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图书馆
石嘴山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石嘴山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汉族风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3015
颗粒名称:
汉族风俗
分类号:
K892.343
页数:
7
页码:
663-669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石嘴山市汉族生活习俗、礼仪习俗、岁时习俗较多。石嘴山市作为移民城市,五湖四海的各地人或多或少都带来了一些自己家乡的风俗,可谓“五方杂处”,但大同小异。兹仅就汉族服饰、饮食、婚俗、节日、居住、丧葬等方面作简单介绍。
关键词:
石嘴山市
汉族
风俗
内容
汉族生活习俗、礼仪习俗、岁时习俗较多。石嘴山市作为移民城市,五湖四海的各地人或多或少都带来了一些自己家乡的风俗,可谓“五方杂处”,但大同小异。兹仅就汉族服饰、饮食、婚俗、节日、居住、丧葬等方面作简单介绍。
服饰
新中国成立前,一般平民无论男女老少衣服以蓝、黑、白色的粗布为主。衣料贫富殊异,官绅富人男子一般多穿长袍马褂和挂面皮衣,头戴毡帽、皮帽或呢帽,脚穿毡靴或布棉靴;富家女子多穿右开襟袄、挂面皮衣和旗袍,脚穿绣花鞋。装饰品有手镯、戒指、耳坠等。平民穿粗布、老羊皮衣服。男子冬穿对襟小袄,夏着对襟布衫。老年男子也有穿大襟棉袄的,比较暖和。女子多穿大襟长袄、长衫。男女冬夏都穿大裆裤。棉衣多用羊毛、驼毛装填。男子冬季戴双耳棉帽或羊羔皮帽,夏季戴布帽。中老年妇女搭手帕。男女都穿自制布底鞋、布袜或羊毛袜。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的衣着穿戴越来越好。20世纪50年代,制服和机制鞋逐渐普及。衣服颜色、式样种类繁多,有中山服、列宁服、学生服等。少数老年男女仍喜欢穿大襟衣服和大腰裤子。70年代,的确良、混纺、涤纶及毛料等中高档布料上市,人们对花色式样越来越讲究,着比较新颖、流行的服装。进入80年代以来,人们对服装的质地、式样要求更为考究,质地追求高档,式样也要新颖、奇特。西装、夹克衫、羽绒服装,各式裙子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特别是青年男女,打扮得越发秀丽,充满青春活力。男女青年讲究发型,多数不戴帽子,戴帽者,因季节而异,种类繁多。进入21世纪以来,男女服饰款式品牌更新速度非常快,各种品牌专卖店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饮食
城乡人民饮食以面食为主,间或米食。新中国成立前,家境贫困的农民多食黄米“黏粥”或米面合做的“调和”“搅团”。冬时农闲,一日二餐,夏秋农忙时一日三餐,干稀粗细,量家庭条件而异。蔬菜以土豆、黄(胡)萝卜、白菜为主,冬季各家大都腌咸、酸白菜。俗有“米多面少菜当家”之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饮食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多以面食为主。喜欢吃面条、揪面片、臊子面、干拌面、馒头、花卷、烙饼、油饼等面食。蔬菜品种繁多,讲究饭菜分做,菜肴烹调。肉类、豆制品类的副食在饮食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肉食以猪肉为主,羊牛肉也逐年增加,鸡、鸭、鱼、蛋需求量日增。逢年过节,以烩猪肉、炖羊肉、炸丸子、包饺子待客。多数人喜烟酒,普遍喜欢饮白酒,近年来啤酒、甜酒和各种饮料的需求量逐渐增加。
居住
汉族住房多为土木结构平房。20世纪70年代以来,农村的房屋建设开始向砖木结构方向发展,安装玻璃窗,新式单扇门,宽敞明亮。室内白灰墙。砖铺地或水磨石地面,传统的烧炕已被木板床和沙发床代替。近年来,农村有条件的农户开始建造二层楼房,地瓷砖铺地,土暖气供暖,城乡差别逐步缩小。室内新式家具及电器代替了老式木柜,室内清爽舒适。
婚俗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经济落后、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制度的束缚,男女婚姻没有自由,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终身。存在着大夫小妻、小夫大妻、一夫多妻和“童养媳”的旧习。
旧时的婚嫁礼俗繁琐,从提婚说亲到结婚有许多程序。先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向女方家提婚,女方家如同意后,托人或亲自打听、了解男方家庭状况、品德、人缘等,认为可以结亲,便用庚帖将女儿生辰八字告知男方。如果不相“冲克”,男方即请媒人议聘,商定订婚吉日。订婚时,男方准备财礼、衣服、烟糖等用品同媒人到女方家,女方备喜酒招待来客及近亲。男女双方互相交换信物,这门亲事就算定下,双方父母互称为“亲家”。男方家根据准备情况,先提出结婚日期,由媒人到女方家协商,如无意见,即定下日期,双方各自准备结婚用品,置办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及邻居,届时参加婚礼。结婚之日,男方备彩车至女家,带上“离娘肉”、随车棉裤、化妆品等。女方家设宴席招待娶亲者。女方家在前一天设宴请客,称“添席”,并商定送亲人员。新娘到时,鸣喜炮,接车。男方家门前设桌摆酒烟,由送亲长辈一人上前奠酒三杯,新娘才能进屋洗脸、换衣服。稍后,举行拜天地、拜父母仪式。此时,有“耍公公婆婆”的习俗(亲友在男方父母脸上抹颜色,让他们头戴破草帽、手拿破笤帚等物)。拜毕,入洞房,同时大宴宾客。当晚同辈人闹洞房,逗引耍戏,至深夜结束。次日早晨吃长面,意为婚姻长久。然后“认大小”,新婚夫妇给家中长辈鞠躬,长辈赠以钱物。第三天,新婚夫妇去岳父家认女家大小,招待后当天回家,婚嫁程序方告结束。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废除了包办买卖婚姻,旧俗基本上革除。20世纪50~60年代,农村男女找对象,一般都由介绍人“穿针引线”,相互认识了解,双方自愿,征得父母同意再定亲、结婚。城市青年人婚姻自主,他们在工作中互相了解,建立感情后而订婚,也有由他人介绍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结婚礼俗也在变化。结婚日期多定在节假日,结婚程序也大为简化,有的采取旅行结婚或举行集体婚礼,文明、朴实、热闹、大方。21世纪以来,婚礼大都交给婚庆公司办理。
丧葬
旧时,丧葬礼俗十分隆重。亡人在弥留之际,子女到场送终,穿老衣。人死后停于地下,地下铺稻草,亡者头向门外。头顶前摆放供桌,设供品,点燃香火、长明灯。子女要披麻戴孝到亲友家报丧,守灵。入殓时忌阳光照尸,搭灵棚,设供桌,请阴阳或和尚、居士作法事,超度亡灵。亲友前来烧纸祭奠,停柩3~7天。安葬前,先请阴阳或僧道看风水、选墓地。出殡时,高声诵经,鼓乐齐鸣,悲声大作,孝子扯纤执幡前行,众人抬柩紧跟,孝女随后痛哭送灵。安葬由阴阳或居士主持,下葬后即壅土成圆形,上插幡,火化纸货。三日由孝子圆坟,七日内子辈每晚烧纸钱。以后每七日烧纸一次至“七七”。后逢百日、忌日、清明、冬至等节日烧纸以表孝心。孝子百日内不刮胡须、不理发,忌吃荤腥。坟地大多数以家族立,结发夫妻多合葬。旧俗妇女没有生育者,不准葬入老坟,在旁另埋。人死在外,尸体运回后不入家门,只能在院外搭灵棚祭祀。“土旺期”(四季季末18天)不能埋葬,怕冲“太岁”,找一地方将棺木用土坯砌封,叫“盛坟”。过一年后择吉日入坟安葬。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提倡反对封建迷信,丧葬从简,旧时的繁琐葬礼大大简化。人们多用白花、臂戴黑纱、送花圈、挽幛、举行追悼会等形式对死者表示悼念。提倡火葬,要求党员干部起带头作用。
岁时习俗
当地汉族的节日较多,比较隆重的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为春节,俗称过“老历年”,是汉族最隆重热闹的节日。旧时腊月农闲时,家家及早准备年货,杀猪宰羊,清扫卫生,拆洗被褥,缝制新衣,装饰住房,蒸炸各种过年食品。大年三十贴对联、挂年画、穿新衣、理发,俗有“有钱没钱剃个头过年”之说。晚上烧香敬神,全家团圆吃年夜饭,熬年守岁,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初一早晨,天明吃饺子,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初二、初三走访亲友,相互拜年、请客。从初一开始,家里扫除的垃圾堆于门后,至初五拂晓,方将垃圾清除,倒于户外十字路口处,谓之“送穷土”。初七称“人七日”,早晨吃长面,取“人齐”之意。正月十五吃元宵,“耍社火”,张灯结彩“闹元宵”,过了十五春节才算过完。
正月二十三日,家家户户都“燎疳”。当天晚上,各家院外准备好麦柴,撒上咸盐、醋,放上鞭炮,点燃后发出噼啪响声,男女老幼来回从火上跳过,意为燎去污秽霉气,以求新的一年无灾无病,大吉大利。燎疳完毕,用铁锨将火灰扬向天空,看火灰的形状与五谷中的哪种相像,相像者则认为该种粮食来年必有好收成,以卜丰歉。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并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移风易俗,破除旧的风俗。春节前党政机关一般召开新春茶话会(团拜会),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
清明节 清明这天,家家上坟地祭祖,带上供品、香火、纸钱到祖坟前烧纸祭祀,添坟土,压纸钱,行跪拜礼。新中国成立以来,每逢清明节,各学校组织学生到烈士公墓敬献花篮、花圈,追悼烈士,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家家煮枣糕、包粽子,以纪念屈原。旧时过端午节,农户门上插沙枣花,给小孩做香包挂在胸前,以示驱邪,讨吉利。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旧时,家家户户自烙月饼,饼大如脸盆,厚约四五寸。晚上月亮升高时,院中摆供桌,将月饼、水果、西瓜陈列,叫“献月”。现在,大多数人家则买各式月饼、水果、菜肴等,全家欢聚一堂,一同赏月。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旧时部分城乡居民到寺庙烧香、拜佛、还愿、上布施超度亡灵。现在重阳节当天人们大都赶庙会、登山、游玩。
冬至也是数九天的开始。旧时家家备好酒菜、面食,祭祀祖先。
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称“小年”,传说是“灶神上天宫”的日子。灶神要将一年里人间善恶向玉皇大帝报告,为了让灶神“上天言好事”,老百姓给灶神供奉糖瓜(麦芽糖),意思是可以甜嘴,希望不说人间坏话。
庙会庙会是汉、蒙古等民族善男信女在约定俗成的日子里(一般以农历日期为准)到寺庙上香拜佛。各地方都有大小不同的寺庙,当地群众就近赶庙会。石嘴山北武当庙规模较大的庙会期间,赶庙会的除当地人外,还有阿拉善左旗、贺兰、银川等外地人。庙会期间,香客、商贩、游人云集,烧香拜佛,参观游览,非常热闹。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下卷》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