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961
颗粒名称: 第九章 文化
分类号: G05
页数: 48
页码: 550-5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嘴山市的文化发展,分别记述了教育事业、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情况
关键词: 文化 石嘴山市 教育

内容

第一节 教育事业
  幼儿教育
  1953年10月,在平罗县城第一小学设幼儿班,招收3~6岁的幼儿36人。1959年独立成立幼儿园。到1962年,石嘴山市、石嘴山矿务局办起幼儿园2所,入园幼儿188人。1978年市区有幼儿园10所,入园幼儿188人。2000年,全市有注册登记的各级各类幼儿园67所,在园幼儿14616人;次年全市幼儿园增加到100所,在园幼儿13732人。到2009年,全市登记注册的幼儿园62所,其中有自治区示范性幼儿园5所,即石嘴山市幼儿园,惠农区第一幼儿园,平罗县第一、第二幼儿园,大武口区幼儿园;有一类幼儿园11所。全市在园幼儿15755人,教职工980人,其中专任教师642人。
  义务教育
  1949年石嘴山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市境所有学校,废除旧的训育制度。是年,平罗、陶乐、惠农3县共有小学76所,在校学生521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8.8%,女学生占在校学生15%,回族学生占在校学生18%。1950~1952年,在“学校为工农开门,教育为政治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指导下,在农村利用农闲时间兴办“冬学”“民校”,对青年农民进行文化教育。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贯彻“公办民助和民办公助”两条腿走路的办学原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到1956年,市境小学发展到115所,比1949年增加39所,在校生12037人;中学5所,比1949年增加3所,在校生709人。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影响下,全市小学由1957年的143所发展到220所,有部分小学附设初中班。由于迅猛发展的中小学教育超过了国民经济承受能力,导致教学设施、师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学质量低下。1953年,按照“整顿,巩固,重点发展,保证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除对原有小学进行巩固外,各县又新发展部分小学。到1956年,市境共有小学115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50%。
  1960~1962年,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公办、民办中小学实行改、撤、并、复。到1963年,市境小学压缩到136所。1964年,贯彻“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在城乡大办‘半耕半读’”教育,惠农县、平罗县、陶乐县先后办小学耕读班100余所,各厂矿小学也办起工读班,学龄儿童入学率由53%上升为86.2%。“文化大革命”初,教育受到冲击,但农村各大队都办起了民办小学。“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学校“停课闹革命”,直到1968年“复课闹革命”,这一时期,小学由六年制改为五年制,中学由“三三制”改为“二二制”。1971年,中断招生5年的大中专院校恢复招生工作。到1973年,城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7%,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2.6%。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党和人民政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全市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市境拥有小学245所,在校学生87765人,城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1%,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7.1%。20世纪80年代,城乡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普及初等(小学)义务教育。1989年,市境有小学254所,在校学生8306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市区达到100%,农村达到98%。
  20世纪90年代,城乡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提高普及中等(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打基础。2000年,全市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77所,在校学生9811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城市100%,农村99.6%。2009年,全市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35所,在校学生90049人,有专任教师5925人。
  普通高中教育
  1949年,市境共有惠农中学、平罗简易师范(1954年改为平罗中学)2所中学。1956~1957年,惠中、平中扩充为完全中学。到1970年,全市有普通完全中学41所,1980年有81所,1990年有71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市境部分普通完全中学高中与初中脱钩办学。到2000年,全市有普通高中21所,在校学生9928人,专任教师802人。2005年9月,石嘴山市第三中学被批准认定为自治区一类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石嘴山市第一中学、平罗中学被批准认定为自治区二类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到2009年,全市有普通高中15所,在校学生17362人,专任教师1139人。
  中等职业教育
  民国30年(1941年),国民党中央教育部边疆教育司派边振方在惠农县黄渠桥建立国立绥宁师范学校。该校设简师2个班,学制4年;普师1个班,学制3年。1950年停办,简师并入惠农中学,普师并入宁夏师范,先后就读者近千人,其中简师毕业600余人,普师毕业300多人。民国34年(1945年),平罗县设立简易师范,1954年简师改为平罗中学。
  1960年,在黄渠桥创办石嘴山初级师范学校和石嘴山中级卫生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后石嘴山市中等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开端。1961年石嘴山初级师范学校与石嘴山市第一中学合并。1966年,市中级卫生学校停办;1979年市第一人民医院恢复成立石嘴山中级卫生学校,后迁址至大武口第二人民医院,1983年停办。
  1976年,设立石嘴山师范学校,面向银北地区招生。当年招生4个班150名学生。学校先后开设普师、幼师及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加强班。同年宁夏煤炭厅在大武口区创建煤炭技工学校,1984年与自治区煤炭厅干部学校合并,1985年更名为宁夏煤炭工业学校,1987年改为宁夏煤矿学校,成为中等专业学校,1999年增挂宁夏第一工业学校牌子。1980年,首次在市第八中学附设电子职业高中班,成立市第一职业中学。次年筹建石嘴山市教师进修学校。2000年石嘴山师范学校停止招生,20多年间共毕业学生4357人。2001年全市有职业中学2所,学生1286人,教师88人;有技工学校1所,学生397人。截至2009年年底,全市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在校学生10146人。
  高等教育
  20世纪80年代初,广播电视大学、中央农业广播学校、自治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后在石嘴山市招生办学。还有一些大专院校在市内有关企业、部门设立函授站,招收在职职工进行函授教育。这一时期,宁夏重工业职工大学、宁夏工业职工大学、石嘴山职业技术学院3所职工大学在市内诞生,结束了境内无高等学校建制的历史。
  1985年,石炭井矿务局职工曾文结在大武口创办了宁夏第一所民办学校——宁夏石嘴山联合职业大学,后改名为宁夏石嘴山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普通高等学校,更名为宁夏理工学院。2006年,政府在大武口新区划拨土地1400亩和水域面积3000亩,开工建设理工学院新校区。到2008年,学院建筑面积达18万平方米,可容纳6000名在校学生的教学楼AB座、实习实训车间、图书馆、信息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公寓、教职工和学生食堂、青年教师公寓等建筑相继竣工并交付使用。学院现有机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经济管理系、电气信息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等9个系(部)两个中心。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等30多个本、专科专业。2009年学院有专兼职教师543人,其中专职教师331人,在校生5700余人。 成人学历教育 市境内高等教育学历教育考试有两种形式:一是参加自治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高等教育学历;二是参加宁夏广播电视大学石嘴山市分校的考试。1987年,自治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开始每年两次的高等教育学历考试,开设汉语言文学和党政理论两门专业。2001年开始,考试由一年两次增加为一年三次,考试专业也不断增加。是年,宁夏广播电视大学石嘴山市分校通过自治区电大评估,次年通过教育部高教司、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中期评估。2006年通过教育部“中央电大人才培训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同年被中央电大确定为全国统一考试考点;2007年成为自治区唯一一所,全国50所“全国示范性基层大学”之一。先后开设教育本科专业14个,专科专业13个。2009年在校生3300人,建校以来累计培训毕业生2336人,为推动石嘴山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特殊教育
  1991年3月石嘴山市聋哑学校成立,开创了石嘴山市特殊教育的先河,是银北地区唯一一所寄宿制特殊教育学校。到2002年,学校有6个教学班,学生60多名,教职工18人。是年,全市有161名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在各类中小学随班就读,其中视力残疾26人,听力语言残疾21人,智力残疾114人。各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为:盲童达87.5%,视力语言残疾达66.7%,智力残疾达58.7%,肢体残疾达71.4%,精神残疾达57.1%,综合残疾达30.4%。2004年1 1月,新建的石嘴山市特殊教育学校建成并交付使用。新校占地20219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600平方米,可容纳12个教学班,供200人寄宿就读。截至2009年,市特殊教育学校共有12个教学班,112名学生。教职学历合格率为100%。“两基”与“教育强市”工作
  “两基”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简称。2003年,石嘴山市通过自治区“两基”工作复查验收后,继续把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作为重中之重,把“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向两头延伸,重视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夯实教育基础。全市学前一年入园率98%,市区适龄儿童学前3年教育受教育率96%。初等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级中等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均保持在100%;适龄残疾儿童和少年入学率达80.98%;初等义务教育阶段和初级中等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辍学率分别为0.005%和1.35%;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和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分别达到99.86%和94.24%以上。高标准完成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9%以上。
  2005年,惠农区、大武口区率先在全自治区接受了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评估(试点),2007年高标准完成了创建“教育强区”的任务,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教育强区”县区。次年平罗县又通过了自治区创建“教育强县”工作验收。至此,石嘴山市各县区全部完成了教育强县区创建任务,率先在全区实现了“教育强市”的目标。
  2008年6月,国家督导团评估检查组对石嘴山市“两基”工作进行了评估验收,在总结检查情况时用了6个字,即“高、强、大、硬、齐、明”对全市“两基”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即:领导认识高,组织力量强,政府投入大,政策措施硬,大家人心齐,学校特色鲜明。全市“两基”迎国检工作成绩突出,被自治区政府评为“‘两基’迎国检工作先进集体”。
  第二节 科学技术
  科技队伍
  1961年全市有科技人员1149人。至2000年年底,全市有各类科技人员24308人,其中市属企事业单位9986人,中央、区属企事业单位14322人,全市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350人,比1949年增长35倍。全部科技人员中,共有19152人评定了各类专业职称(职务),其中高级职称1219人,占5.0%;中级职称6404人,占26.3%;初级职称11070人,占45.5%;未定专业技术职称(职务)的5156人。2009年底,全市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31万人。
  21世纪以来,全市80%的骨干企业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企业科研机构,共建立自治区级和市级创新团队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及自治区企业技术(创新)中心12个,建成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国家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产业化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稀有金属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国家稀有金属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国际合作基地、自治区国际合作基地、自治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基地皮江法镁冶炼示范基地和高品质镁合金产业化基地、石嘴山网络科技环境平台各1个;全市拥有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研究院2家。现代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取得进展建成1家白治区级工、业科技园2个白治区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5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完善了基层站点和网络服务互动、资源共享的农业科技“110”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纽带的技术创新体系新架构。
  科技活动
  1960年建市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响应“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号召,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为改变落后的工农业生产方式,提高科技水平做了大量工作。七次全市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确定了“科学技术现代化”“科技兴石”“科教兴石”“建设创新型石嘴山”等不同历史时期的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工作方针,不断推动科技向纵深发展。1982~2006年,进行了六届“石嘴山市科技进步奖”评审活动,对258项科技项目进行了奖励,特别是2006年全市科学技术大会,授予何季麟、田继生“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称号,各奖励人民币50万元,激发了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科研工作的激情,进一步提升了全市的科技创新水平。
  科技管理
  20世纪90年代,围绕“科教兴石”战略总体目标,坚持“引进、消化、开发、创新”思路,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小康建设为中心,先后引进推广了紧凑型掖单系列玉米等农作物新品种、温室蔬菜配套技术、小麦套种玉米吨粮田技术,暖棚养畜、猪牛羊快速育肥、鲤鱼养殖、绒山羊改良,二代林网造林、果园规范化管理等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以市场为导向,优势行业组织科技攻关,解决了重大技术难题,促使高比容钽粉、钽丝、树脂包封电容器、2.4%含氮量石灰氮、99.9%精致双氢胺等生产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组织实施了“宁夏北部工业经济综合发展战略研究”,“红宝石口服液”和医药新技术临床应用等一批软科学及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1991~2000年,全市共实施科技攻关计划项目340项,27种产品获国家级新产品称号,19种产品被评为自治区名优产品。
  1990年,国家科委首次将石嘴山市“彩电配套用钽粉”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农副产品加工、碳素、化工、陶瓷和高耗能产品等18项“星火计划”立项实施,在科技含量、生产规模上都有了较大提高,精细化工、煤炭深加工、冶金等技术的开发上有了新突破;石灰氮、双氢胺产品位居全国前列;硅铁、碳化硅、金属镁名列西北前茅。全市形成了电石乙炔系列产品产业和矿山冶炼及其产品深加工2个国家级星火区域性支柱产业。20世纪末,钽粉、钽丝产量分别占国际市场的20%和45%,全市共实施“火炬计划”项目21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007年10月10日,全市科技“110”启动,强化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举办了为期一周的“首届中国宁夏专利展示交易周活动”,展出300多项优秀专利项目、200多件专利产品;开展了专利申请、转让咨询、专利法律咨询、网上专利展示交易图文直播和知识产权宣传培训等系列活动,在全市掀起了推广转化专利技术的新高潮。2009年8月19日,“中国·宁夏·石嘴山盐碱地改良利用高峰论坛”在大武口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武维华,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旭常及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14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应邀参加论,为全市经济发展出谋献策。
  科普活动
  农村科普活动
  农村科普活动始于1957年。20世纪60年代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粮食生产为中心,在全市304个生产队建立科学试验小组228个,种样板田、试验田1.37万亩,采用实验对比方式,教育农民实行科学种田,改变耕作方式,推广种植玉米等高产作物。80年代前后,重点推广优良品种、地膜覆盖、机深耕、井沟排水、分层施肥、秸秆还田、合理密植、病虫防治等新技术,促进农业增产。全市粮食作物产量由1957年的4344.34万公斤增加到1990年的23749.4万公斤,增长53.81倍。1990年11月,召开全市科协系统实施“231”工程暨“科技兴农”会议,在全区率先开展了“科普之冬”活动。截至1995年,共举办各类科普学习班2000多期,培训人数达40多万人次,组织科技人员巡回演讲144场次、科技赶集178场次,受教育农民达48万多人次,全市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了一至两项实用技术。1995年后,“科普之冬”活动同农村基层干部、广大党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技三下乡”相结合,“冬闲”变“冬忙”基本形成特色,实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多次受到中国科协和自治区科协的表彰。
  城市科普活动
  城市科普活动自1986年《新型工业城市石嘴山》巡回放映开始,截至1995年,先后开展了“日环食”观察、优生优育、环境卫生、标准计量、声光知识等宣传普及活动;每年结合“7.28”唐山大地震日、“5.12”国际护士节、“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5.8”红十字日等各种纪念日,组织有关部门、单位上街下乡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普及相关知识。1995年起,把每年9月份的第二周定为“科技周”,确定不同的活动内容,有针对性的制作展板,举办讲座,发放科普资料,普及科学知识。21世纪以来,恢复和组建了一批企业科协组织,创建命名了一批青少年科普基地、青少年科技培训中心。各街道办事处建立了科普工作站,居委会建立了科普活动室,组建科普志愿者队伍,使科普工作网络覆盖了城乡各个角落。先后创建了3个自治区级、30个市级社区科普活动示范点,6个科普示范乡,26个示范村,100多户示范户,命名了6所科普示范学校。各级科协组织加大科普工作力度,精心打造每年一届的“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科普之冬”三大品牌,不断开拓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开展了科普一条街、科技三下乡、科普教育基地免费开放、科普大篷车宣传、科技成果展、科普知识讲座、专家专题学术报告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各级科协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共青团组织,以中小学为重点,开展科技讲座、科技竞赛、科技创作、科技夏令营等活动,培养青少年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组织开展科技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五进”活动,提高了全民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水平。
  科技成果
  工业科技
  经过50年的努力,全市科技科研水平大幅度提高,取得了“煤炭超纯制备工艺与设备研究”“铍材生产技术的研究、改造和产品开发”“70kμF·V/g比容钽粉在片式钽电容器上的应用”“SGZ1200/3×855中双链刮板输送机”“1.4米顺槽带式输送机的研制”“电子级双氰胺新产品开发”“集装箱起重机用钢丝绳”等一批优秀科技成果,全市有8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0多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258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从1985年专利制度建立到2009年,全市累计申请专利645件,授权400件,有1项专利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部分企业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钽铌铍及制品生产技术居世界三强之一,钽丝技术和综合质量居世界第一;煤矿综采机械设备制造、皮江法炼镁生产技术、超低灰无烟煤等领域综合技术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电石炉烟尘治理及余热利用装置在全区推广;“ITER第一壁板(FW)RM制作技术研究”“U型钽靶材和钛靶材制造工艺技术研究”“煤炭超纯制备工艺与设备研究”等一批工业科技计划项目解决了制约产业发展中的一些关键性、共性技术问题,开发研制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超导铌腔、高品质活性炭、高纯煤、电子级双氰胺等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品,提升了产业技术水平。科技在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业经济70%以上的增长来自技术研发形成的生产能力,加快了“工业强市”进程。与此同时,新材料、生物技术、机械制造、新能源开发、煤化工、汽车制造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十一五”以来,通过科技招商,先后有江苏阳光、昊凯生物、国电科环、中节能新材料、中节能尚德等企业落户石嘴山,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推动了新材料、新能源领域的发展。通过科技支撑,“三大产业”得以健康稳步发展,科技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9.68%。
  农业科技
  建市初期,全市农业一直沿用传统的生产技术和农具,农业生产力极其低下。经过50年的努力,逐步建立了符合市情的农业推广体系,重点开展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中低产田改造、盐碱地开发利用、节水技术、旱作农业综合增产技术等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取得重大突破,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综合配套技术和示范。逐步形成了以设施农业、枸杞种植、清真牛羊肉产业及脱水蔬菜加工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体系。改革开放特别是21世纪以来,全市农业及新兴优势特色产业健康发展,为全市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与2000年相比,全市农业增加值由6.8亿元增加到15.2亿元,增长了1.2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719元增加到5315元,增长了近1倍;清真牛羊肉、蔬菜、枸杞、水产、制种、番茄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粮、肉、蛋人均占有量位居全区前列。2002年开始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取得明显实效,郭跃军等4名科技特派员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荣誉称号。市科协连续六年获“自治区科协先进集体”,2005年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集体,2006年5月被国家人事部、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大武口区、惠农区2004年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2007年平罗县又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县”。
  第三节 文化艺术
  群众文化
  1949年石嘴山解放后,惠农县(今惠农区)人民政府设立文化教育科,负责石嘴山地区群众文化工作。1951年,成立了市境第一个文化馆,组织成立基层群众文化队,建立读书、读报组,组织起秧歌队,配合当时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扫盲、婚姻法宣传等政治任务,演出一些秦腔剧目和皮影戏、说唱节目等。春节、元宵节、庙会或集市期间,组织秧歌、高跷等社火演出和皮影戏表演,深受群众欢迎。1956年,随着农村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各农业合作社先后成立了文艺演出队,冬闲集中排练演出眉户小戏等。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以公社为单位,组织各大队进行文艺会演。当时正值“大跃进”时期,石嘴山工业开发建设正热火朝天,厂矿企业机关单位从建设工作选材编排文化演出,为建设者加油呐喊。全市城乡群众文化红红火火。
  1960年石嘴山市成立后,设立市文化教育局,新建了文化馆,组建了以石嘴山矿务局文工团为骨干的“宁夏职工文艺演出代表团”赴京参加全国职工会演。成立了电影管理站,兴建新华书店、电影院、影剧院、俱乐部等。这些文化基础设施的设立,标志着石嘴山市文化事业“正规化”建设的开始。然而好景不长,就在石嘴山豪情满怀发展文化事业之时,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革”中,受“左”的思想指导,文化活动非常单调,除大兴“忠字舞”外,主要文化活动就是组织群众反复观看《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8个“革命样板戏”;厂矿机关学校纷纷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排练演出样板戏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群众文化活动恢复兴起。每逢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城乡60多支社火队在街头表演,喜气洋洋。平日里,各县区、厂矿企业的老年秧歌队,早晚活动,融娱乐与健身于一体。
  20世纪80年代初,配合“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一些大中型企业和大武口乡共组织了近千人参加的业余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歌颂新人新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城镇厂矿兴起了“交谊舞”热。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歌厅、舞厅和自娱自乐的卡拉OK演唱遍布市区街道。全市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农村文化迅猛发展,日渐成熟,各类演出丰富多彩。1988年创刊的中共石嘴山市委机关报《石嘴山日报》,开辟群众文化专栏,为群众文化宣传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特别值得记述的是石嘴山“广场文化”活动。自1997年在大武口人民广场(2008年更名为和平广场)举办全市首届广场文化演出以来,广场文化已成为全市群众文化的一大亮点。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广场文化作为实施“文化工程”的一项战略任务,每年“五一”至“十一”期间,组织周末广场文艺演出。是年9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厅在石嘴山市召开全区市、县文化现场会,向全区推广石嘴山广场文化活动经验。到1998年,广场文化活动已在全市各县区全面铺开。2000年石嘴山市将“广场文化”更名为“广场文化艺术节”。2003年,平罗县宝丰镇首次举办回族民间文化艺术节,充分展示了回族民间文化的魅力。2004年,大武口人民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之一,市群艺馆获得“全国特色文化广场组织奖”。
  2008年4月3日,自治区“文化服务进农户”暨“百乡千场”下乡演出活动在平罗县黄渠桥镇农贸市场启动,吸引了数千人观看。同年8月25日,宁夏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在大武口区龙泉村开幕,艺术节上由农民创作的刺绣、绘画、书法和剪纸作品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这一年,石嘴山市第九届广场文化艺术节拉开帷幕,节目以改革开放30周年、喜迎奥运、庆祝自治区成立50周年等重大节庆活动为主,推出、唱响了一批宣传石嘴山的新歌新曲。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干校博物馆作为自治区成立50周年献礼工程,也于这一年在石嘴山建成开馆。这是石嘴山市首家博物馆,也是全国首家以“五七”干校历史为内容的博物馆。
  截至2009年,全市先后举办九届广场文化演出,累计广场演出一千余场;举行全市性大型群众文艺演出“中华大家唱卡拉OK”大赛、“金兰杯”少儿键盘乐大赛,小歌手、小乐手、小舞蹈大赛,“群星杯”业余文艺演出大赛,中央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中央电视台“倾国倾城”石嘴山篇演出,“爱国歌曲大家唱”石嘴山篇演出等40多场次,举行各类中小型文艺演出300多场次。
  与此同时,花灯展览逐渐发展,元旦、春节、元宵节都举办灯展。市第十三小学因坚持将回族文化作为必修课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传承保护基地”;黄渠桥羊羔肉、民间铁艺、武当庙会、青花瓷盘烧制被纳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民间烙铁画、贺兰山版画、木雕、剪纸、花灯被列入市(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全市共有文化馆3个,图书馆3个,影剧院2个,展览中心1个,专题博物馆2个,乡镇文化站19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91个,社区文化活动室113个,农村中宣传文化中心户184个,文化大院98个。已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实用高效的市、县(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文艺创作
  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全国各地对石嘴山煤炭建设的支援,一批批热血青年来到石嘴山矿区工作。这些“支宁”青年中,一些文学爱好者被石嘴山沸腾的矿山建设所感染,先后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如:万里鹏的《石嘴山抒怀》,沈剑华的《六好矿工刘福印》,郑正的《地球深处的战斗》《地质图前》等。1962年,石嘴山市成立“业余文学创作组”,扶持培养文学创作队伍。宋友仁的短篇小说《父女》,薛建才的短篇小说《管家嫂子》,选入了《全国职工创作短篇小说选集》,这是石嘴山地区文学作品首次在全国性报刊发表。
  改革开放以来,创办了《石嘴山文艺》《煤炭文学》《贺兰山》期刊,累计培养了一支近600人的业余文艺创作队伍,刊登了上千篇文艺作品。这一时期,煤矿职工余小源创作的长篇小说《商鼎》出版,极大地激发了石嘴山作者的创作热情。全市长、中、短篇小说创作丰收,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文艺批评成果显著,各种文艺创作十分活跃。白闻忠(闻忠)、马忠骥、邱新荣、马钰、高玉虎的诗歌,郎业成、薛青峰的散文,刘贻清、杨卫星的文艺评论引起社会关注。邱新荣的诗歌创作,咏物抒怀叙事,意境深邃清新,尤其是用诗句勾勒史实,匠心独运。全市先后有百余篇作品在区内外获奖,200余篇分别在《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散文》《文艺报》《朔方》等报刊发表。其中,王景彦(莫叹)的中篇小说《虎石钱庄》在《人民文学》发表,开创了新时期石嘴山作家在国家级文学刊物发表作品的先河。这期间,全市出版了15卷本《贺兰山》文学丛书、10卷本《宁夏川》文学丛书。石嘴山市作者先后创作出版作品40多部,其中长篇小说4部,长篇报告文学6部,中短篇小说集6部,报告文学集12部。1990年在庆祝石嘴山市建市40周年之际,出版了《石嘴山文学作品选》3卷本,收录了113名作者的443篇(首)作品;编辑出版《石嘴山歌谣》《石嘴山民间故事》和《石嘴山谚语》三部集成性图书。
  2002年,李万成创作发表于《小说月报》的短篇小说《最后的猎手》,2003年创作发表的短篇小说《大漠骟匠》(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征文奖),2009年创作发表于《民族文学》的小说《草地上的人们》,受到人们广泛关注。陈勇以汉朝王昭君远嫁匈奴途经石嘴山传说为背景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昭君泪》,白远志以秦朝大将军蒙恬“北逐匈奴,收河南地”为背景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秦恨》。许多作品在全国和省市级文学作品评奖中获奖,有的获得“冰心杯”文学奖,有的获得“延安杯”文学奖,有的荣获“中国文联第四届文学评论奖”。王景彦的长篇小说《高高的月亮树》和齐宝库的长篇小说《大山作证》,被列入“宁夏金骆驼丛书”第3辑;焦艳华的长篇小说《紊乱》被列入“宁夏金骆驼丛书”第4辑;张玉秋的长篇小说《家事》被列入“宁夏金骆驼丛书”第5辑;胡德林(古越)的长篇小说《金羊毛》出版发行并被拍摄成电影;牛学智的《世纪之交的文学思考》作为全国唯一的评论专著,入选中华文学基金会“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陈勇的长篇小说《养女》入选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绿丛书”。2006年12月26日,中共石嘴山市委书记杨春光(今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创作的长篇赋作《石嘴山赋》在《石嘴山日报》发表。全赋贯通石嘴山古今,被誉为“石嘴山第一赋”。
  美术·书法·摄影创作
  1958年,韩乐业从事水彩画创作,多次获自治区奖项,1984年受到自治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大会的表彰奖励。1974年,姚家树的陶瓷美术工艺作品《红楼梦侍女》入选“全国工艺美展”,1999年获得中国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其美术作品28次入选全国性展览,18次获有关文艺作品奖,2001年被宁夏美术家协会授予“宁夏杰出美术家”称号。
  几十年来,石嘴山美术、书法、摄影创作迅速发展,优秀作品和人才迭出。夏庆林、朱建设等的书法作品多次获奖。全市先后举办各类大型综合展、个人展40余次,展出各类艺术作品3000多件,其中600多幅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参加了国内外多类展览,获得多种奖项。1998年4月,王新正被中国文联授予全国“德艺双馨”优秀摄影家称号。1999年,石嘴山市作者作品连续获得中国文联主办的“庆祝建国50周年国画展”特别金奖和第三次全国大奖。有2名作者的作品分别入选第八届、第九届美术展;2名作者的作品分别入选“中国书坛第三届新人新作品展”“全国第七届书法作品展”;8名作者的作品在“第三届全国冶金职工‘宝钢杯’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览”中获奖;1名作者的作品在“‘华联杯’国际妇女书法、美术作品大展”中获铜奖;26件作品在“宁夏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中获一、二、三等奖;1名作者的作品在“全国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展览”中获铜奖;3幅作品入选“全国农运会书画展”;在九省区举办的“大河上下艺术摄影作品展”中,石嘴山市有5件作品入选,2名作者获二等奖;在宁夏“‘青粮杯’摄影展”中,有2组作品获二等奖;在自治区第五届文艺评奖中,有5件书画、摄影作品获奖。2002年,石嘴山1人书法作品在全国“城建杯”职工书法大赛中获金奖,14幅作品入选自治区第五届书法篆刻暨美术展览,1人获“群星杯”全区书法展金奖,1人获银奖,3人获铜奖,2人获“群星杯”全区美术作品展览银奖,3人获铜奖。
  国家一级美术师、石嘴山市文联主席雍进成,从艺30余年,曾荣获“宁夏优秀美术家”称号。作品先后30余次入选区内及全国大展,并获自治区一等奖5次、全国铜奖2次;多幅作品被自治区人民政府、上海东方美术馆等机构和字画收藏家收藏。2005年雍进成国画作品集被列入《当代中国画名家系列丛书·〈水墨·造化〉》集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艺术名人》期刊《名人在线》专栏曾重点介绍了雍进成的创作造诣。
  2007年,市美术家协会少年会员马西麟参加“中国关心下一代身心健康工程”全国义演活动,获全国“第二届书画人才选拔绘画类儿童画金奖”。2008年,石嘴山市举办“龙鼎杯”首届书法大赛,应征作品200余件。参加在自治区举行的“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展”中,有6人的作品入选参展,5人作品被选入《宁夏美术》。2009年5月,组织开展了全市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展,结集出版《石嘴山市美术·书法·摄影作品集》。2009年,在星海文化创业城建立了石嘴山市书画创作基地,并举办了石嘴山市庆祝建国6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暨民间艺术作品展。是年,王新正创作的摄影作品《黄河汉子》获“‘沙坡头杯’全国摄影大赛”铜奖;杨占军的书法作品入选“全国隶书展”“全国青年书画展”和第三届全国“兰亭展”。何占福的国画被选为第11届全国美展宁夏区推荐作品。雍进成、马宏伟、李文峰、陈刚的国画入选第三届当代花鸟画家作品展。刘玉明、丁淑萍创作的国画参加“祖国好”全国文化系统职工书画作品展并获奖。李树岩、朱小平、李玉刚、娄星辰、杨路洲、潘建宏、曾养民等人的摄影作品视角独特,引起人们的欣赏兴趣。
  戏剧·音乐·舞
  蹈创作
  石嘴山戏曲创作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惠农县各区乡配合“土改”运动,组织业余剧团编写演出现代剧目;平罗民众剧团(后更名平罗秦腔剧团)排演《白毛女》《穷人恨》等现代剧目,配合宣传《婚姻法》,排演了大型眉户剧《梁秋燕》。先后排演现代和传统历史剧100多部。同时还根据明代发生在平虏城(今平罗县)的真实故事,自编了大型秦腔历史剧《抗逆孤忠》,参加自治区文艺调演,受到广泛好评。1990年剧团被撤销。
  1963年10月,石嘴山市举办全市职工业余现代戏汇演,演出歌剧《飞雪迎春》,独幕话剧《矿山的主人》《下班之后》《悲喜的离合》《接班》,大型眉户剧《贺兰星火》等,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共产党,歌颂新石嘴山。1965年,宁夏京剧院二团演职员102人调入石嘴山市,成立石嘴山市京剧团,先后演出了传统历史剧、现代剧100多部。其中《逼上梁山》《三打白骨精》《猎虎记》《佘赛花》《红娘》等剧目,曾到自治区内外巡回演出,深受群众欢迎。1979年10月,石嘴山市京剧团与宁夏京剧团合并迁至银川。石嘴山矿务局文工团和石炭井矿务局文工团等,先后排演多种剧目,参加自治区职工文艺会演并获得多种奖项。1986年7月,石嘴山市青年豫剧团成立,1988年撤销,先后演出《辕门斩子》《穆桂英下山》《朝阳沟内传》等10多部历史剧和现代剧,演出300多场次。
  21世纪以来,石嘴山市先后举办全市少儿音乐大赛、“星海湖之夜”歌咏比赛、相声小品大赛等多场。2005年,祁建军、李丹平等人创作的曲谱、歌词入选宁夏《颂歌唱宁夏》歌曲集。是年,市舞蹈家协会组织编排的健身秧歌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市音乐家协会组织排练的60人合唱队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比赛中,获得宁夏赛区金奖和全国铜奖。2006年“六一”期间,市舞蹈家协会参加自治区第七次少儿“希望杯”舞蹈大赛,范丽萍创作的舞蹈《动感宝贝》和《俏妞妞》分别获三等奖、优秀奖和创作三等奖;王爱荣率少儿艺术队参加香港“紫荆花”少儿舞蹈大赛,舞蹈《宁夏红》获一等奖。2008年,市文联组织参加了自治区“花儿唱宁夏”歌曲的创作、排练和电视片创作等,创作歌曲18首,歌词5首。同年8月5日,第二届中国西部“沙湖杯”民歌(花儿)邀请赛暨沙湖荷花艺术节在沙湖开幕,来自9个省(自治区)市的72名歌手参赛。
  截至2009年,全市先后创作各类戏剧、小品80多部,歌舞70多部,曲艺作品60部,歌曲100多首。市委书记杨春光作词的《石嘴山人》,被市人大常委会确定为《石嘴山市市歌》。在石嘴山经常传唱的讴歌石嘴山的歌曲还有《星海湖,岁月中的旗帜》《石嘴山,你是最美的地方》《这就是神奇的石嘴山》《金色的河》《星海湖的春雨》《山水相依的地方》《腾飞吧,石嘴山》,等等。
  广播电视
  1956年各县相继成立广播站,石嘴山始有有线广播。1959年9月石嘴山市广播站成立。到1962年,各人民公社陆续建立有线广播扩大站,至1971年,农村生产队均通了广播,95%的农户安装了“喇叭”。1986年1月,石嘴山市人民广播电台开播,石嘴山始有无线广播电台;同时在各县区扩建广播电台(站),除转播中央台和宁夏台节目外,还自办节目播出;各厂矿企业、机关学校,也先后建立广播室。1999年1月8日,建成功率50瓦、频率97.2兆赫的石嘴山区(今惠农区)调频广播台(站),结束了几十年来该区广播节目用线路传输的历史。
  1974年2月,石嘴山市第一座电视差转台建成投入使用。1977年,在石炭井沟口兴建电视发射中心,解决了全市电视覆盖问题。1978年7月,黄渠桥至石炭井沟口微波线路正式开通,石嘴山人首次看上了彩色图像,电视发射由差转变为转播方式,是全国较早用8GC传输电视信号的微波线路。1983年在石嘴山区建立电视转播台,使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的人口覆盖率提高一倍。平罗、陶乐县(今平罗县陶乐镇)和大厂矿企业、部队相继建成差转台14座,使全市中央一套节目人口覆盖率达到85%,宁夏台节目人口覆盖率达到47%。1984年建成大武口差转台,大武口区居民能收看到中央、宁夏两套节目。1985年,市政府投资10万元购置、安装了1千瓦的调频广播发射机。这一时期的广播节目仍以转播为主,尝试播放过少量的自办节目。
  20世纪80年代后期,市境一些规模较大的厂矿企业,相继建成了能够接收12个频道节目的企业有线电视系统。1990年12月25日,石嘴山电视台成立开播,全市除石炭井区外,其他地区均可接收看到清晰的石嘴山电视台自办节目和差转节目,全市人民第一次看到了本市电视新闻。1990年后,市行政区域性有线电视网先后在大武口、平罗、陶乐、惠农建成,居民可收看23套清晰的电视节目。1996年以后,以石嘴山电视台为代表,对自办广播电视节目进行了大变革、大调整、大改版、大容量播出。电视自办节目时间由过去每周两次4小时增加到每天播出6个半小时。1999年6月,石嘴山电视台和石嘴山人民广播电台合并,成立石嘴山市广播电视台。
  进入21世纪,石嘴山大力完善广播电视设施,集资完成了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广播电视台办公楼和公共频道多功能综合楼建设,实施了860兆广播电视综合信息光缆网改造工程,建设了电子政务网和石嘴山综合新闻信息网站,开通了广播直播节目和交通音乐台。2002年石嘴山电视台改版,石嘴山一套更名为石嘴山综合频道,石嘴山二套更名为石嘴山公共频道。2005年惠农区电视台更名为石嘴山电视二台。石嘴山市广播电视台牵头成立了由石嘴山市、吴忠市、乌海市、阿拉善盟4家广播电视媒体参与的联合体,并多次与宁夏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播出反映石嘴山时代风貌的各类电视专题片,向世人展示石嘴山市的风采和形象。2006年12月23日,有线数字电视落户石嘴山市。截至2009年年底,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均达到98%,电视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市民可收看到100多套清晰的数字电视节目。
  史志鉴编纂
  1984年成立石嘴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后各县区相应成立修志机构。近30年来,市志办在人员少、条件差的情况下,长期忍受工作辛苦、条件艰苦、生活清苦的“三苦”煎熬,埋头笔耕,不事张扬,从青年熬成老年,为石嘴山的史志文化事业付出了宝贵青春。从1984年3月至2010年5月,市志办历任主任为:赵惠宽、黄立均、田希明、雍进成、高玉虎。市志办主任科员、副编审贾长安,在市志办编史修志近30年来,独立和参加编纂、编辑、编审、总纂出版各类史志书籍40余部,总计逾千万字,如《大武口区志》《石嘴山市志》《古今石嘴山》《当代石嘴山简史》《新世纪石嘴山》《当代石嘴山日史》《石嘴山军事年鉴》《石炭井区志》等;同时,在《中国地方志》,吉林《方志研究》,辽宁《方志天地》,安徽《志苑》《天津史志》《河北方志》等20多家省级史志刊物发表编研论文50多篇,如《浅议王晖的方志定义》(《中国地方志》1990年第6期)、《志书资料价值的要素及其他》(《江西方志》1991年第1期)、《述作论内涵之比较》(《方志研究》1992年第3期)等,为石嘴山市地方志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2005年10月,自治区人民政府首次表彰全区地方志工作,石嘴山市志办荣获全区“地方志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贾长安荣获“全区地方志先进工作者”称号。2009年4月,市志办启动了《宁夏地方志史话丛书·石嘴山史话》编纂工作;7月,启动了《石嘴山年鉴(2001-2009)》编纂工作。截至2009年年底,全市共编纂出版市、县(区)、部门志等80余部史、志、鉴书籍,总计3000多万字。市志办已成为全市最系统、全面、权威的地情资料库,各类史志书籍和专题资料已成为一些单位和作者编写相关书刊、文章的直接文字资料平台。志办先后为各级档案、宣传、文化、新闻等单位无偿提供市情资料累计千万字以上。
  第四节 旅游事业
  石嘴山市境内长城逶迤,烽燧星布。古老的历史为今人积淀下了厚重的文化旅游资源。贺兰山险峻、奇伟,雄姿英发;黄河水妩媚、娇艳,景色绚烂。草原碧野,牛肥马壮,“风吹草低见牛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北武当古庙静谧深邃,300年来香火不断,身临其境,令人洞穿世俗,心灵为之沉静;全国35个王牌旅游景点之一的5A级景区沙湖,绿水绕芦,金沙筑岛,荡舟其间,别有洞天;星海湖碧波荡漾,群鸟竞翔……在这里,贺兰山岩画文化灿若群星,长城黄河文化交相辉映,西夏遗存文化别具一格,佛道儒教文化品位极高,大漠和草原文化交汇呈现沧桑秀色,历史名人佚事广为流传,回族风情特色浓郁,多元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气象万千。“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都市喧躁的今天,空谷幽静的贺兰山,雄浑壮阔的大草原,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这里是原始生态的旅游佳境,这里是鉴古识今的文化净土。
  2004年编制完成的《宁夏石嘴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从石嘴山文脉、地脉、人脉出发,确定以大武口区山水园林城市为旅游服务中心,以沙湖旅游发展为龙头,以贺兰山自然生态旅游区和黄河生态旅游区为两大旅游产业开发带,以此构建石嘴山旅游开发“一山一湖一城”的项目开发总体布局,为石嘴山市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5A级旅游景区沙湖据和发展方向。
  贺兰山北武当地质公园,围绕登山探奇、科学考古、地学旅游等功能进行规划建设。泉子湾沙漠乐园,围绕休闲娱乐、康乐医疗功能进行规划建设。北武当生态旅游区,围绕宗教朝拜、民俗文化旅游、山水观光、军事娱乐、郊野公园进行规划建设。平罗玉皇阁景区,重点围绕宗教朝拜、民俗文化旅游,进一步挖掘宗教文化内涵。星海湖生态旅游区,按照城市主题公园、湿地生态旅游区功能进行规划建设。黄河红柳生态旅游景区,以原生红柳林为主要载体,规划建设黄河红柳观光带。
  2006年,北武当地质公园被批准为自治区首家地质公园。为进一步突出石嘴山“石”文化,是年,化腐朽为神奇,在昔日的粉煤灰场开工建设中华奇石山。2007年8月4日至6日,石嘴山市以“龙腾星海·情满石嘴山”为主题,举办了首届星海湖文化旅游节。
  2008年7月19日至20日,举办了“中国·宁夏·石嘴山园林奇石博览会暨塞上湖泊湿地节”系列活动。通过奇石山开园观赏交易、大型主题晚会、文体表演、书画展览等系列活动,向世人展示石嘴山五湖四海、山水园林、新型工业的城市特点。特别是中央电视台“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大型电视活动“石嘴山城市日”主题晚会的举办,进一步扩大了石嘴山的知名度。同年7月23日至27日,石嘴山市首届文化旅游产品展示会在宁夏展览馆开幕,石嘴山市以“湖泊水乡,重工基地”为主题,向全区人民展示了石嘴山特色文化旅游资源。11月20日,市政府副市长张柏森带队参加了上海国际旅游交易会,在展会上对石嘴山旅游资源进行了重点推荐。
  2008年这一年,着力扩大“三色”旅游品牌的知名度,打造星海湖“蓝色”旅游品牌,开发水上旅游项目,把星海湖建成西北最大的湿地公园;打造北武当生态旅游区“红色”旅游品牌,扩大红叶林种植面积,建成西北最大的红叶林观赏景区;打造龙泉村集设施园艺、休闲观光、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绿色”农家乐旅游品牌。全年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数126.8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占全区接待国内游客人数的16.4%;实现旅游总收入45558万元,同比增长35.3%,占全区接待国内游客旅游总收入的11.3%。
  调查显示,有80%的游客在石嘴山旅游有购物活动,最感兴趣的商品首选枸杞,占购物总数的45.3%;购买食品、茶叶的占37.7%;购买其他纪念品和手工艺品的占23.4;购买烟酒类的占28.1%;购买丝绸服装棉毛织品的占10.5%;购买文物复制品、收藏品的占9.7%;购买中药保健品的占8.2%;购买贺兰石砚的占7.5%。
  2009年,石嘴山依托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干校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景点,创作编排了红色经典剧目《红歌嘹亮》,在宁夏国际文化旅游展览会期间多次上演,受到观众好评。是年,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在石嘴山拍摄了大型纪录片《走遍中国·走进石嘴山》,围绕市境内贺兰山岩画、长城错位之谜、塞上湖泊水乡等进行拍摄,对石嘴山历史文化进行了更为广泛的宣传推介。
  与此同时,不断加大旅游宣传力度,编辑出版了《古今石嘴山》《风情石嘴山》《石嘴山旅游》《石嘴山奇石》《话说北武当庙》《石嘴山风光》等宣传读本和导游画册,全面细致地介绍石嘴山市风土人情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同时利用电视媒体制作播出了《石嘴山旅游风光》,开通了石嘴山市旅游网,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石嘴山旅游。
  2004~2009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人次670.05万人,旅游总收入216214万元。截至2009年,全市共有旅游从业人员1252人。有具备接待条件的旅游景区8处:沙湖旅游区、北武当生态旅游区、平罗玉皇阁景区、星海湖旅游区、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干校博物馆景区、龙泉村、罗家园山野风光旅游区、石嘴子风景区。其中,国家5A级景区1处(沙湖旅游区),3A级景区2处(北武当生态旅游区和平罗玉皇阁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处(星海湖旅游区),自治区三星级农家乐1家(龙泉村)。全市有近百处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代遗址,从史前遗址、新石器遗址到秦、汉、明、清遗址,从国家级、自治区级保护遗址到市级文物保护遗址,石嘴山应有尽有。
  国家5A级景区沙湖生态旅游区
  位于平罗县姚伏镇,距市政府所在地大武口区13公里,占地面积198平方公里,旅游开发面积80.1平方公里,其中湖泊面积45平方公里,沙漠面积22.42平方公里。景区以沙漠、湖泊、湿地等自然资源为主体,沙、水、苇、鸟、山、鱼、荷等资源要素有机结合,浑然天成,景观质量得天独厚、自然淳朴,是一颗融江南秀色与大漠风光为一体的塞上旅游明珠。景区自开发建设以来,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700多万人次,实现直接旅游收入5亿多元,带动和促进当地及周边地区就业5000多人次,先后被国家相关部委和自治区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景区先进单位”“全国旅游行业先进集体”“优秀企业文化示范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诚信企业”等荣誉称号,并在西部旅游行业率先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及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两项国际认证,游客接待量连续10年位居西部地区生态观光游的前茅。2007年7月,荣膺中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2009年荣获“中国十大魅力休闲旅游湖泊”称号。
  国家3A级景区玉皇阁景区
  北方道教名观。位于平罗县城北门,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左右。有城隍殿、观音殿、娘娘殿、三清殿、无量殿、洞宾殿、三宫殿、玉皇殿、三皇殿、三母殿,还有文昌阁、关帝阁、钟楼、鼓楼、黑虎灵宫楼、黄虎灵宫楼等16座庙宇,供奉着72位道家仙宗。整个建筑虽为不同时期、不同工匠所建,却结合得非常严谨、协调。四进院落层层相递,高低楼阁互为衬托呼应,回廊、飞桥如金丝银线将所有建筑联成一体,真可谓“珠联璧合”。玉皇阁造型独特,规模宏伟,结构严谨,对称平衡,亭台楼阁,工艺精细。高楼气势宏大,小阁玲珑剔透,主体突出,陪衬有致,竞相媲美;楼阁出檐深远,檐角翘首指苍穹,似雄鹰展翅欲飞,风铃清脆悦耳,所有楼阁尽为雕梁画栋,刀笔洗练,功底深厚。迈进大殿,登临高阁,可凭栏远眺,上扶白云,下履轻风,大有飘飘欲仙之感。巍巍贺兰山,滔滔黄河水,平罗县城全景尽收眼底。为宁夏不可多得的优秀古建筑。为了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环绕玉皇阁建起了一座湖光山色的玉皇阁公园,有人工湖、九曲回廊、喷泉、雕塑、假山、动物园等,使玉皇阁更显壮观之景。
  国家3A级景区北武当生态旅游区
  位于大武口市区,占地面积1万亩。因大武口区贺兰山东麓的北武当庙而得名,由森林公园、北武当庙(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北武当地质公园、贺兰谷、贺兰山军旅文化园等景点组成。
  星海湖旅游区
  位于大武口市区,总面积43平方公里,为国家级水利风景旅游区、国家湿地公园。主要由南沙海、鹤翔谷、白鹭洲、百鸟鸣、新月海、金西域、中华奇石山等景点组成。
  三星级农家乐龙泉村
  位于大武口区西南12公里处,是一个自然景观和田园风光、民间传说和历史遗迹、乡村民俗和农家文化相互交融的塞北村落。村中泉水叮咚,冬暖夏凉;金秋时节,瓜果飘香;龙生九子,传说动人,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干校历史博物馆
  “五七”干校历史博物馆是在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干校原址上规划建设的一座再现“文革”期间国务院直属口1811名机关干部、家属、子女劳动、学习和生活经历的历史博物馆,旨在体现当时国务院直属口机关干部在此劳动锻炼、艰苦创业、勤奋学习的历史场景。在当年的下放干部中,有曾任国务院秘书长、教育部部长的周荣鑫,语言学家周有光,教育家、文字学家、历史学家林汉达,汉字简化方案制定者陈光尧,文学家、语言学家倪海曙,语言文字学家叶籁士等。博物馆分两部分:一是博物馆,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馆内展品共分9个篇章23个单元,陈列了500多件不同类型的实物、珍贵文物和500多幅照片及大量的文史资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年“五七”干校的真实生活,向游客展现出一段原汁原味的“五七”干校文化历史。二是原址馆,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共由60间当年的老房子组成。博物馆对这些旧房子在原有基础上做了一定的修复和维护,同时按照当年的陈列布局,向公众开放。
  石嘴子公园
  位于惠农区黄河大桥至电厂滨河大道中段,因黄河岸边“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这也是“石嘴山”地名的由来。公园于2007年9月完工,沿黄河西岸呈带状分布,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以石嘴子文化和黄河古渡金羊毛文化作为设计主线,以保护和恢复黄河湿地生态功能为前提,以充满野趣的临水景观为特色,使湿地环境能够保持自然特征。整个工程主要围绕“水、林、路、亭、石、码头”进行造景,形成一个集湿地景观与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多功能景区。
  森林公园
  位于大武口区,规划建设面积667公顷,融游憩、娱乐、生产、野趣、体育、文化等活动为一体,被游人誉为“戈壁绿洲”“世外桃源”。1997年11月16日正式开工建设,平整绿化带132万平方米,清运土方60余万立方米,更换土方2万立方米,种植35万平方米的草坪和3万平方米的苜蓿,共完成120个品种、32.1万株树木的栽植任务。先后建成了防风林、中日友好林、名人纪念林、青年志愿林、少年世纪林、军民共建林、警民共建林、沙生植物园等林区,树木成活率达到93.8%以上。先后完成了园内11.7公里长的四级扬水引黄灌溉工程、10万立方米的蓄水池工程、3000米喷灌主管道和20套移动喷灌设施的安装工作,铺设压力管道1500米,新建道路3000米。相继建成并向游人开放了荷花池、主大门、主大门广场、亚热带植物园、文博馆、回归村等景点。其中,亚热带植物园尽现亚热带植物花卉,应有尽有;文博馆收藏历朝各代文物逾千件。森林公园的建成,对大武口市区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美化家园、改善生态环境具有显著作用。
  青山公园
  位于大武口区贺兰山北路与游艺西街交叉处,占地8公顷。园内有人工湖。白云桥跨湖而过,将湖面切为东西两半。环绕人工湖有水榭和160米长的怡心廊,廊内建有怡心亭、双圆亭等古式凉亭6座,亭亭呼应,古朴壮观。临怡心廊用挖湖土堆起两座假山,植被茂密,山脊建有朝阳亭、邀月亭,梯形步道连接两亭。假山北侧为儿童游乐场,游乐设施有电动登月火箭、秋千、压板、天桥、滑梯等。2002年7月26日,公园围墙被拆除,取消门票制度,游客无需买票自由进出,深受市民称赞。园内树木参差,芳草遍地,四季常青,鸟语花香,是市民们喜爱的游憩场所。
  贺兰山韭菜沟
  位于武当庙北侧,为贺兰山的一条原始山沟峡谷,全长10公里左右。四面环山,清凉幽静,水草丰美,秀色可餐。沿途奇山怪石遍布,随日光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视觉形象。山下山上山半腰处处有景,景景相连。“天梯栈道”“天门洞
  开”“情侣观天”“山神巡游”“力士探险”……天然绝成,美不胜收,让人恍惚置身于张家界的天子山,又仿佛信步于金鞭溪。沟内一条清澈的蜿蜒小溪,汩汩流淌,天然矿泉,甘爽宜人。树下小憩,凉风送爽,听泉、赏景、吃酒、观天、读云,但见山高、水清、天蓝、云白……心中劳烦顿消,惬意油然而生。
  星海湖中华奇石山
  位于星海湖畔,奇石山化腐朽为神奇,利用大武口发电厂粉煤灰场旧址建造。全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拉运贺兰山自然石4.2万余块,建造大型演艺广场1个,长30米、高15米山门1座,天圆地方台、四通八达台各1个,儿童乐园1所,龙宫1座,长80米、宽2.5米廊架1处。奇石山规划设计了山东费县石、安徽灵璧石及宁夏贺兰山石三个石林区,设计了世界园、民族之花园、石嘴山精神园、西北园、东北园、西南园、华南园、华东园、华北园、华中园、楷模园及雕塑园等。铺设中心广场面积1.9万平方米,置贺兰山巨石7块。采购临沂奇石、灵璧奇石、泰山奇石200余块,置石造景。2007年3月20日,由埃肯碳素(中国)有限公司赠送的一块产自挪威的“北极石”坐轮船、乘汽车,漂洋过海历时1月之久落户星海湖中华奇石山,这是奇石山第一块来自国外的奇石。“北极石”高3米,重16.7吨,为奇石山增添了神奇景观。奇石山建置有民族大团结雕塑园、民族之花雕塑园、世界名人雕塑园、中国著名科学家雕塑园、中国著名教育家雕塑园、中国著名军事家雕塑园、楷模碑林等8个雕塑园的178位名人雕塑,以及36根擎天柱、36计碑雕等景观。为市民打造了一个独特别致的休闲、健身、娱乐场所。
  人民公园
  位于大武口区新区,突出新、奇、险、秀、异特色,建有林、桥、湖、山、路、亭台、水榭、岩画、奇石、瀑布等景观,园内栽植胡杨、法国梧桐、樟子松、云杉、国槐、垂柳等各类树木1万余株,种植美人蕉、雁来红、串红、荷兰菊等花卉15万余株,种植草坪25万平方米,并在环湖周围建造了仿贺兰山岩画群、朔石假山瀑布、彩石园、奇石林等景观造型10处,建成9个景观草亭及三曲桥、鹊桥、景观廊桥、玉带桥、虹桥、云步桥、水月桥等9座桥梁,形成“一湖九桥、一园十景”的格局。
  星海广场
  位于大武口新区,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广场建设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古典艺术与时代潮流、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观赏价值与使用功能有机结合。广场综合运用地雕、柱雕、浮雕等雕刻艺术,配合现代造园和建筑手法,把石嘴山的贺兰山岩画、长城古塔、黄河大漠、五湖四海、新型工业等文化元素渗透其中,集中浓缩了石嘴山几千年的文化,充分体现了“人文新区、生态新区、宜居新区”的建设理念。广场中央设有主席台,上面坐落着一个宽3米、长6米、高9米的和谐盛世宝鼎,象征着民族团结和全市各项事业鼎盛繁荣。主席台前是长达百米的“山水之间”大型文化景观地雕。地雕两侧设有宽1.5米观光步道和宽6米叠水景观,外侧为10米绿化隔离带,东侧叠水景观相连处为8组地雕图案,映衬长68米、宽17米的大型音乐喷泉,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广场两侧建有12根紫铜柱雕,柱身分别雕刻着贺兰雄关、大漠长河等12大自然景观。南北两侧的历史文化园和工业文化园,以红砂岩浮雕全景式、艺术化地再现了石嘴山历史文化传承脉络和工业发展史,展现了石嘴山美丽的山川面貌和建市半个世纪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
  此外,市境庙庙湖、黄河湿地红柳林、植物活化石四合木、红果子瀑布、贺兰山白虎洞、归德沟、贺兰山岩画、古树化石、田州古塔、明长城、烽火台、西夏离宫遗址、黄河公园等等,都是尽显石嘴山沧桑神韵的旅游好去处。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下卷

《石嘴山史纲 下卷》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