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科学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97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科学技术
分类号: G31
页数: 9
页码: 557-56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嘴山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分别记述了科技队伍、科技活动、科技管理、科普活动等情况。
关键词: 科学 技术 石嘴山市

内容

科技队伍
  1961年全市有科技人员1149人。至2000年年底,全市有各类科技人员24308人,其中市属企事业单位9986人,中央、区属企事业单位14322人,全市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350人,比1949年增长35倍。全部科技人员中,共有19152人评定了各类专业职称(职务),其中高级职称1219人,占5.0%;中级职称6404人,占26.3%;初级职称11070人,占45.5%;未定专业技术职称(职务)的5156人。2009年底,全市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31万人。
  21世纪以来,全市80%的骨干企业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企业科研机构,共建立自治区级和市级创新团队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及自治区企业技术(创新)中心12个,建成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国家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产业化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稀有金属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国家稀有金属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国际合作基地、自治区国际合作基地、自治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基地皮江法镁冶炼示范基地和高品质镁合金产业化基地、石嘴山网络科技环境平台各1个;全市拥有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研究院2家。现代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取得进展建成1家白治区级工、业科技园2个白治区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5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完善了基层站点和网络服务互动、资源共享的农业科技“110”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纽带的技术创新体系新架构。
  科技活动
  1960年建市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响应“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号召,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为改变落后的工农业生产方式,提高科技水平做了大量工作。七次全市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确定了“科学技术现代化”“科技兴石”“科教兴石”“建设创新型石嘴山”等不同历史时期的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工作方针,不断推动科技向纵深发展。1982~2006年,进行了六届“石嘴山市科技进步奖”评审活动,对258项科技项目进行了奖励,特别是2006年全市科学技术大会,授予何季麟、田继生“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称号,各奖励人民币50万元,激发了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科研工作的激情,进一步提升了全市的科技创新水平。
  科技管理
  20世纪90年代,围绕“科教兴石”战略总体目标,坚持“引进、消化、开发、创新”思路,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小康建设为中心,先后引进推广了紧凑型掖单系列玉米等农作物新品种、温室蔬菜配套技术、小麦套种玉米吨粮田技术,暖棚养畜、猪牛羊快速育肥、鲤鱼养殖、绒山羊改良,二代林网造林、果园规范化管理等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以市场为导向,优势行业组织科技攻关,解决了重大技术难题,促使高比容钽粉、钽丝、树脂包封电容器、2.4%含氮量石灰氮、99.9%精致双氢胺等生产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组织实施了“宁夏北部工业经济综合发展战略研究”,“红宝石口服液”和医药新技术临床应用等一批软科学及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1991~2000年,全市共实施科技攻关计划项目340项,27种产品获国家级新产品称号,19种产品被评为自治区名优产品。
  1990年,国家科委首次将石嘴山市“彩电配套用钽粉”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农副产品加工、碳素、化工、陶瓷和高耗能产品等18项“星火计划”立项实施,在科技含量、生产规模上都有了较大提高,精细化工、煤炭深加工、冶金等技术的开发上有了新突破;石灰氮、双氢胺产品位居全国前列;硅铁、碳化硅、金属镁名列西北前茅。全市形成了电石乙炔系列产品产业和矿山冶炼及其产品深加工2个国家级星火区域性支柱产业。20世纪末,钽粉、钽丝产量分别占国际市场的20%和45%,全市共实施“火炬计划”项目21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007年10月10日,全市科技“110”启动,强化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举办了为期一周的“首届中国宁夏专利展示交易周活动”,展出300多项优秀专利项目、200多件专利产品;开展了专利申请、转让咨询、专利法律咨询、网上专利展示交易图文直播和知识产权宣传培训等系列活动,在全市掀起了推广转化专利技术的新高潮。2009年8月19日,“中国·宁夏·石嘴山盐碱地改良利用高峰论坛”在大武口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武维华,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旭常及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14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应邀参加论,为全市经济发展出谋献策。
  科普活动
  农村科普活动
  农村科普活动始于1957年。20世纪60年代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粮食生产为中心,在全市304个生产队建立科学试验小组228个,种样板田、试验田1.37万亩,采用实验对比方式,教育农民实行科学种田,改变耕作方式,推广种植玉米等高产作物。80年代前后,重点推广优良品种、地膜覆盖、机深耕、井沟排水、分层施肥、秸秆还田、合理密植、病虫防治等新技术,促进农业增产。全市粮食作物产量由1957年的4344.34万公斤增加到1990年的23749.4万公斤,增长53.81倍。1990年11月,召开全市科协系统实施“231”工程暨“科技兴农”会议,在全区率先开展了“科普之冬”活动。截至1995年,共举办各类科普学习班2000多期,培训人数达40多万人次,组织科技人员巡回演讲144场次、科技赶集178场次,受教育农民达48万多人次,全市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了一至两项实用技术。1995年后,“科普之冬”活动同农村基层干部、广大党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技三下乡”相结合,“冬闲”变“冬忙”基本形成特色,实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多次受到中国科协和自治区科协的表彰。
  城市科普活动
  城市科普活动自1986年《新型工业城市石嘴山》巡回放映开始,截至1995年,先后开展了“日环食”观察、优生优育、环境卫生、标准计量、声光知识等宣传普及活动;每年结合“7.28”唐山大地震日、“5.12”国际护士节、“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5.8”红十字日等各种纪念日,组织有关部门、单位上街下乡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普及相关知识。1995年起,把每年9月份的第二周定为“科技周”,确定不同的活动内容,有针对性的制作展板,举办讲座,发放科普资料,普及科学知识。21世纪以来,恢复和组建了一批企业科协组织,创建命名了一批青少年科普基地、青少年科技培训中心。各街道办事处建立了科普工作站,居委会建立了科普活动室,组建科普志愿者队伍,使科普工作网络覆盖了城乡各个角落。先后创建了3个自治区级、30个市级社区科普活动示范点,6个科普示范乡,26个示范村,100多户示范户,命名了6所科普示范学校。各级科协组织加大科普工作力度,精心打造每年一届的“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科普之冬”三大品牌,不断开拓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开展了科普一条街、科技三下乡、科普教育基地免费开放、科普大篷车宣传、科技成果展、科普知识讲座、专家专题学术报告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各级科协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共青团组织,以中小学为重点,开展科技讲座、科技竞赛、科技创作、科技夏令营等活动,培养青少年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组织开展科技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五进”活动,提高了全民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水平。
  科技成果
  工业科技
  经过50年的努力,全市科技科研水平大幅度提高,取得了“煤炭超纯制备工艺与设备研究”“铍材生产技术的研究、改造和产品开发”“70kμF·V/g比容钽粉在片式钽电容器上的应用”“SGZ1200/3×855中双链刮板输送机”“1.4米顺槽带式输送机的研制”“电子级双氰胺新产品开发”“集装箱起重机用钢丝绳”等一批优秀科技成果,全市有8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0多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258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从1985年专利制度建立到2009年,全市累计申请专利645件,授权400件,有1项专利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部分企业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钽铌铍及制品生产技术居世界三强之一,钽丝技术和综合质量居世界第一;煤矿综采机械设备制造、皮江法炼镁生产技术、超低灰无烟煤等领域综合技术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电石炉烟尘治理及余热利用装置在全区推广;“ITER第一壁板(FW)RM制作技术研究”“U型钽靶材和钛靶材制造工艺技术研究”“煤炭超纯制备工艺与设备研究”等一批工业科技计划项目解决了制约产业发展中的一些关键性、共性技术问题,开发研制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超导铌腔、高品质活性炭、高纯煤、电子级双氰胺等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品,提升了产业技术水平。科技在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业经济70%以上的增长来自技术研发形成的生产能力,加快了“工业强市”进程。与此同时,新材料、生物技术、机械制造、新能源开发、煤化工、汽车制造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十一五”以来,通过科技招商,先后有江苏阳光、昊凯生物、国电科环、中节能新材料、中节能尚德等企业落户石嘴山,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推动了新材料、新能源领域的发展。通过科技支撑,“三大产业”得以健康稳步发展,科技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9.68%。
  农业科技
  建市初期,全市农业一直沿用传统的生产技术和农具,农业生产力极其低下。经过50年的努力,逐步建立了符合市情的农业推广体系,重点开展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中低产田改造、盐碱地开发利用、节水技术、旱作农业综合增产技术等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取得重大突破,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综合配套技术和示范。逐步形成了以设施农业、枸杞种植、清真牛羊肉产业及脱水蔬菜加工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体系。改革开放特别是21世纪以来,全市农业及新兴优势特色产业健康发展,为全市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与2000年相比,全市农业增加值由6.8亿元增加到15.2亿元,增长了1.2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719元增加到5315元,增长了近1倍;清真牛羊肉、蔬菜、枸杞、水产、制种、番茄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粮、肉、蛋人均占有量位居全区前列。2002年开始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取得明显实效,郭跃军等4名科技特派员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荣誉称号。市科协连续六年获“自治区科协先进集体”,2005年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集体,2006年5月被国家人事部、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大武口区、惠农区2004年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2007年平罗县又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县”。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下卷

《石嘴山史纲 下卷》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