亮点,龙泉村村庄建设规划被评为“自治区村庄建设规划一等奖”。
第三节 惠农区
惠农区地处宁夏最北端,东临黄河与内蒙古鄂托克旗隔河相望,西依贺兰山,与大武口相邻,南与平罗县接壤,北与内蒙古乌海市相连,地理坐标东经106°13′~106°51′,北纬38°40′~39°23′,总面积1254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有黄河水灌溉,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各类植物的生长,是重要的产粮基地和经济作物生产地。位于境内西部的贺兰山,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天然屏障,更是一座矿产资源宝库,现已探明有煤炭、硅石、石英岩、石灰岩、白云岩、黏土、铁矿、燧石、云母、白银、方解石、水晶、长石等20多种的矿产资源。其中,煤炭资源保有储量约为17.7亿吨,硅石资源储量13亿吨,黏土地质储量2081万吨,石灰岩储量5亿吨,白云岩储量527万吨,发展工业生产条件优越。
行政区划
1941年4月,宁夏省划平罗县的王全口、高庄、惠北、灵沙以北地区置县,因位于惠农渠稍段得名“惠农”。1960年3月26日撤县建市,为石嘴山市区。
1970年7月13日,成立石嘴山市郊区革命委员会,驻尾闸公社,辖原石嘴山市属8个农村人民公社和石嘴山市“五七”农场、市属农林牧场。1971年10月,郊区革委会撤销,属石嘴山市管辖。1972年银北地区成立后,现境内为石嘴山市区。1975年12月银北地区撤销,石嘴山市升格为地级市,境内划分为以工业为主的市属二区和以农业为主的郊区。1975年11月23日,在原石嘴山市城区的基础上成立石嘴山市二区,时有人口82804人。1981年更名为石嘴山区。
1976年12月11日,成立石嘴山市郊区,为县级市辖区,驻马家湾,辖尾闸、庙台、下营子、礼和、西永固、燕子墩6个人民公社、32个大队、235个生产队。1979年1月,大武口公社、园艺公社划为郊区管辖。时辖8个公社、36个大队、253个生产队。1983年6月政社分设,郊区辖8个乡、63个行政村、351个村民小组。1987年6月24日,撤销郊区,恢复惠农县建制,原郊区大武口乡大部划属大武口区,园艺乡安乐桥以东、三排水沟以西划属石嘴山区;惠农县辖尾闸、庙台、下营子、礼和、西永固、燕子墩、园艺7个乡、48个村、303个村民小组。
2004年撤销石嘴山区和惠农县,成立石嘴山市惠农区。至2009年年底,区辖3乡(礼和乡、庙台乡、燕子墩乡)、3镇(红果子镇、尾闸镇、园艺镇)、6个办事处(南街、北街、河滨街、火车站街、育才路、中街办事处),38个村委会、47个居民委员会,1个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和1个市级工业园区。区域总面积1254平方公里,总人口2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万,占总人口的72.2%,农业人口5万,占总人口的27.8%;共有19个民族,其中回族人口3.31万人,占总人口的17%。
工业建设
惠农区是宁夏的老工业基地,是国家“一五”时期布局的煤炭基地,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70%以上,素有“宁夏工业重镇”之美誉。1952年,石嘴山瓷厂年产细瓷100万件,成为石嘴山市第一家国有企业。1959年3月,石嘴山矿务局第一对年产45万吨斜井建成投产。1959年11月28日,宁夏第一座火力发电厂——石嘴山发电厂第一台2×6000千瓦机组投产发电……煤炭、电力工业的兴起,拉开了全市工业建设的帷幕。
1960年石嘴山市成立,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惠农区工业经济飞速发展。1992年,依托宁夏恒力集团(石嘴山钢铁厂)、石嘴山发电厂等原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的石嘴山河滨工业园区,1997年5月被定为自治区“四大园区”之一。园区企业总数超过260家,规模以上企业101家,工业资产超过200亿元的有宁夏恒力股份公司、宁夏英力特化工股份公司两家上市公司,国内百强企业国电集团5000吨多晶硅、江苏阳光集团投资的4500吨多晶硅、新加坡凯发集团投资的3万吨L-乳酸以及西部聚氯乙烯等一批大项目相继落户园区发展。全国百强企业国电集团、中节能尚德、浙江正泰、比利时羿飞等一批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项目落户惠农。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为支柱的工业体系,主要产品有火电、焦炭、电石、钢丝绳、螺纹钢、硅铁、PVC等,产品主要销往东南沿海各省,部分产品出口东南亚及欧美等国。2002年5月,建红果子工业园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能源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产业集聚优势,形成了冶金、煤基碳材、建筑材料、化工等基础主导产业,产品远销日本、美国、东欧及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6月,中外合资企业宁夏昊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惠农区,三期项目全部建成后,该公司将成为亚洲最大的聚乳酸生产基地,对促进惠农区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后续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08年11月,石嘴山市悦新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年产300吨伊维菌素配套600吨阿维菌素项目开工建设,加快了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拉长产业链,填补了石嘴山市无生物制药项目的空白。2009年8月,全国首家企业自办镁研究院——宁夏镁及镁合金研究院挂牌成立仪式暨宁夏惠冶镁业集团公司年产2.4万吨镁及镁合金项目达产仪式在惠农区红果子工业园区举行。截至2009年,惠农区共有工业企业3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0多家,开工率达90%,14家大中型企业全部开工生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2.4亿元,比2008年增长14%,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6.7%。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金及金属制品、化工、煤基碳材、建材等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煤炭、电力、PVC树脂、铁合金、碳化硅、金属镁等产业均在自治区占有较大比重,创出了“恒力”牌密封钢丝绳,“英力特”牌树脂,“宁河”牌石灰氮、双氢胺,“石鑫”牌硅铁等一批荣获国家和自治区级名牌产品。全年共引进各类招商引资项目183个,到位资金38亿元,完成投资37.7亿元,被自治区评为招商引资先进县(区)。
农业生产
惠农区盛产小麦、玉米、蔬菜、枸杞等农作物,粮食作物是种植业的主导产业,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0%左右。经济作物以油料和蔬菜为主,20世纪80年代前,种植面积和产值所占比例较小。农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后,蔬菜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进入21世纪以来,实施产业对接战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保持粮食稳步增产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脱水蔬菜、枸杞、奶牛三大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惠农区是全国最大的脱水菜生产销售基地和国家商品粮基地之一、宁夏新兴的枸杞之乡。
脱水蔬菜产业
脱水蔬菜产业是惠农区农村经济中具有带动力的“绿色”产业。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发展势头强劲。2008年,全区脱水菜种植面积7.3万亩,其中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自建原料基地3万亩。加工脱水菜产品5000吨,销售4000吨,实现销售收入6400万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已建成的76家脱水菜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达10000吨,形成了以宁夏礼和食品公司、宁夏福民脱水菜集团公司等一批年生产、销售规模在1000吨以上的脱水蔬菜自治区级龙头企业。有10家脱水菜加工企业取得了自营出口权,15家企业获得了ISO9000国际产品质量认证资格,5家企业取得HACCP认证,10家企业通过商检注册认证。脱水青红椒、洋葱、小管葱、香菜、番茄、芹菜等20多个产品,主要销往北京、天津、青岛、武汉、大连、深圳及港澳地区,并出口日本、马来西亚、韩国、美国和德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总量达到5000吨以上。吸纳农村劳动力1万人,使农村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原料基地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批脱水菜种植乡、村、队和农户。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结构调整,使粮经种植比例日趋合理。
枸杞产业
枸杞产业是惠农区农村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红色”产业。起步于1992年,通过政策、项目、科技持续扶持,实行科研、推广、管理三结合的技术及标准化管理,无公害生产,产地产品认证措施,有效地实现了枸杞规模化种植。种植面积累积达到7万亩,种植农户4800多户。建成万亩枸杞乡1个、千亩枸杞村5个、百亩枸杞村民小组25个,30亩以上枸杞种植户160个。形成了以石中高速公路两侧为重点的沿山枸杞产业带。枸杞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惠农区大面积荒滩荒地得到了开发利用,为枸杞加工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原料基地。形成了宁夏枸杞南有中宁、北有惠农的格局。
奶产业
奶产业是惠农区农民收入较为稳定的“白色”产业。多年来惠农区依托区内外大型乳制品加工企业,抢抓机遇,通过“农民筹、政府补、企业建、农民养”的奶牛园区建设机制,有效地推进奶产业发展。建成了各具特色的奶牛园区、规模养殖场、机械化挤奶站,形成了以红河公路两侧为核心,礼和、庙台、红果子镇为重点的奶牛产业带。2008年,全区奶牛存栏总量达到1.5万头,有规模养殖场18个,机械化挤奶站19个,奶牛入园率和机械化挤奶率分别达到85%和95%。卉丰现代科技养殖示范区引进“奶业之星”智能化管理系统,用信息化的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养殖业,为西部地区奶产业发展作出了示范。
围绕三大产业,惠农区农业无公害生产、标准化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全区6.75万亩脱水菜、2.2万亩枸杞、8000头奶牛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基地认定,8家脱水菜企业的32个脱水菜产品获得了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4.8万亩番茄全部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特色农产品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在抓好生产的同时积极创建品牌。全区注册了“三富”鲜奶饮料、“夏绿”脱水菜、“科瑞普”脱水菜、“福民”脱水菜、“惠农红果子”枸杞、“思惠”食品、“福满香”枸杞醋等各类商标品牌。2008年整合各农产品品牌,注册了“平惠乐”集体商标品牌,引导蔬菜、枸杞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流通组织共同使用,扩大惠农农产品影响力。在龙头企业带动和专业合作组织的促进下,全区三大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成为惠农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2009年,以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现代农业发展为基础,扎实开展了城乡土地统筹发展试点工作,以世界500强企业中粮集团为依托,完成土地经营权流转6.5万亩,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商贸流通
惠农区依山面水,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商贸发达。京藏高速公路和109、110国道以及沿黄公路贯通全境。2004年县区合并后,先后实施了石中高速公路与滨河路接线工程和区属公路、乡村道路的新建和改建,区内公路成网,四通八达,区公路总里程达490多公里,在自治区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的目标。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络覆盖城市和全部乡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人民消费升级加快,提出了“打造宁蒙边界经贸新区”的发展思路,按照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目标,坚持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向,实施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战略,加快了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2008年6月,宁夏“三大口岸”之一的惠农陆路口岸封关运行,实现了宁、蒙、甘、青等内陆省区出口货物的海铁联运,为周边地区500公里范围内的进出口产品通过天津港发往国际国内市场提供便捷通道,成为石嘴山市乃至自治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外开放迈出了新的一步。2009年完成了新明珠二期、阳光商厦、万德隆商厦改、扩建;汽车修理市场、建材市场建设进展顺利;创建了清华创业街等特色创业园区。初步形成了以商贸餐饮、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传统产业为支撑,金融保险、社会服务、房地产、信息、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兴起的新格局。2009年,新增创业实体345个,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6.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亿元。
城乡建设
2004年行政区划调整后,着眼于打造宁蒙边界桥头堡城市,以完善城市功能为目标,以滨河新区开发为重点,兼顾旧城区改造,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实施了新区路网、广场、水系建设工程及经纬摩尔、山水华庭等城市建设项目。先后完成了109国道改线、三排改道、兴惠路、滨河大道、红园路、南北大街改造建设和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治理,采煤沉陷区6521户4万多名居民陆续搬入新居。完成了惠安大街等新区道路建设,先后对7座煤矸石山进行了搬迁填埋,建成地质生态公园。城市发展空间拓宽一倍,城市凝聚力和承载力明显提升。
区委、区政府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按照“一湖(惠泽湖)、二园(七彩园、枸杞生态园)、三区(沉陷区西侧生态经济林区、口岸经济示范区、城市新区)、三路(黄河金岸、麻园路、110国道)、二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工作思路,2009年1月正式启动了以综合治理和有效利用黄河资源,提升投资环境,统筹沿黄村镇道路、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景观资源开发保护为重点的“黄河金岸”惠农段标准化堤防建设工程。近3000名干部群众顶着风沙和烈日,掀起了为期35天的生态建设项目大会战。
包兰铁路复线改造惠农段获国家铁道部批准,惠农火车站改建纳入规划;启动了陆港经济区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建设;规划建设了经纬摩尔全民创业园;引进了新华百货等大型商流企业进驻经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下卷》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