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系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932
颗粒名称: 灌溉系统
分类号: S274.2
页数: 5
页码: 480-4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嘴山市的灌溉系统,分别记述了唐徕渠、第二农场渠、惠农渠等情况。
关键词: 灌溉系统 唐徕渠 惠农渠

内容

石嘴山市地处青铜峡河西灌区下游,农业灌溉主要依靠黄河自流灌溉。市境现有唐徕渠、惠农渠两大干渠和第二农场渠、昌润渠、滂渠、官泗渠4条支干渠。6条支干渠总长275公里;支渠713条总长1419公里,支渠砌护率32%;斗渠1206条总长1045公里,砌护率32%;农渠14662条总长8155公里。黄河东岸陶乐灌区自成体系。2006年全市年引水总量7.82亿立方米。
  唐徕渠
  引黄干渠。始开于汉,复浚于唐,是银川平原引水量最多、灌溉面积最大的渠系。市境内长41.2公里。石嘴山解放前,唐徕渠断面狭小,弯曲太多,淤积严重,市境灌区常水量不足,灌溉面积仅8万亩。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灌区扩大,用水量增加,平罗县多次对唐徕渠实施疏浚、加培、裁弯取直等改造措施,顺直延伸3.8公里。20世纪60年代,平罗八一桥以北、县城以南的唐徕渠大裁弯工程,持续了10年之久,共裁弯17处,完成土方量达50余万立方米。70年代,为减少渠道过水渗漏损失,对主要渠段进行混凝土预制板初砌,同时,将境内原有的石木结构或木质结构的12座旧式桥梁陆续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或混凝土、石料结构,并新建桥27座及退水螺杆启闭式节制闸等设施。经过整修,唐徕渠引水量、灌溉面积及用水保证率大大提高。1972~2009年年均引水量为1.23亿立方米,最大流量为20立方米/秒,正常流量16.5立方米/秒。在市境内有干渠支斗口147个,控制灌溉面积11.41万亩。
  第二农场渠
  唐徕渠支干渠。始建于1953年,市境内全长67.5公里。该渠建成后,彻底改变了西大滩及贺兰山东麓地区灌水滩地状况,为西大滩及贺兰山洪积倾斜平原地区农业开发奠定了基础。沿该渠先后创建的国营南梁、暖泉、前进、潮湖、简泉等农场和沿贺兰山东麓各个厂矿农场,建有60余处扬水站,开垦种植面积24.7万亩。该渠1972年以来,年平均引水量1.62亿立方米(不含前进农场引水量)。其中,平罗县用水0.85亿立方米,惠农区、简泉农场及各厂矿农场用水0.77亿立方米。第二农场渠共有桥梁41座、涵洞13座、水闸15座、渡槽4座。
  惠农渠
  引黄干渠。又名皇渠、黄渠,清雍正四年(1726年)始建,市境全长67公里,其中平罗境内长46.1公里,惠农境内长20.9公里。市境内灌溉面积22万亩,其中平罗13万亩,惠农9万亩(均不计入支干渠灌溉面积)。石嘴山解放以来,石嘴山市对惠农渠堤不断进行加高和培宽,渠身裁弯取顺,合并斗渠口和改建新建渠道等工程整修,使惠农渠的引水能力、渠系建筑质量得到了提高。引水流量达45立方米/秒,平均年引水量4.65亿立方米。渠上建筑物有桥梁19座,节制闸5座,退水闸3座,涵洞6座。惠农渠管理处现设在贺兰县,市境内分别由四所、五所、七所、八所分段管理。
  昌滂渠
  惠农渠支干渠。由昌润渠、滂渠合并而成。清雍正四年(1726年)始建昌润渠,乾隆三年(1739年)地震渠毁,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修昌润渠,同时兴建滂渠。新中国成立后,为彻底改变昌、滂等旧渠渠系混乱,灌水困难的状况,1956年将昌、滂两渠合并移口至惠农渠阮桥以上建闸引水,从此,昌、滂两渠成为惠农渠系最大的支干渠。阮桥昌滂渠进水口闸最大流量26立方米/秒,正常流量16立方米/秒。从距阮桥闸7公里处建分水闸,东为滂渠,西为昌润渠。1967年因昌、滂二道渠首相距太近,农田受浸严重,将分水闸至蔡家桥段11.7公里的昌润渠并入滂渠,在蔡家桥另建分水闸,西为昌润渠,渠长22.7公里,最大引水量10立方米/秒。昌润渠至梢闸以后的延长段称惠农农场渠,全长9.98公里。东为滂渠,延伸至惠农区礼和乡入黄河,长27.1公里,引水10立方米/秒。上述各渠道共灌溉平罗县与惠农区农田24.85万亩。渠务由惠四所、惠六所、惠七所、惠八所分段管理。
  官泗渠
  惠农县支干渠。新中国成立前,该渠从惠北永治闸开口引惠农渠水,渠梢至尾闸入黄河,渠身长30余公里,有支斗渠132条,渠身弯曲,淤积严重,进水不畅,灌溉面积仅1.5万余亩。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于1965年、1974~1976年对该渠进行了两次彻底改造。该渠自永治闸引水5立方米/秒,渠梢入第五排水沟,全长23公里。建有桥梁11座,进水闸、退水闸和尾水闸各1座,涵洞7座,斗口65座,灌溉面积3.4万余亩。渠务由惠五所、惠七所分段管理。
  西干渠
  引黄干渠。1959年冬开工修建,1960年春通水,由青铜峡河西总干渠引水。渠梢进入平罗县崇岗镇暖泉村入第二农场渠,市境内长3.5公里,年平均引水量约500万立方米,最大流量2.5立方米/秒,正常流量1.5立方米/秒,灌溉暖泉村及园艺场农田5000余亩。渠上建有公路桥1座,生产桥2座,涵洞1座。
  陶乐灌区
  位于黄河东岸,其灌溉方式为自流与扬水两种。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始开五堆子渠,长约2公里,灌地400余亩。光绪十一年(1885年)渠口上移到贼流子沟,渠身整修后,以老户曹姓更名为曹家渠。1932年渠身又下延到察汉埂北梁(今五堆子境内),1942年渠口上移到青沙窝(今六顷地西梁村),定名利民渠,全长20.4公里,有支渠15条,灌地4000余亩。后渠身延至王家沟入都思兔河,全长45公里,最大流量2.3立方米/秒,年引水量0.2亿立方米,灌五堆子、红崖子农田2万余亩。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河西姚伏堡人谈某在沙拐子附近开渠,灌溉滩地,名谈家渠。1916年绥远省垦务局,在谈家渠东小塘口开新渠一道,名东渠,灌地不到千亩。翌年,绥远督统马福祥将渠口上伸到流山子,渠梢下延至下营盘,长10公里,始定名惠民渠,灌地3000余亩。1920年又延长渠身到施家台子,渠身长30公里,有支渠27条,灌地8000余亩。到1948年7月,陶乐引黄灌溉1.2万亩。1950年,惠民渠梢延至贼流子沟(今五堆子境),用木槽过利民渠,将退水入黄河。新中国成立后,对利民、惠民两渠整修,裁弯延长后,引水能力增大,两渠灌溉地5万余亩。20世纪50年代末,黄河水位不稳,惠民渠口进水困难。1960年在上八顷建煤气机提水站为惠民渠补水。1963年在煤气机旧址基础上改建成柴油机一级提水站,后因黄河塌岸,提水站几经搬迁,最后落址在高仁镇(今高仁乡)。1969年废弃自流引水的利民、惠民二渠,全部改为扬水灌溉,基本上是一乡(场)一座扬水站,灌溉着本乡村的农田。1971年高压输电线路架通后,将柴油抽水站逐步改为电力扬水站。到2000年,陶乐扬水灌区已建成以黄河为水源,以扬水为措施,形成了独特的灌溉体系,现灌溉农田10余万亩。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下卷

《石嘴山史纲 下卷》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