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卫生医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98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卫生医疗
分类号: R197.143
页数: 6
页码: 598-603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石嘴山市卫生医疗情况包括医疗队伍、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卫生监管、爱国卫生运动。
关键词: 城乡医疗 医疗队伍 石嘴山市

内容

医疗队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市境仅有十几家私人中药铺(店)。1960年全市有卫生医疗机构43个,病床495张,卫生技术人员642人。
  21世纪以来,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健全和完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立了县、乡镇、村三级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按照“一乡一院”“一村一室”的建设原则,建成标准化乡镇卫生院21所、标准化村卫生室204所。1998年在全区率先开展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到2006年,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1个,覆盖全市90%以上的城市居民。全市城市社区、乡村医疗机构药品“三统一”覆盖率100%,中标药品使用率100%。到2009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覆盖95%以上的农村人口,农村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300/10万以下,农民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覆盖率达到50%以上,农村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24/10万和9‰。2008年,全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近300万,门诊人次280万,急诊人次13万,住院治疗人数8.3万;病床使用率为77.7%,住院患者平均住院11.6天,病床周转次数为24.0次,病床工作日为283.6天;急诊抢救成功率97.94%,治愈率71.9%。到2009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582所。其中政府办二级综合医院4所、一级综合医院2所、中医院2所;乡镇卫生院21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1所、村卫生室204所;企业办二级综合医院4所、一级综合医院9所、厂矿企事业单位办卫生所70所;民营医院9所、个体诊所228所。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床位4.63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82人、执业医师2.09人,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卫生防疫
  新中国成立后,境内各县建立卫生防疫机构,开始传染病防疫工作。1960年建市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绩,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20世纪60年代初,通过接种牛痘疫苗消灭了天花,1978年开始实施免疫规划,2000年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的目标。2002年将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后,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不断下降,已由2002年的8%下降至目前的1%以下。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3200/10万以上,下降到2008年的400/10万以下。2003年全民动员,抗击“非典”,全市未发生一例“非典”病例。2004年5月,石嘴山市被列为国家级艾滋病监测哨点,并争取到了第二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项目,促进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截至2009年年底,项目共检测各类人群33938人次,新发现HIV感染者14例,累计发现艾滋病感染者/病人75例,累计治疗病人6例。全市建立健全了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建设项目以及重大传染病、地方病控制项目,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自2007年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以来,全市积极行动,全面实施扩大免疫规划,重点落实新生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由以前的“五苗防七病”成为“十三苗防十五病”,可控制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乙肝、甲肝、流行性腮腺炎、流脑、乙脑、风疹等传染病。积极做好各类传染病的监测上报,继续加强结核病“全球基金项目”工作和艾滋病的监测管理、防治宣传。大多数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氟、砷中毒已基本得到控制,全市居民碘盐监测合格率达到98.84%。2009年甲型H1N1流感全球蔓延,全市启动应急预案,联防联控,截至当年12月31日,全市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病例58例,重症病例1例,报告病例全部治愈;共接收三批甲型H1N1流感疫苗48960人份,累计接种35007人,疫苗接种工作有序开展,有效地提高了重点人群的免疫水平。
  妇幼保健
  1960年建市时成立市妇幼保健所,1968年与市第一医院合并,1975年在现址重建。1985年11月迁址大武口区建设西路。至2000年有职工40人,卫生技术人员35人,其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2人,中级技术人员13人,初级技术人员20人,设儿保科、妇保科、医技科、妇产科等科室,主要设备有大视野显微镜、激光机、乳腺检查仪、多功能弱视矫正仪、红外线光疗仪、B超机、新生儿抢救机、尿10项监测仪、血红蛋白仪、胎心监护仪等,固定资产总值62万元。
  20世纪90年代前,妇幼保健主要任务是在农村推行新法接生,培训城乡接生员、保健员,广泛宣传妇女“五期”卫生知识;进行已婚妇女病普查;儿童健康状况摸底调查,建立0~6岁儿童健康册,普及妇幼保健知识。90年代以来,主要开展婚前检查、妇科病普查、计划生育手术、妇产科门诊、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和儿童健康系统管理工作。妇幼卫生工作不断加强三级保健网络建设,加强部门协调,采取专家蹲点、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典型病例教学、外出进修、集中业务培训等形式,并进行实际技术操作考核,提高基层工作人员技术水平,规范产科诊疗技术,提高产科质量,促进妇幼保健向纵深方向发展。各级妇幼保健部门和医护人员以规范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为手段,以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降低孕产妇、婴儿死亡率为目的,全市自2006年以来孕产妇死亡率连续保持为零。
  卫生监管
  21世纪以来,卫生管理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依法行政得到不断增强。切实履行卫生行政许可、公共卫生监督、医疗卫生监督和其他相关职责,加强卫生监管。不断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卫生综合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已初步建立起了市县两级卫生监督执法网络体系。积极开展食品、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化妆品、职业卫生等专项整治行动,依法严肃查处各种卫生违法行为,预防和控制了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发生,确保了全市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构建和谐石嘴山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走在了自治区前列,各类卫生监督覆盖率达到95%以上,各类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和卫生知识培训率达到95%以上,各类食品抽检平均合格率达到95%以上,公共场所监测合格率达到85%以上。自2004年开展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2006年开展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起,全市开展食品、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共计3870家(A级单位22家、B级单位28家、C级单位3812家),其中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636家,量化分级管理率达到79.50%;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量化分级管理3230家,其中餐饮业1392家,量化分级管理率达到96.29%;食品生产284家,量化分级管理率达到90.17%;食品经营1439家,量化分级管理率达到95.91%;学校(幼儿园)食堂79家,量化分级管理率达到100%。全市共累计审查核发各类卫生许可证38808个,培训核发从业人员健康证116424人;调离职业禁忌人员1190人,职业禁忌人员调离率达100%。全面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深入开展卫生执法监督工作,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在2004~2008年连续5年全区考核中名列第一。
  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迅速组建石嘴山市抗震救灾救援卫生防疫队驰援灾区卫生防疫工作。部分省区发生手足口病疫情后,石嘴山市紧急启动传染病防治应急预案,确保全市无疫情流行。三聚氰胺污染奶粉事件发生后,紧急开通筛查和治疗绿色通道,对全市5万余名婴幼儿进行排查,实行免费筛查和治疗,全市累计接诊13745人次,确诊327人,累计住院治疗55人,维护了社会稳定。2008年“10·16”大峰露天煤矿剥离工程爆炸事故发生后,紧急启动突发事件医疗救援应急预案,全力做好46名受伤人员紧急救治工作。
  爱国卫生运动
  自20世纪50年代起,市县成立爱国卫生委员会组织,乡镇及规模较大的厂矿、企事业单位均建立基层爱卫会,农村生产队建立卫生小组,广泛动员各界力量,开展以“除四害、讲卫生”为主体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1953年开展捕杀老鼠,消灭苍蝇、蚊子、跳蚤、虱子的“一捕五灭”卫生运动。1958年开展除“八害”(老鼠、麻雀、苍蝇、蚊子、臭虫、虱子、跳蚤、白蛉子)、讲卫生运动。“文革”期间卫生组织撤销,人员裁并。1978年重新恢复组织和工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卫生改水与防氟改水相结合,1981~1996年累计投资612.02万元,完成改水工程17个,打机井17眼,解决了18个乡镇、54个行政村4.5万多群众饮用含氟水问题。1975年在农村实施“两管、五改”成效显著。1986年全市开展大规模灭鼠运动,至1991年8月自治区爱卫会考核鉴定,鼠密度为0.7%,有鼠房间率为0.22%,被命名为“灭鼠先进市区”。90年代以来,新建、翻建、改造城市公厕,改善公共卫生设施。确定每年4月份为全市群众性爱国卫生活动月,全面整治环境卫生,消除卫生死角。21世纪以来,成功创建自治区卫生城市。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下卷

《石嘴山史纲 下卷》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