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图书馆
石嘴山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石嘴山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文化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97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文化艺术
分类号:
G127.43
页数:
17
页码:
566-5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嘴山市文化艺术的发展,包括群众文化、文艺创作、美术·书法·摄影创作、戏剧·音乐·舞蹈创作、广播电视等情况。
关键词:
文化
艺术
石嘴山市
内容
群众文化
1949年石嘴山解放后,惠农县(今惠农区)人民政府设立文化教育科,负责石嘴山地区群众文化工作。1951年,成立了市境第一个文化馆,组织成立基层群众文化队,建立读书、读报组,组织起秧歌队,配合当时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扫盲、婚姻法宣传等政治任务,演出一些秦腔剧目和皮影戏、说唱节目等。春节、元宵节、庙会或集市期间,组织秧歌、高跷等社火演出和皮影戏表演,深受群众欢迎。1956年,随着农村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各农业合作社先后成立了文艺演出队,冬闲集中排练演出眉户小戏等。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以公社为单位,组织各大队进行文艺会演。当时正值“大跃进”时期,石嘴山工业开发建设正热火朝天,厂矿企业机关单位从建设工作选材编排文化演出,为建设者加油呐喊。全市城乡群众文化红红火火。
1960年石嘴山市成立后,设立市文化教育局,新建了文化馆,组建了以石嘴山矿务局文工团为骨干的“宁夏职工文艺演出代表团”赴京参加全国职工会演。成立了电影管理站,兴建新华书店、电影院、影剧院、俱乐部等。这些文化基础设施的设立,标志着石嘴山市文化事业“正规化”建设的开始。然而好景不长,就在石嘴山豪情满怀发展文化事业之时,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革”中,受“左”的思想指导,文化活动非常单调,除大兴“忠字舞”外,主要文化活动就是组织群众反复观看《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8个“革命样板戏”;厂矿机关学校纷纷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排练演出样板戏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群众文化活动恢复兴起。每逢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城乡60多支社火队在街头表演,喜气洋洋。平日里,各县区、厂矿企业的老年秧歌队,早晚活动,融娱乐与健身于一体。
20世纪80年代初,配合“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一些大中型企业和大武口乡共组织了近千人参加的业余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歌颂新人新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城镇厂矿兴起了“交谊舞”热。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歌厅、舞厅和自娱自乐的卡拉OK演唱遍布市区街道。全市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农村文化迅猛发展,日渐成熟,各类演出丰富多彩。1988年创刊的中共石嘴山市委机关报《石嘴山日报》,开辟群众文化专栏,为群众文化宣传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特别值得记述的是石嘴山“广场文化”活动。自1997年在大武口人民广场(2008年更名为和平广场)举办全市首届广场文化演出以来,广场文化已成为全市群众文化的一大亮点。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广场文化作为实施“文化工程”的一项战略任务,每年“五一”至“十一”期间,组织周末广场文艺演出。是年9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厅在石嘴山市召开全区市、县文化现场会,向全区推广石嘴山广场文化活动经验。到1998年,广场文化活动已在全市各县区全面铺开。2000年石嘴山市将“广场文化”更名为“广场文化艺术节”。2003年,平罗县宝丰镇首次举办回族民间文化艺术节,充分展示了回族民间文化的魅力。2004年,大武口人民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之一,市群艺馆获得“全国特色文化广场组织奖”。
2008年4月3日,自治区“文化服务进农户”暨“百乡千场”下乡演出活动在平罗县黄渠桥镇农贸市场启动,吸引了数千人观看。同年8月25日,宁夏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在大武口区龙泉村开幕,艺术节上由农民创作的刺绣、绘画、书法和剪纸作品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这一年,石嘴山市第九届广场文化艺术节拉开帷幕,节目以改革开放30周年、喜迎奥运、庆祝自治区成立50周年等重大节庆活动为主,推出、唱响了一批宣传石嘴山的新歌新曲。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干校博物馆作为自治区成立50周年献礼工程,也于这一年在石嘴山建成开馆。这是石嘴山市首家博物馆,也是全国首家以“五七”干校历史为内容的博物馆。
截至2009年,全市先后举办九届广场文化演出,累计广场演出一千余场;举行全市性大型群众文艺演出“中华大家唱卡拉OK”大赛、“金兰杯”少儿键盘乐大赛,小歌手、小乐手、小舞蹈大赛,“群星杯”业余文艺演出大赛,中央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中央电视台“倾国倾城”石嘴山篇演出,“爱国歌曲大家唱”石嘴山篇演出等40多场次,举行各类中小型文艺演出300多场次。
与此同时,花灯展览逐渐发展,元旦、春节、元宵节都举办灯展。市第十三小学因坚持将回族文化作为必修课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传承保护基地”;黄渠桥羊羔肉、民间铁艺、武当庙会、青花瓷盘烧制被纳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民间烙铁画、贺兰山版画、木雕、剪纸、花灯被列入市(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全市共有文化馆3个,图书馆3个,影剧院2个,展览中心1个,专题博物馆2个,乡镇文化站19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91个,社区文化活动室113个,农村中宣传文化中心户184个,文化大院98个。已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实用高效的市、县(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文艺创作
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全国各地对石嘴山煤炭建设的支援,一批批热血青年来到石嘴山矿区工作。这些“支宁”青年中,一些文学爱好者被石嘴山沸腾的矿山建设所感染,先后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如:万里鹏的《石嘴山抒怀》,沈剑华的《六好矿工刘福印》,郑正的《地球深处的战斗》《地质图前》等。1962年,石嘴山市成立“业余文学创作组”,扶持培养文学创作队伍。宋友仁的短篇小说《父女》,薛建才的短篇小说《管家嫂子》,选入了《全国职工创作短篇小说选集》,这是石嘴山地区文学作品首次在全国性报刊发表。
改革开放以来,创办了《石嘴山文艺》《煤炭文学》《贺兰山》期刊,累计培养了一支近600人的业余文艺创作队伍,刊登了上千篇文艺作品。这一时期,煤矿职工余小源创作的长篇小说《商鼎》出版,极大地激发了石嘴山作者的创作热情。全市长、中、短篇小说创作丰收,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文艺批评成果显著,各种文艺创作十分活跃。白闻忠(闻忠)、马忠骥、邱新荣、马钰、高玉虎的诗歌,郎业成、薛青峰的散文,刘贻清、杨卫星的文艺评论引起社会关注。邱新荣的诗歌创作,咏物抒怀叙事,意境深邃清新,尤其是用诗句勾勒史实,匠心独运。全市先后有百余篇作品在区内外获奖,200余篇分别在《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散文》《文艺报》《朔方》等报刊发表。其中,王景彦(莫叹)的中篇小说《虎石钱庄》在《人民文学》发表,开创了新时期石嘴山作家在国家级文学刊物发表作品的先河。这期间,全市出版了15卷本《贺兰山》文学丛书、10卷本《宁夏川》文学丛书。石嘴山市作者先后创作出版作品40多部,其中长篇小说4部,长篇报告文学6部,中短篇小说集6部,报告文学集12部。1990年在庆祝石嘴山市建市40周年之际,出版了《石嘴山文学作品选》3卷本,收录了113名作者的443篇(首)作品;编辑出版《石嘴山歌谣》《石嘴山民间故事》和《石嘴山谚语》三部集成性图书。
2002年,李万成创作发表于《小说月报》的短篇小说《最后的猎手》,2003年创作发表的短篇小说《大漠骟匠》(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征文奖),2009年创作发表于《民族文学》的小说《草地上的人们》,受到人们广泛关注。陈勇以汉朝王昭君远嫁匈奴途经石嘴山传说为背景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昭君泪》,白远志以秦朝大将军蒙恬“北逐匈奴,收河南地”为背景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秦恨》。许多作品在全国和省市级文学作品评奖中获奖,有的获得“冰心杯”文学奖,有的获得“延安杯”文学奖,有的荣获“中国文联第四届文学评论奖”。王景彦的长篇小说《高高的月亮树》和齐宝库的长篇小说《大山作证》,被列入“宁夏金骆驼丛书”第3辑;焦艳华的长篇小说《紊乱》被列入“宁夏金骆驼丛书”第4辑;张玉秋的长篇小说《家事》被列入“宁夏金骆驼丛书”第5辑;胡德林(古越)的长篇小说《金羊毛》出版发行并被拍摄成电影;牛学智的《世纪之交的文学思考》作为全国唯一的评论专著,入选中华文学基金会“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陈勇的长篇小说《养女》入选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绿丛书”。2006年12月26日,中共石嘴山市委书记杨春光(今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创作的长篇赋作《石嘴山赋》在《石嘴山日报》发表。全赋贯通石嘴山古今,被誉为“石嘴山第一赋”。
美术·书法·摄影创作
1958年,韩乐业从事水彩画创作,多次获自治区奖项,1984年受到自治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大会的表彰奖励。1974年,姚家树的陶瓷美术工艺作品《红楼梦侍女》入选“全国工艺美展”,1999年获得中国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其美术作品28次入选全国性展览,18次获有关文艺作品奖,2001年被宁夏美术家协会授予“宁夏杰出美术家”称号。
几十年来,石嘴山美术、书法、摄影创作迅速发展,优秀作品和人才迭出。夏庆林、朱建设等的书法作品多次获奖。全市先后举办各类大型综合展、个人展40余次,展出各类艺术作品3000多件,其中600多幅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参加了国内外多类展览,获得多种奖项。1998年4月,王新正被中国文联授予全国“德艺双馨”优秀摄影家称号。1999年,石嘴山市作者作品连续获得中国文联主办的“庆祝建国50周年国画展”特别金奖和第三次全国大奖。有2名作者的作品分别入选第八届、第九届美术展;2名作者的作品分别入选“中国书坛第三届新人新作品展”“全国第七届书法作品展”;8名作者的作品在“第三届全国冶金职工‘宝钢杯’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览”中获奖;1名作者的作品在“‘华联杯’国际妇女书法、美术作品大展”中获铜奖;26件作品在“宁夏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中获一、二、三等奖;1名作者的作品在“全国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展览”中获铜奖;3幅作品入选“全国农运会书画展”;在九省区举办的“大河上下艺术摄影作品展”中,石嘴山市有5件作品入选,2名作者获二等奖;在宁夏“‘青粮杯’摄影展”中,有2组作品获二等奖;在自治区第五届文艺评奖中,有5件书画、摄影作品获奖。2002年,石嘴山1人书法作品在全国“城建杯”职工书法大赛中获金奖,14幅作品入选自治区第五届书法篆刻暨美术展览,1人获“群星杯”全区书法展金奖,1人获银奖,3人获铜奖,2人获“群星杯”全区美术作品展览银奖,3人获铜奖。
国家一级美术师、石嘴山市文联主席雍进成,从艺30余年,曾荣获“宁夏优秀美术家”称号。作品先后30余次入选区内及全国大展,并获自治区一等奖5次、全国铜奖2次;多幅作品被自治区人民政府、上海东方美术馆等机构和字画收藏家收藏。2005年雍进成国画作品集被列入《当代中国画名家系列丛书·〈水墨·造化〉》集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艺术名人》期刊《名人在线》专栏曾重点介绍了雍进成的创作造诣。
2007年,市美术家协会少年会员马西麟参加“中国关心下一代身心健康工程”全国义演活动,获全国“第二届书画人才选拔绘画类儿童画金奖”。2008年,石嘴山市举办“龙鼎杯”首届书法大赛,应征作品200余件。参加在自治区举行的“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展”中,有6人的作品入选参展,5人作品被选入《宁夏美术》。2009年5月,组织开展了全市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展,结集出版《石嘴山市美术·书法·摄影作品集》。2009年,在星海文化创业城建立了石嘴山市书画创作基地,并举办了石嘴山市庆祝建国6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暨民间艺术作品展。是年,王新正创作的摄影作品《黄河汉子》获“‘沙坡头杯’全国摄影大赛”铜奖;杨占军的书法作品入选“全国隶书展”“全国青年书画展”和第三届全国“兰亭展”。何占福的国画被选为第11届全国美展宁夏区推荐作品。雍进成、马宏伟、李文峰、陈刚的国画入选第三届当代花鸟画家作品展。刘玉明、丁淑萍创作的国画参加“祖国好”全国文化系统职工书画作品展并获奖。李树岩、朱小平、李玉刚、娄星辰、杨路洲、潘建宏、曾养民等人的摄影作品视角独特,引起人们的欣赏兴趣。
戏剧·音乐·舞
蹈创作
石嘴山戏曲创作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惠农县各区乡配合“土改”运动,组织业余剧团编写演出现代剧目;平罗民众剧团(后更名平罗秦腔剧团)排演《白毛女》《穷人恨》等现代剧目,配合宣传《婚姻法》,排演了大型眉户剧《梁秋燕》。先后排演现代和传统历史剧100多部。同时还根据明代发生在平虏城(今平罗县)的真实故事,自编了大型秦腔历史剧《抗逆孤忠》,参加自治区文艺调演,受到广泛好评。1990年剧团被撤销。
1963年10月,石嘴山市举办全市职工业余现代戏汇演,演出歌剧《飞雪迎春》,独幕话剧《矿山的主人》《下班之后》《悲喜的离合》《接班》,大型眉户剧《贺兰星火》等,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共产党,歌颂新石嘴山。1965年,宁夏京剧院二团演职员102人调入石嘴山市,成立石嘴山市京剧团,先后演出了传统历史剧、现代剧100多部。其中《逼上梁山》《三打白骨精》《猎虎记》《佘赛花》《红娘》等剧目,曾到自治区内外巡回演出,深受群众欢迎。1979年10月,石嘴山市京剧团与宁夏京剧团合并迁至银川。石嘴山矿务局文工团和石炭井矿务局文工团等,先后排演多种剧目,参加自治区职工文艺会演并获得多种奖项。1986年7月,石嘴山市青年豫剧团成立,1988年撤销,先后演出《辕门斩子》《穆桂英下山》《朝阳沟内传》等10多部历史剧和现代剧,演出300多场次。
21世纪以来,石嘴山市先后举办全市少儿音乐大赛、“星海湖之夜”歌咏比赛、相声小品大赛等多场。2005年,祁建军、李丹平等人创作的曲谱、歌词入选宁夏《颂歌唱宁夏》歌曲集。是年,市舞蹈家协会组织编排的健身秧歌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市音乐家协会组织排练的60人合唱队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比赛中,获得宁夏赛区金奖和全国铜奖。2006年“六一”期间,市舞蹈家协会参加自治区第七次少儿“希望杯”舞蹈大赛,范丽萍创作的舞蹈《动感宝贝》和《俏妞妞》分别获三等奖、优秀奖和创作三等奖;王爱荣率少儿艺术队参加香港“紫荆花”少儿舞蹈大赛,舞蹈《宁夏红》获一等奖。2008年,市文联组织参加了自治区“花儿唱宁夏”歌曲的创作、排练和电视片创作等,创作歌曲18首,歌词5首。同年8月5日,第二届中国西部“沙湖杯”民歌(花儿)邀请赛暨沙湖荷花艺术节在沙湖开幕,来自9个省(自治区)市的72名歌手参赛。
截至2009年,全市先后创作各类戏剧、小品80多部,歌舞70多部,曲艺作品60部,歌曲100多首。市委书记杨春光作词的《石嘴山人》,被市人大常委会确定为《石嘴山市市歌》。在石嘴山经常传唱的讴歌石嘴山的歌曲还有《星海湖,岁月中的旗帜》《石嘴山,你是最美的地方》《这就是神奇的石嘴山》《金色的河》《星海湖的春雨》《山水相依的地方》《腾飞吧,石嘴山》,等等。
广播电视
1956年各县相继成立广播站,石嘴山始有有线广播。1959年9月石嘴山市广播站成立。到1962年,各人民公社陆续建立有线广播扩大站,至1971年,农村生产队均通了广播,95%的农户安装了“喇叭”。1986年1月,石嘴山市人民广播电台开播,石嘴山始有无线广播电台;同时在各县区扩建广播电台(站),除转播中央台和宁夏台节目外,还自办节目播出;各厂矿企业、机关学校,也先后建立广播室。1999年1月8日,建成功率50瓦、频率97.2兆赫的石嘴山区(今惠农区)调频广播台(站),结束了几十年来该区广播节目用线路传输的历史。
1974年2月,石嘴山市第一座电视差转台建成投入使用。1977年,在石炭井沟口兴建电视发射中心,解决了全市电视覆盖问题。1978年7月,黄渠桥至石炭井沟口微波线路正式开通,石嘴山人首次看上了彩色图像,电视发射由差转变为转播方式,是全国较早用8GC传输电视信号的微波线路。1983年在石嘴山区建立电视转播台,使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的人口覆盖率提高一倍。平罗、陶乐县(今平罗县陶乐镇)和大厂矿企业、部队相继建成差转台14座,使全市中央一套节目人口覆盖率达到85%,宁夏台节目人口覆盖率达到47%。1984年建成大武口差转台,大武口区居民能收看到中央、宁夏两套节目。1985年,市政府投资10万元购置、安装了1千瓦的调频广播发射机。这一时期的广播节目仍以转播为主,尝试播放过少量的自办节目。
20世纪80年代后期,市境一些规模较大的厂矿企业,相继建成了能够接收12个频道节目的企业有线电视系统。1990年12月25日,石嘴山电视台成立开播,全市除石炭井区外,其他地区均可接收看到清晰的石嘴山电视台自办节目和差转节目,全市人民第一次看到了本市电视新闻。1990年后,市行政区域性有线电视网先后在大武口、平罗、陶乐、惠农建成,居民可收看23套清晰的电视节目。1996年以后,以石嘴山电视台为代表,对自办广播电视节目进行了大变革、大调整、大改版、大容量播出。电视自办节目时间由过去每周两次4小时增加到每天播出6个半小时。1999年6月,石嘴山电视台和石嘴山人民广播电台合并,成立石嘴山市广播电视台。
进入21世纪,石嘴山大力完善广播电视设施,集资完成了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广播电视台办公楼和公共频道多功能综合楼建设,实施了860兆广播电视综合信息光缆网改造工程,建设了电子政务网和石嘴山综合新闻信息网站,开通了广播直播节目和交通音乐台。2002年石嘴山电视台改版,石嘴山一套更名为石嘴山综合频道,石嘴山二套更名为石嘴山公共频道。2005年惠农区电视台更名为石嘴山电视二台。石嘴山市广播电视台牵头成立了由石嘴山市、吴忠市、乌海市、阿拉善盟4家广播电视媒体参与的联合体,并多次与宁夏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播出反映石嘴山时代风貌的各类电视专题片,向世人展示石嘴山市的风采和形象。2006年12月23日,有线数字电视落户石嘴山市。截至2009年年底,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均达到98%,电视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市民可收看到100多套清晰的数字电视节目。
史志鉴编纂
1984年成立石嘴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后各县区相应成立修志机构。近30年来,市志办在人员少、条件差的情况下,长期忍受工作辛苦、条件艰苦、生活清苦的“三苦”煎熬,埋头笔耕,不事张扬,从青年熬成老年,为石嘴山的史志文化事业付出了宝贵青春。从1984年3月至2010年5月,市志办历任主任为:赵惠宽、黄立均、田希明、雍进成、高玉虎。市志办主任科员、副编审贾长安,在市志办编史修志近30年来,独立和参加编纂、编辑、编审、总纂出版各类史志书籍40余部,总计逾千万字,如《大武口区志》《石嘴山市志》《古今石嘴山》《当代石嘴山简史》《新世纪石嘴山》《当代石嘴山日史》《石嘴山军事年鉴》《石炭井区志》等;同时,在《中国地方志》,吉林《方志研究》,辽宁《方志天地》,安徽《志苑》《天津史志》《河北方志》等20多家省级史志刊物发表编研论文50多篇,如《浅议王晖的方志定义》(《中国地方志》1990年第6期)、《志书资料价值的要素及其他》(《江西方志》1991年第1期)、《述作论内涵之比较》(《方志研究》1992年第3期)等,为石嘴山市地方志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2005年10月,自治区人民政府首次表彰全区地方志工作,石嘴山市志办荣获全区“地方志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贾长安荣获“全区地方志先进工作者”称号。2009年4月,市志办启动了《宁夏地方志史话丛书·石嘴山史话》编纂工作;7月,启动了《石嘴山年鉴(2001-2009)》编纂工作。截至2009年年底,全市共编纂出版市、县(区)、部门志等80余部史、志、鉴书籍,总计3000多万字。市志办已成为全市最系统、全面、权威的地情资料库,各类史志书籍和专题资料已成为一些单位和作者编写相关书刊、文章的直接文字资料平台。志办先后为各级档案、宣传、文化、新闻等单位无偿提供市情资料累计千万字以上。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下卷》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