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体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933
颗粒名称: 排水体系
分类号: TU992.03
页数: 3
页码: 484-4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嘴山市的排水系统,分别记述了第三排水沟、第四排水沟、第五排水沟、第七排水沟、高仁乡东干沟等情况。
关键词: 排水 体系 灌溉

内容

第三排水沟
  开挖于1953年,起自银川西湖北,向东北穿第二农场渠,经贺兰常信堡入平罗到石嘴山入黄河,全长88.8公里,排水面积156.46万亩。市境内,全长39.2公里,控制排水面积43.5万亩。三排的平罗环城沟,起自县城玉皇阁两侧,沿县城至火车站公路,至明水湖由电排站提排进入三排,全长9.4公里。主要排除平罗县城生活、工业污水及附近农田余水。
  第四排水沟
  起自银川老城北,经贺兰清水堡入市境平罗县,经姚伏小店子村,在穆家桥穿过惠农沟涵洞,进入通伏乡东入黄河。全长43.37公里,控制排水面积34.4万亩。该沟境内长13.5公里。主要排除通伏乡全境和姚伏镇部分地区的灌溉余水。排水面积3.29万亩。四排开挖后,为减轻三排、五排的排水压力,又先后修建了“截三入四”“截五入四”工程,即将三排上段连同三一支沟、三一分沟的排水截入四排,将五排上段截入四排。
  第五排水沟
  建于1958年,起自贺兰县立岗堡西北,穿南湖入市境,至平罗县城南约4公里处转向东北,至惠农农场入黄河,全长87.2公里。市内长67.2公里,控制排水面积70万亩。五排在市内段有5条较大支沟,即五一支沟、五二支沟、五三支沟、五四支沟、五五支沟,排水效益良好。
  第七排水沟
  1960年开挖,在铁渠与滂渠之间,长7公里,排水面积5.25万亩。
  高仁乡东干沟
  1964年开挖,始于泉子湾,向北经高仁,从杨家湾转向西入黄河。控制排水面积0.9万亩。有支干沟1条,排水机井33眼。
  六顷地干沟
  1975年开挖,始于六顷地,向北穿六顷地扬水干渠,经西梁、青沙窝等村入黄河,长5.23公里,控制排水面积1.12万亩。
  马太沟干沟
  1964年开挖,始于马太沟二级扬水干渠北侧,经王家庄,沿陶乐城西穿马太沟一级干渠,在施家台子北入黄河,全长9.18公里,有支干沟1条,控制排水面积0.8万亩。
  机井排水
  石嘴山为彻底降低地下水位,防治土壤盐渍化,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打井排除地下水。1966年,平罗的前进、红光、万家营子,惠农的庙台、下营子等地以及陶乐、大武口乡开始采用人工打井,后逐步改用水冲钻、冲击钻打井。到1995年,全市共打排水机井2651眼,其中平罗1407眼,惠农1088眼,陶乐144眼,大武口乡12眼(灌排结合)。配机泵达95%以上,控制排水面积达30余万亩。机井每年分三期抽水:第一期在4月,即春潮后头水前;第二期在伏泡偏大灌后的8月中旬;第三期在冬水灌完的11月份进行。每期抽水10天左右。部分盐碱较重的地区除三期抽水外,还在作物生长期间断抽水。1989年后,机井排水补助费不断减少,机井维修更新跟不上,电费拖欠严重,加之机井配套老化等原因不能正常运行。到2000年能运行的机井只有168眼,其中平罗71眼,惠农45眼,陶乐40眼,大武口乡12眼,全部为灌排结合运行。机井排水对降低地下水位,提高粮食产量起了很大作用。如郊区(今惠农区)上营子于1977年打井53眼,当年粮食增产28万公斤。
  明沟暗管排水
  暗管排水是由石嘴山市于1989年引进的新技术,是在地下一定深度内,按一定比例埋设管道,将地下水浸渗入集水井再抽排出去,作用与机井相同。此项技术在上宝闸取得经验后,惠农、平罗、陶乐逐步推广应用,现排水面积达7万亩。明沟暗管排水,亦称明暗结合排水技术。此技术是惠农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办主任张学信根据暗管排水技术在实践中提出的方案,在惠农县尾闸试验成功。其方法是:在布局上一条明沟(农沟),一条暗管(出口在一条明沟边坡);暗管处理上先采用沟内垫20厘米沙石垫层,后铺设塑料厚纹管,然后再铺20厘米碎沙。后改为无纺布扎成袋套入塑料厚纹管直接埋设。明暗结合排水面积达1.8万亩。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下卷

《石嘴山史纲 下卷》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