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图书馆
石嘴山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石嘴山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回族风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3014
颗粒名称:
回族风情
分类号:
K892.343
页数:
9
页码:
655-663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石嘴山市回族风情情况包括“清真”由来、回族服饰、回族饮食习惯、吊罐与汤瓶、回族婚俗、丧葬、交际、回族的节日、禁忌。
关键词:
石嘴山市
回族风情
回族民俗
内容
回族是石嘴山市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回族在其历史发展中,承继和培育了本民族某些特殊的习俗、礼仪、风尚,特别是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因此伊斯兰教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回族风俗的形成,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使某些宗教规定和礼俗慢慢演变成了民族习俗而被遵守着,这是回族习俗中的一个明显特点。
“清真”由来
在石嘴山乃至宁夏各地,到处都可看到挂着“清真”二字商幌的饭馆、食品店等。“清真”表示宗教的“清真高切”,故将尊崇安拉的伊斯兰教称为“清真教”,寺曰“清真寺”。明代回族学者马注的《清真指南》,清代金天柱的《清真释义》以及后来马坚、王静斋的著作中,都用了大量有关“清真”的语言,阐明清真教的“清洁真实”“洁净无尘”“真乃独一”“真主有独尊,谓之清真”的道理。
现在“清真”已成为穆斯林的普遍用语,不仅寺院为清真寺,而且还把具有伊斯兰风味的食品、饭馆、小吃摊、副食品店铺等冠以“清真”二字。诸如“清真饭馆”“清真牛羊肉门市部”“清真餐厅”“清真糖果”“清真食品”等。有的穆斯林在使用的器物汤瓶、吊罐、盖碗子、饮料盒子上绘有“清真”字样。有的用阿文书写,有的用汉文书写,有的上行用阿文,下行用汉文书写,标明这食品穆斯林可食用,其他民族也可食用。
“色俩目”:您好
“色俩目”(简称“色兰”)是一句祝词,意义广泛,您好、欢迎、平安、吉祥……一切美好祝福均涵盖其中,代表了世界穆斯林的共同问候,体现文明、亲切、吉祥、和谐,是穆斯林世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是穆斯林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通用媒介。全世界的穆斯林,不论是说什么语言的民族,彼此有语言隔阂无法交流,通过“色俩目”,就开启了穆斯林社会的感情交流,可以沟通彼此是穆斯林弟兄。
“花儿”与“口弦”
广大回族人民在宁夏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创造和传承了许多具有本民族意蕴的民间艺术,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花儿”与“口弦”。
“花儿”又名“少年”,具有高亢、豪放、优美、悠扬的特点和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广泛流传于中国西北地区。流行于宁夏的花儿,又叫宁夏花名,习惯称做回族花儿,分为两类,即“河州花儿”和“山花儿”(俗称干花儿、土花儿)。河州花儿委婉动听,基本调式和旋律有数十种,变体甚少。形式上有慢调和快调两种,慢调多为4/4或6/8拍,唱起来高亢、悠长,曲首曲间和句间多用衬句拖腔,旋律起伏大,上行多用四度跳进,高音区多用假声。快调多为2/4或3/8拍,相对紧凑短少。河州花儿多为五声微调,在文学上自成体系。一般每首词由四句组成,分为对称的两段,每段两句,前两句常用比兴,后两句切题,字数上单双交错,奇偶相间,可以说是一种自由随意,即兴而唱的民间音乐格律诗。这种自由畅快的歌词曲调听起来更加婉转动听,韵味倍增,充分表现了宁夏回汉各族人民爽朗豪放的性格。
“口弦”是回族一种民间小乐器,深受回族姑娘的喜爱,俗称“口琴子”或“口衔子”。制作有两种:铁制的和竹制的。口弦一般长度都是3寸,一头小,制做时镂空心,刻一舌簧,簧片一端拴附五颜六色的穗子或鲜艳彩珠丝线,弹奏时将口弦衔于双唇或横在口前,均匀地扯动丝线或手指拔簧片,其力度、频率产生乐音和节奏的变化,口弦没有什么明显的音调,主要是以口腔的开合程度、舌位的变化和控制气息制造共鸣,变换音高,控制节奏。
“花儿”与“口弦”作为宁夏民族艺术的象征,是宁夏对外文化交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口弦还作为礼品赠送外宾,传播了友谊。为弘扬民族文化,丰富中华民间艺术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回族服饰
白帽、坎肩、盖头,构成了石嘴山回族的三大服饰。成年男子(尤其农村)大都戴白色或黑色平顶无檐帽,有的戴尖顶六角无檐帽。上衣喜欢穿白衬衫并着青色坎肩,显得清秀素雅。成年妇女(尤其农村)都喜欢戴盖头,年龄不同颜色也有所区别。老年的多选用白色或黑色,青年妇女多选用绿色或粉红色。现在许多中青年妇女喜欢戴圆顶无檐白帽(比男式帽子略深一些),而姑娘们大都喜欢戴色彩素雅的纱巾。
白帽 白色被穆斯林视为最圣洁的颜色。相传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说:“你们穿白色的衣服吧,它是你们最好的衣服”。所以,无檐的白色帽长期以来也就成为回族穆斯林最喜爱的头饰。也有一些穆斯林戴黑色的小帽。黑色小帽制作精细,取料高级,多以呢绒、绸缎制成,一般多见于冬季。此外,宁夏哲赫忍耶教派的穆斯林多戴一种六角形的帽子,颜色有白色的,也有黑色的。回族穆斯林在礼拜时,都要头戴这种白帽,故也有“礼拜帽”之称。小白帽轻便凉爽,简单易做,美观大方。近几年,回族人民生活日渐提高,一些回族青壮年穿着考究的西装,系上颜色鲜艳的领带,头戴无檐小白帽,将民族特色和时代感相融合,也显得十分潇洒、英俊,落落大方。
坎肩 回族男子喜穿坎肩。在白衬衣上罩一件青色坎肩,显得清新干净,色调和谐。春夏之交,人们多穿布料坎肩,不穿外套,通风透气,异常凉爽;冬天穿棉布坎肩或皮坎肩,保暖而不臃肿。
盖头 回族成年妇女喜欢戴盖头。“青丝不见青天”,是世界穆斯林妇女的一种传统的宗教习俗,故多以面纱、披巾蒙面遮发。盖头一般由纱织品、绸子、缎子等料制作。未出嫁的少女戴绿色盖头,多在盖头上镶金边、绣花纹图案,清新、秀丽、明快、悦目;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显得肃穆庄重;老年妇女戴白色盖头,并披到背心处,看上去虔诚古朴。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来又有了改进,宁夏川区及其城镇的回族妇女都以白色护士帽和彩色头巾代替了过去的盖头,使回族聚居区色彩斑斓,美化了回族人民的生活。
回族饮食习惯
以面食为主,面条、拉面、揪面片、炒面片、臊子面、花卷、饼子和米饭是经常性的食物。副食主要是羊、牛、驼等食草类反刍的偶蹄动物和鸡、鸭、鱼等。牛羊和家禽要由阿訇和带大净懂得宰杀规矩的人诵经宰后才能食用。油香、馓子、花花是回族过节时的食品,家家都做。这种有独特风味的食品,味香,色美,酥脆可口。宋代诗人苏东坡有一首描绘“馓子”的诗:“纤手搓来五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盖碗茶是回族茶文化的一大特色。沏茶配料讲究,如“八宝茶”,配料有茶叶、白糖、红枣、核桃仁、桂圆肉、芝麻、葡萄干、苹果干等。茶味清香四溢,回味无穷。回族清真菜风味独特,久食不厌。白水羊肉、涮羊肉、烤全羊、烤羊肉串、红(黄)焖羊肉、黄袍羊尾、羊齐玛等等,都是回族群众喜欢的清真佳肴,鲜香可口。
吊罐与汤瓶
回族穆斯林讲究卫生,一般家庭都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尤其重视水源卫生。伊斯兰教明确规定:穆斯林必须大净、小净。大净是用清洁的水,从头到脚沐浴周身,程序是:先洗小净(两脚除外),然后漱口、呛鼻、冲洗全身,最后洗两脚,以保持身体洁净。大净常用“吊罐”。各家里间门后砌有沐浴用的“水窖子”,上挂吊罐供沐浴用。小净的程序是:洗手、净下(洗“下身”)、再洗手、漱口、呛鼻、洗脸、洗胳膊、摸头,最后洗脚。穆斯林做小净不用脸盆和脚盆,而用一把铜壶浇着洗,这就是“汤瓶”。在穆斯林中,有关“汤瓶”的传说很多。据说,唐朝的一位皇帝在梦中见到一位头缠白布的中年人,高高地撑住即将坠落下来的殿梁,使皇宫没有倾倒,皇帝得救了。皇帝惊醒后召集大臣释梦。大臣说,只有穆斯林才“头缠白布”,救驾者一定是穆斯林。于是,请来一位阿拉伯穆斯林来辅佐朝政。这位唐皇赏赐了他一把金质的“唐壶”,供他礼拜前沐浴用。还有的传说,唐玄宗为了平定安史之乱,请“回纥”出兵相救。当时伊斯兰教正在“回纥”渐渐兴起。平叛之后,唐皇赏赐有功人员每人一把沐浴用的金质“唐壶”。两个传说中的“唐壶”,肚子大,脖子长,很像瓶子。久而久之“唐壶”被念作了“唐瓶”,而“唐”“汤”同音,“汤”在古汉语中的本义是指“热水”,后来“唐瓶”就都念成“汤瓶”了。
回族婚俗
回族婚嫁在旧社会主要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多为包办婚姻。允许寡妇再嫁和一夫多妻。婚事一般须经提亲、相亲、看家、订婚、登记、娶亲、送亲、闹洞房等过程,基本上保留着宗教和民族特点。订婚称“道喜”也叫“提盒子”。道喜时,男方请阿訇和长辈同媒人携彩礼、衣服、糖茶等到女方家,称“送盒子”。女方家也请阿訇、长辈迎候,称“接盒子”。仪式先由送盒子的阿訇简要讲述订婚的意义,当众宣布确定婚姻关系,祝愿双方恪守婚约,双方互道“色俩目”,表示祝贺,订婚告成。结婚前一日,男女都要洗大净,新娘洗浴称“离娘水”。上轿之前,请老年妇女为之“开脸”,即用线绞去面部、颈部的汗毛,使之眉清目秀。举行婚礼时,请阿訇念“尼卡哈”,分别询问男女双方是否自愿,得到肯定答复,带领新人念“清真言”一遍。然后,阿訇再念经祈祷,祝愿他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夫妻互敬,白头到老。新婚次日,晨起沐浴。新娘认大小。三天后新郎新娘“回门”(即回娘家)。回族举行婚礼时,不贴对联,不放鞭炮,不吹奏鼓乐,婚宴不动烟酒。在农村回民聚居村点,每到结婚喜庆的日子,回民们都要做十大碗,来招待宾客。这十大碗筵席以烩为主,有烩九子、烩夹板、烩肚丝、烩羊肉、烩假莲子、烩苹果、烩狗牙豆腐、红炖牛肉、烩酥肉、酿饭。
丧葬
回族认为“亡人入土为安”,普遍实行土葬、速葬、简葬(或称薄葬)。回族的葬礼简单而又朴素。称人逝世为“无常”“归真”或“口唤”。忌说“死”,尸体称“埋体”,送葬称“送埋体”。埋体要用白色布裹起来,裹尸布叫“可凡”。男人的“可凡”有三件,一件是“皮拉罕”,形似衬衣,但无领,长短由项至膝盖下,为覆盖前身的一幅白布;一件“小卧单”,用一幅半白布做成,长短与亡人身子相等,垫在身子下;一件是“大卧单”,用两幅白布缝起来,长度要略超过亡人身长,用在外层包裹整个埋体。女人的“可凡”除以上三件外,还须有一块包头巾和裹胸布带。埋体要放在尸匣内,尸匣称“塔卜”。亡人在下葬前要进行赎罪仪式,叫“费土尔”,即象征性地施散钱财,同时还要给前来送埋体的人散乜帖以求得真主对死者的赦免。在墓地还要举行“站哲纳孜”仪式,埋体朝着天房横放着,送葬的人由教长带领面向“天房”进行祈祷。回族实行土葬,不用棺木。坟坑要南北向,一般深五六尺,长六尺以上。直坑挖好后用土坯砌好,将亡人放入洞内,再用土坯封顶,或用土板盖上,堆起坟堆。亲人亡故既葬,家属归来,早晚要在亲人的房内诵经,为亡故人向真主祈祷。在亲人亡故七日、二七、三七、四十九日、百日、周年,请来阿訇到家中为亡人过“乜帖”。当然,在回族丧俗的一些细节上,各教派也不尽相同。
交际
尊老敬长,礼貌待人,热情好客,见面礼是互道“色俩目”问候祝福。省亲待宾,言辞举止重礼貌。如有客人来,平辈、晚辈须出迎,互道“色俩目”,或问安后将客人让进屋内,主人相陪,沏茶双手送给客人,并道“请喝茶”。男客由男主人奉陪,女客由女主人奉陪。过“乜帖”或办筵席,邀请的客人按辈分和年龄分长次入座,男女分待。送客时,全家送出门外,主人客人互道“色俩目”。
回族的节日
回族的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三大节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开斋节、古尔邦节是回族和其他信奉伊斯兰教职工的法定节日,届时放假一天。
开斋节(又称“小尔德”) 伊斯兰教历九月即斋月,斋戒期满,教历十月一日就是穆斯林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开斋节。由于伊斯兰教历为太阴历,公元622年7月16日为元年元旦,所以开斋节的日期不是固定的。开斋节前,成年穆斯林要洗大净,沐浴净身,上寺礼拜,进行会礼。朝清真寺大殿望去,只见众多的穆斯林面向圣地麦加克尔白方向跪成整齐的行列,伊麻目(阿訇)身穿白色长袍,头缠黄色的“达斯它儿”,站在最前列,诵念《古兰经》,领着穆斯林进行礼拜、祈祷。礼拜完毕,教众走出大殿,向伊麻目道安,全体穆斯林互致“色俩目”,表示节日的庆贺。每逢开斋节,穆斯林们都自愿给清真寺施散“费土尔”钱,即开斋捐,以表达其信仰和心意。开斋节期间,穆斯林家家户户都要炸“馓子”,捞“油香”。追根溯源,其中还有一段传奇故事。相传,穆罕默德在一次战斗胜利后,凯旋归来,穆民们都争先恐后地邀请他到家里做客,可先知没有到富贵之家赴宴,而到一位贫穷的穆斯林老人家中做客。老人没有美味佳肴,只给先知端上了油汪汪、香喷喷的“油香”(油炸面饼)。先知高兴地用右手撕了一块吃了,其余的分给围观的小孩。从此后,穆斯林形成用右手撕着吃油香的传统习惯。在节日里,回族人家还宰鸡割肉,吃羊肉粉汤,并带着食品到亲友邻居家中共贺节日。已婚和未婚的女婿,要带上礼品到岳父母家祝贺节日。许多回族青年还选在节日期间举行婚礼,给节日增添了热烈的气氛。
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制定民族政策方面,充分尊重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给回族群众放假一天,市委和政府领导人还带上礼品到清真寺里慰问,并和回族群众一起参加庆祝活动,畅叙情谊,增进民族团结,展现了宁夏回汉人民水乳交融、亲如一家的民族氛围。
古尔邦节(又称“大尔德”“宰牲节”)穆斯林群众在欢度开斋节之后的第70天,又迎来了回族穆斯林的第二大节日——古尔邦节。相传,伊斯兰教的一位古代先知——易卜拉欣,在一天晚上梦见安拉命令他宰杀自己的爱子伊斯玛仪,以祭献安拉,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易卜拉欣遵从安拉的旨意,安拉很受感动。第二天宰杀伊斯玛仪时,安拉派天仙哲布依勒背来一只黑头羝羊代替伊斯玛仪作祭物。从那以后,穆罕默德就把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开始的3天定为“宰牲节”。“古尔邦”节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尔德的意思是“节日”,“古尔邦”含有牺牲、献身之意。新疆的维吾尔族穆斯林称古尔邦为“库尔班”节。回族穆斯林把古尔邦节以汉语称为宰牲节。古尔邦节也属于全世界穆斯林朝觐功课的仪式范围。教历每年十二月上旬,世界穆斯林去圣城麦加朝觐,朝觐的最后一天——十二月十日,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同开斋节一样,节日那天的10点左右,回族穆斯林群众头戴白帽,衣冠整洁,来到清真寺,举行节日会礼。伊麻目宣讲“瓦尔兹”(戒劝),最后穆斯林互道“色俩目”问好。节日里除了炸油香、捞馓子外,有条件的穆斯林都要宰牲献祭。按规定一人宰一只羊,七人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而且要挑选健壮和体形美观的牛羊充当牺牲品。宰杀的牛羊肉和食品分成三份,一份自己食用;一份送亲友邻居,招待客人;一份散“乜帖”济贫。古尔邦节回族群众走亲访友,互相馈赠礼品,给孤寡老幼散乜贴,表现出回族穆斯林之间的互助、团结、友谊。
圣纪节纪念穆罕默德诞辰的节日。相传,穆罕默德诞生于伊斯兰教历纪元前51年三月十二日(公元570年),逝世于伊斯兰教历11年三月十二日(公元632年),诞生与逝世的日期相同,故也称“圣忌节”。这一天,各坊都要宰牛宰羊,设宴聚餐,主要仪式是举行“尔麦里”(纪念行善事)。在中国尤其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伊斯兰教的圣纪,实际上是当圣忌过的,把它当成忧伤的日子。而国外的穆斯林则纪念穆罕默德的诞辰。这一天要诵经、赞圣,讲述先知的生平事迹。
除上述三大节日外,还有法图麦节、登宵节等。法图麦,圣女生日,教历九月(斋月)十四日,为伊斯兰教妇女的节日。各清真寺届时召集所属全坊妇女集会,由阿訇讲“瓦尔兹”。主要讲述法图麦圣女一生的美德,劝导妇女效法。各界回族妇女多热心参与并散乜帖。格德尔夜和白拉台两晚会,向为虔诚的信教者、老年人及职业宗教人员的活动。平罗的穆斯林对白拉台较为重视,有的自教历八月初至八月十六日进行祈祷活动,谓之“念白拉台”,有的只在八月十六日晚进行“念夜”活动。教历七月二十七日的“登宵节”,是更少数人礼拜、祈祷纪念穆罕默德宗教活动的节日。
禁忌
禁食自死之物、血液、猪肉(也禁忌论“猪”)以及未念真主之名而屠宰的或跌死、勒死、打死和野兽吃剩的可食动物;禁止饮酒;禁食食肉的凶猛兽类和食肉的凶暴禽类以及非反刍、非偶蹄动物(兔虽非偶蹄,但食草反刍,故可食);禁食非清真食品;忌穿鞋上炕、污染水源和盛水器皿;忌面西大小便。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下卷》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