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城市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93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城市建设
分类号: TU984.243
页数: 14
页码: 507-5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49年以来石嘴山市城市发展情况。
关键词: 城市 建设 石嘴山

内容

1949年石嘴山解放时,总人口不足13万人,市区石嘴山(今惠农区)当时为惠农县第八区的一个乡,仅有一条2公里长、路面宽窄不一的简易街道。
  20世纪50年代,随着贺兰山煤炭资源的开发和一批外地企业迁建到石嘴山,城市建设开始起步。60年代中期,石嘴山开始有沥青路面街道。在当时国民经济困难的条件下,职工住宅普遍是“干打垒”地窑和窑洞。70年代,随着银北地区和市党政机关由石嘴山(今惠农区)搬迁至大武口,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始向大武口转移。
  1983年10月8日,石嘴山市第一个公园“青山公园”在大武口开工建设,次年建成对外开放。1997年11月16日,石嘴山市第一个“森林公园”在大武口开工建设。20世纪80年代末全市城区街道总长76公里,面积65万平方米。
  1998年,石嘴山市定为城市道路建设年,1999年定为基础设施建设年。市区新建、扩建主要街道,改造城区公厕和街道排水系统,沥青硬化居民巷道,旧城改造开始规划。这期间,开工建设第二水厂、污水处理厂、五环广场、市政广场、市体育馆、射击馆、游泳馆等。到2000年,全市共新建扩建道路63公里,建成人民广场、太西广场、五环广场、体育广场、东方广场等,总面积30.8万平方米。市体育场、体育馆、人民会堂、游泳馆、射击馆等一批标志性建筑竣工投入使用。
  当时按照“积极发展中心城市,重点建设卫星城,注重培育中心城镇,引导扶持基础城镇”的指导思想,确定了“着重发展大武口、积极改造石嘴山、调整完善石炭井”的原则,城市建设“以大武口区为中心,以石嘴山区(今惠农区)和石炭井区(今大武口区石炭井街道办事处)为两翼”进行。由于3个城区之间距离跨度较大,经济布局上形不成强劲的合力,加之3个区地域分离,导致了为城市服务的各类行政、事业管理部门分区而设,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存在着浪费现象。大武口区随着其中心城市建设的发展,需要扩大用地,石炭井区煤炭资源日趋枯竭,人员搬迁,城市功能日渐萎缩。因此,经国务院批准,全市行政区划进行了几次重大调整:撤销石炭井区,将原石炭井区的行政区域划归大武口区;撤销石嘴山区和惠农县,成立惠农区;撤销陶乐县,将原陶乐县南部月牙湖划归银川市,将原陶乐县北部的3个乡镇划归平罗县。到2004年,石嘴山市由过去的辖“3县3区”变为辖大武口区、惠农区和平罗县“2区1县”。
  行政区划的调整,有利于全市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大武口区聚集。市委、市政府谋篇布局,按照“以城市为中心,县城为骨干,城镇为基础”的建设思路,规划确定了市辖大武口区、惠农区、平罗县和星海镇、红果子镇、陶乐镇“三城三镇”的城镇体系建设格局。按照“改造旧城,拓展新区,完善开发区”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完善了新区规划,市、县、区行政中心规划,实现了城市建设发展方向的战略性转移。
  大武口区按照行政商贸、文化教育、产业发展三大功能区布局,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人口承载能力达到50万人,着力打造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核心区;依托新材料等科研平台和宁夏理工学院等职业教育资源,大力开展产品研发和人才开发,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信息等产业,不断增创科技人才优势;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优势,侧重发展房地产业、旅游业和商贸流通业。
  惠农区依托区位优势、工业优势和陆港优势,建设区域副中心城市,人口承载能力达到20万人,着力打造宁夏北部桥头堡和陆港经济区;侧重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
  平罗县充分利用沙湖和田园风光优势,建设区域副中心城市,人口承载能力达到20万人,着力打造“西部百强县、塞上小江南”品牌;依托农业服务和沙湖、天河湾等旅游资源,侧重发展农村商贸流通业、农村金融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使服务业成为扩大就业容量、促进结构调整、发展城市经济的重要产业。
  星海镇着力打造“文化之窗、塞上水镇”品牌;红果子镇着力打造“魅力红果、宜居宝地”品牌;陶乐镇着力打造“休闲陶乐、滨河名镇”品牌。星海镇、红果子镇、陶乐镇3个中心城镇人口规模分别达到2万人以上,形成以大带小、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现代城镇体系。
  在新的城市建设蓝图下,全市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齐头并进。特别是不断加强采煤沉陷区整治及搬迁安置工作。全市采煤沉陷区居民1.5万户、4.8万人,搬迁改造工程总投资9亿元,总建筑面积83.2万平方米,自2005年4月开工至2009年,已累计完成投资4.39亿元(不含征地费1.02亿元)。完成锦林小区5300户搬迁,丽日小区6000户搬迁,静安小区一期3580户搬迁,二期6631户搬迁。全市已累计安置采煤沉陷区受灾居民13739户。
  2003年1月17日对于石嘴山城市建设来说,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时刻。市委、市政府在大武口区拉开了抢救性恢复保护已萎缩的天然湖湿地“星海湖”环境整治工程。全市上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夜以继日,忘我奋战。在短短70天时间里,疏浚清淤土方150万立方米,护坡砌石1万立方米;完成一期整治区17.8万株的绿化植树任务;累计加固防洪堤坝15公里,绿化供水管网20公里,修建分流节制闸6座,并向森林公园和大武口市区绿化带供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石嘴山速度”。
  是年11月28日,兰州军区援建星海湖的部队300名官兵、93台挖掘机械和1艘挖沙船开进星海湖工地支援工程建设。援建官兵们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奋战,吃住在工地,人停机械不停,轮流操作,奋战一年,不断推进施工进度,为石嘴山市城市建设立下了不朽功绩。市委、市政府于星海湖畔修建了“军民共建纪念碑”,以志纪念。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的不懈努力下,到2009年,星海湖总面积43平方公里,形成常年性水域面积23平方公里,成为山水园林城市石嘴山市的标志性工程之一。2004年10月1日,石嘴山市城市主题雕塑项目重点工程“五湖四海纪念碑”落成。碑高20.04米,碑体刻有“冲天豪气,发展业绩论英雄;心底无私,天地之间任驰骋。追赶光阴,改天换地昭日月;奋发崛起,山水激荡响春雷”和“五湖四海、群策群力,艰苦奋斗、开创新业,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激扬文化、激流勇进”的32字“石嘴山精神”。
  2006年是石嘴山市“城市建设管理年”。全市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亿,开工建设项目127项。建设了星光大道等34条城市道路和48条居民巷道。开工建设了石嘴山市第一座斜拉式景观大桥“彩云桥”。在平罗、惠农新区加紧建设的同时,是年5月30日,大武口区新区建设开工奠基。按照建设“百年工程、阳光工程、标志性工程”的要求,秉承“人文新区、绿化新区、生态新区、宜居新区”的理念,突出“环湖而建、依水而居、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特色,形成开放、文明、自然、和谐的风貌。新区工程主要包括市行政、科技文化中心,市政道路、基础设施,景观绿化、星海广场等。是年大武口区被评为“自治区园林城市”。
  在完成城市道路建设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2006年旧城改造共拆迁危旧房屋3538户、74.4万平方米,并协调电力、移动、电信、供水、排水等相关企业单位,完成了城市供热、供水、排水、电力、电信、通信等地线管线建设、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了城市服务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这一年,石嘴山市还化腐朽为神奇,利用大武口发电厂原粉煤灰场旧址自然地形,覆盖黄土,开工建设星海湖中华奇石山,使昔日污水横流、刮风扬尘、污染严重之地,成为今天石嘴山的独特一景。
  2007年以来,全市城市建设进一步提速,新区建设步伐加快,旧城改造力度加大。建设了世纪大道、山水大道等,改造、翻修、亮化了老城区街路。建设17个生态园。星海湖被国家水利部命名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国家湿地公园。实施了市三中异地新建、十三小改建、聋哑学校迁建、一中扩建、理工学院新建等一批重点工程。高标准建设了市急救中心、第一医院治疗中心、格林家具广场、城市信用社大楼等项目建设。启动了沙湖大道建设工程、国道110线惠农区至大武口区段改造工程、大平公路改造工程、大武口西环路延伸线工程、西线高速石嘴山段建设工程、为民桥加宽工程、武当沟大桥续建工程等等。大武口民乐园廉租住房、机关公务员经济适用房、石炭井矿区棚户区居民下迁、市中医院迁建等15个跨年度工程进展顺利。到2008年,全市新增供热面积120万平方米,燃气普及率达到81.34%,城市道路照明装灯率达到98%,城市道路亮灯率达到98%,人均拥有道路面积24.64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33%,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100%,道路机械清扫率达到15%,每万人拥有公厕4座……这些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自治区园林化城市”的标准。是年,城市商贸流通服务业建设项目投资创历史最高,全年累计完成投资21.2亿元,开工建设了大武口商贸城、金峰国际商务酒店、盛鼎商务中心、惠农经纬摩尔街等一批大项目,全市新增营业面积35.2万平方米。
  2009年,石嘴山市成立推进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工作组,投资185.6亿元,确定110项重点建设项目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推进器”。110项重点项目包括天然气工程,输变电工程,西线高速石嘴山段工程,农村道路工程,星海湖大桥工程,市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三馆一中心”工程,应急疏散广场,平罗和惠农文化中心,舍予三产区开发建设等59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到2009年年底,市区除个别地段居民还住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建筑的砖混平房外,绝大部分平房在旧城改造中都新建成五层以上楼房住宅小区。平罗县、惠农区、大武口区新区建设初具规模。石嘴山第一批小高层住宅在塞上水乡小区竣工使用;又一批小高层和高层楼群区住宅开工建设。概算投资6760万元,全长200米、宽48米的宁夏第一座钢架桥“星海湖大桥”工程,正在紧张建设。
  在城市建设中,石嘴山不断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围绕统筹城乡规划布局、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相应性试点工作:实施了路网、污水、供排水管网、农民住房安居工程等项目建设,探索建立了城乡土地置换利用机制;实施了中粮集团6.5万亩番茄种植和日处理6000吨番茄酱加工等项目建设,促进了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人口向城镇和大社区集中;创新了城郊乡镇城乡一体化推进新模式,促进了公共资源向农村辐射;在全市乃至全区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无缝对接”。截至2009年年底,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9.6%,先后被评为全国特色魅力城市、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城市,并成功创建自治区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
  在城市建设中,不断强化环境保护工作。由于历史的原因,进入21世纪以来环境问题日益凸显。2003年,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大气污染情况石嘴山市名列倒数第四。石嘴山市痛下决心,不惜牺牲GDP增长速度,也要还蓝天碧水于民。先后对162家企业318个项目下达了污染源限期治理任务,投入3.6亿元污染治理资金,率先在西北地区完成了火电厂锅炉脱硫改造工程,投资建设了12个烟气远距离自动监控点和4个烟气远距离自动监控中心,监控面积由原来的160平方公里增至1024平方公里,监控污染点源由119家企业280多个大气排放源增至520多家企业2000余个大气排放源。经过连续2年的重拳治理,2005年全市环保投资指数在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排名位居第一。到2009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达到299天,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2天,占总天数的89.5%。
  与此同时,石嘴山市狠抓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以义务植树基地建设为突破口,每年都组织逾万名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开展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围绕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建设目标,按照“显山、露水、透绿、通畅、和谐”的要求,坚持城市、森林、园林“三者融合”,城区、近郊、远郊“三位一体”,水网、路网、林网“三网合一”,乔木、灌木、地被植物“三头并举”,生态林、产业林和城市景观林“三林共建”的原则。截至2009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1.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建成区绿地率达3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4平方米。
  2001~2009年9年间,全市城市建设发展速度、规模、规格,都超过了前50年的发展总和。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实现了战略性转移:由注重旧城改造向加快新区开发转移,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化水平;由单纯建设城市向全面经营城市转移,整合城市资源,着力突破困扰制约城建发展的资金“瓶颈”;由被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还历史欠债向完善城市功能转移,增加承载力,提升城市建设品味;由注重局部区域建设向综合整治体现特色转移,突出城市个性,向建设品牌城市迈进;由改善居住条件向改善人居环境转移,改善生态环境。2009年全市城区总面积67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00多平方公里,其中2005至2009年5年间,建成区面积60多平方公里,等于前45年建成区面积的总和。
  今日石嘴山,一个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山水辉映、绿树环抱,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化城市矗立山水之间。2007年石嘴山市被世界品牌组织和美中经贸投资总商会联合推选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之一。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下卷

《石嘴山史纲 下卷》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