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利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93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水利建设
分类号: TV-49
页数: 12
页码: 480-4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嘴山市水利建设情况,包括灌溉系统、排水系统、防洪滞洪工程、m民生水利工程等。
关键词: 水利 建设 灌溉

内容

灌溉系统
  石嘴山市地处青铜峡河西灌区下游,农业灌溉主要依靠黄河自流灌溉。市境现有唐徕渠、惠农渠两大干渠和第二农场渠、昌润渠、滂渠、官泗渠4条支干渠。6条支干渠总长275公里;支渠713条总长1419公里,支渠砌护率32%;斗渠1206条总长1045公里,砌护率32%;农渠14662条总长8155公里。黄河东岸陶乐灌区自成体系。2006年全市年引水总量7.82亿立方米。
  唐徕渠
  引黄干渠。始开于汉,复浚于唐,是银川平原引水量最多、灌溉面积最大的渠系。市境内长41.2公里。石嘴山解放前,唐徕渠断面狭小,弯曲太多,淤积严重,市境灌区常水量不足,灌溉面积仅8万亩。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灌区扩大,用水量增加,平罗县多次对唐徕渠实施疏浚、加培、裁弯取直等改造措施,顺直延伸3.8公里。20世纪60年代,平罗八一桥以北、县城以南的唐徕渠大裁弯工程,持续了10年之久,共裁弯17处,完成土方量达50余万立方米。70年代,为减少渠道过水渗漏损失,对主要渠段进行混凝土预制板初砌,同时,将境内原有的石木结构或木质结构的12座旧式桥梁陆续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或混凝土、石料结构,并新建桥27座及退水螺杆启闭式节制闸等设施。经过整修,唐徕渠引水量、灌溉面积及用水保证率大大提高。1972~2009年年均引水量为1.23亿立方米,最大流量为20立方米/秒,正常流量16.5立方米/秒。在市境内有干渠支斗口147个,控制灌溉面积11.41万亩。
  第二农场渠
  唐徕渠支干渠。始建于1953年,市境内全长67.5公里。该渠建成后,彻底改变了西大滩及贺兰山东麓地区灌水滩地状况,为西大滩及贺兰山洪积倾斜平原地区农业开发奠定了基础。沿该渠先后创建的国营南梁、暖泉、前进、潮湖、简泉等农场和沿贺兰山东麓各个厂矿农场,建有60余处扬水站,开垦种植面积24.7万亩。该渠1972年以来,年平均引水量1.62亿立方米(不含前进农场引水量)。其中,平罗县用水0.85亿立方米,惠农区、简泉农场及各厂矿农场用水0.77亿立方米。第二农场渠共有桥梁41座、涵洞13座、水闸15座、渡槽4座。
  惠农渠
  引黄干渠。又名皇渠、黄渠,清雍正四年(1726年)始建,市境全长67公里,其中平罗境内长46.1公里,惠农境内长20.9公里。市境内灌溉面积22万亩,其中平罗13万亩,惠农9万亩(均不计入支干渠灌溉面积)。石嘴山解放以来,石嘴山市对惠农渠堤不断进行加高和培宽,渠身裁弯取顺,合并斗渠口和改建新建渠道等工程整修,使惠农渠的引水能力、渠系建筑质量得到了提高。引水流量达45立方米/秒,平均年引水量4.65亿立方米。渠上建筑物有桥梁19座,节制闸5座,退水闸3座,涵洞6座。惠农渠管理处现设在贺兰县,市境内分别由四所、五所、七所、八所分段管理。
  昌滂渠
  惠农渠支干渠。由昌润渠、滂渠合并而成。清雍正四年(1726年)始建昌润渠,乾隆三年(1739年)地震渠毁,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修昌润渠,同时兴建滂渠。新中国成立后,为彻底改变昌、滂等旧渠渠系混乱,灌水困难的状况,1956年将昌、滂两渠合并移口至惠农渠阮桥以上建闸引水,从此,昌、滂两渠成为惠农渠系最大的支干渠。阮桥昌滂渠进水口闸最大流量26立方米/秒,正常流量16立方米/秒。从距阮桥闸7公里处建分水闸,东为滂渠,西为昌润渠。1967年因昌、滂二道渠首相距太近,农田受浸严重,将分水闸至蔡家桥段11.7公里的昌润渠并入滂渠,在蔡家桥另建分水闸,西为昌润渠,渠长22.7公里,最大引水量10立方米/秒。昌润渠至梢闸以后的延长段称惠农农场渠,全长9.98公里。东为滂渠,延伸至惠农区礼和乡入黄河,长27.1公里,引水10立方米/秒。上述各渠道共灌溉平罗县与惠农区农田24.85万亩。渠务由惠四所、惠六所、惠七所、惠八所分段管理。
  官泗渠
  惠农县支干渠。新中国成立前,该渠从惠北永治闸开口引惠农渠水,渠梢至尾闸入黄河,渠身长30余公里,有支斗渠132条,渠身弯曲,淤积严重,进水不畅,灌溉面积仅1.5万余亩。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于1965年、1974~1976年对该渠进行了两次彻底改造。该渠自永治闸引水5立方米/秒,渠梢入第五排水沟,全长23公里。建有桥梁11座,进水闸、退水闸和尾水闸各1座,涵洞7座,斗口65座,灌溉面积3.4万余亩。渠务由惠五所、惠七所分段管理。
  西干渠
  引黄干渠。1959年冬开工修建,1960年春通水,由青铜峡河西总干渠引水。渠梢进入平罗县崇岗镇暖泉村入第二农场渠,市境内长3.5公里,年平均引水量约500万立方米,最大流量2.5立方米/秒,正常流量1.5立方米/秒,灌溉暖泉村及园艺场农田5000余亩。渠上建有公路桥1座,生产桥2座,涵洞1座。
  陶乐灌区
  位于黄河东岸,其灌溉方式为自流与扬水两种。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始开五堆子渠,长约2公里,灌地400余亩。光绪十一年(1885年)渠口上移到贼流子沟,渠身整修后,以老户曹姓更名为曹家渠。1932年渠身又下延到察汉埂北梁(今五堆子境内),1942年渠口上移到青沙窝(今六顷地西梁村),定名利民渠,全长20.4公里,有支渠15条,灌地4000余亩。后渠身延至王家沟入都思兔河,全长45公里,最大流量2.3立方米/秒,年引水量0.2亿立方米,灌五堆子、红崖子农田2万余亩。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河西姚伏堡人谈某在沙拐子附近开渠,灌溉滩地,名谈家渠。1916年绥远省垦务局,在谈家渠东小塘口开新渠一道,名东渠,灌地不到千亩。翌年,绥远督统马福祥将渠口上伸到流山子,渠梢下延至下营盘,长10公里,始定名惠民渠,灌地3000余亩。1920年又延长渠身到施家台子,渠身长30公里,有支渠27条,灌地8000余亩。到1948年7月,陶乐引黄灌溉1.2万亩。1950年,惠民渠梢延至贼流子沟(今五堆子境),用木槽过利民渠,将退水入黄河。新中国成立后,对利民、惠民两渠整修,裁弯延长后,引水能力增大,两渠灌溉地5万余亩。20世纪50年代末,黄河水位不稳,惠民渠口进水困难。1960年在上八顷建煤气机提水站为惠民渠补水。1963年在煤气机旧址基础上改建成柴油机一级提水站,后因黄河塌岸,提水站几经搬迁,最后落址在高仁镇(今高仁乡)。1969年废弃自流引水的利民、惠民二渠,全部改为扬水灌溉,基本上是一乡(场)一座扬水站,灌溉着本乡村的农田。1971年高压输电线路架通后,将柴油抽水站逐步改为电力扬水站。到2000年,陶乐扬水灌区已建成以黄河为水源,以扬水为措施,形成了独特的灌溉体系,现灌溉农田10余万亩。
  排水体系
  第三排水沟
  开挖于1953年,起自银川西湖北,向东北穿第二农场渠,经贺兰常信堡入平罗到石嘴山入黄河,全长88.8公里,排水面积156.46万亩。市境内,全长39.2公里,控制排水面积43.5万亩。三排的平罗环城沟,起自县城玉皇阁两侧,沿县城至火车站公路,至明水湖由电排站提排进入三排,全长9.4公里。主要排除平罗县城生活、工业污水及附近农田余水。
  第四排水沟
  起自银川老城北,经贺兰清水堡入市境平罗县,经姚伏小店子村,在穆家桥穿过惠农沟涵洞,进入通伏乡东入黄河。全长43.37公里,控制排水面积34.4万亩。该沟境内长13.5公里。主要排除通伏乡全境和姚伏镇部分地区的灌溉余水。排水面积3.29万亩。四排开挖后,为减轻三排、五排的排水压力,又先后修建了“截三入四”“截五入四”工程,即将三排上段连同三一支沟、三一分沟的排水截入四排,将五排上段截入四排。
  第五排水沟
  建于1958年,起自贺兰县立岗堡西北,穿南湖入市境,至平罗县城南约4公里处转向东北,至惠农农场入黄河,全长87.2公里。市内长67.2公里,控制排水面积70万亩。五排在市内段有5条较大支沟,即五一支沟、五二支沟、五三支沟、五四支沟、五五支沟,排水效益良好。
  第七排水沟
  1960年开挖,在铁渠与滂渠之间,长7公里,排水面积5.25万亩。
  高仁乡东干沟
  1964年开挖,始于泉子湾,向北经高仁,从杨家湾转向西入黄河。控制排水面积0.9万亩。有支干沟1条,排水机井33眼。
  六顷地干沟
  1975年开挖,始于六顷地,向北穿六顷地扬水干渠,经西梁、青沙窝等村入黄河,长5.23公里,控制排水面积1.12万亩。
  马太沟干沟
  1964年开挖,始于马太沟二级扬水干渠北侧,经王家庄,沿陶乐城西穿马太沟一级干渠,在施家台子北入黄河,全长9.18公里,有支干沟1条,控制排水面积0.8万亩。
  机井排水
  石嘴山为彻底降低地下水位,防治土壤盐渍化,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打井排除地下水。1966年,平罗的前进、红光、万家营子,惠农的庙台、下营子等地以及陶乐、大武口乡开始采用人工打井,后逐步改用水冲钻、冲击钻打井。到1995年,全市共打排水机井2651眼,其中平罗1407眼,惠农1088眼,陶乐144眼,大武口乡12眼(灌排结合)。配机泵达95%以上,控制排水面积达30余万亩。机井每年分三期抽水:第一期在4月,即春潮后头水前;第二期在伏泡偏大灌后的8月中旬;第三期在冬水灌完的11月份进行。每期抽水10天左右。部分盐碱较重的地区除三期抽水外,还在作物生长期间断抽水。1989年后,机井排水补助费不断减少,机井维修更新跟不上,电费拖欠严重,加之机井配套老化等原因不能正常运行。到2000年能运行的机井只有168眼,其中平罗71眼,惠农45眼,陶乐40眼,大武口乡12眼,全部为灌排结合运行。机井排水对降低地下水位,提高粮食产量起了很大作用。如郊区(今惠农区)上营子于1977年打井53眼,当年粮食增产28万公斤。
  明沟暗管排水
  暗管排水是由石嘴山市于1989年引进的新技术,是在地下一定深度内,按一定比例埋设管道,将地下水浸渗入集水井再抽排出去,作用与机井相同。此项技术在上宝闸取得经验后,惠农、平罗、陶乐逐步推广应用,现排水面积达7万亩。明沟暗管排水,亦称明暗结合排水技术。此技术是惠农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办主任张学信根据暗管排水技术在实践中提出的方案,在惠农县尾闸试验成功。其方法是:在布局上一条明沟(农沟),一条暗管(出口在一条明沟边坡);暗管处理上先采用沟内垫20厘米沙石垫层,后铺设塑料厚纹管,然后再铺20厘米碎沙。后改为无纺布扎成袋套入塑料厚纹管直接埋设。明暗结合排水面积达1.8万亩。
  防洪滞洪工程
  河洪治理工程
  黄河自平罗通伏乡团结村入境到惠农区出境。市境黄河河道大部为游荡型河床,河身宽浅,到惠农区附近突然收窄,泄洪不畅。上游大范围暴雨就会使市境黄河两岸造成塌方,或在石嘴山附近沿排水沟递溯,造成大片农田、村舍被淹。受河洪危害较频繁的地区有平罗的通伏、五香、六中、渠口、头闸、六倾地、马太沟、五堆子和惠农的礼和、园艺、尾闸等乡镇。市境治理河洪的工程,一是为防汛修筑防洪堤坝。市境河西防洪堤修建始于清朝初期,河东防洪堤修建始于清末。新中国成立初期曾数次整修、加固、重修河堤。到2009年,市境黄河段有堤坝78.96公里,有效地防治了洪灾。二是为治理黄河左右摇摆造成塌岸修筑护岸码头或丁坝。新中国成立至今,市境黄河段修筑了桂家梁子、红岸子、头道墩、灵沙、高仁、惠农园艺乡大型护岸码头6座,建小型码头136座,其中平罗县119座(河东108座,河西11座),惠农区17座,有效防止了河岸塌方。
  镇朔湖滞洪工程
  镇朔湖滞洪区位于第二农场渠东侧,崇岗镇向阳村与镇朔湖之间,滞蓄西峰沟、汝箕沟、大水沟、小水沟等山沟的山洪,集水面积327.08平方公里,其中山前坡地面积55.35公里,洪峰流量较大的山洪沟有大西峰沟、桃箕沟、大水沟、小水沟和汝箕沟,集水面积243.9平方公里。山洪出水沟后分别由6条导引沟排泄,经西干渠、第二农场渠、110国道、银(川)汝(箕沟)泄入滞洪区。镇朔湖本为引蓄山洪的自然湖泊,但每出现大山洪时,镇朔湖周边的土地、农田、村庄首先受害。1974年,平罗县人民政府按水利部门的规划设计,成立了镇朔湖滞洪区建设指挥部,调动了5500名民工,经20天施工,完成了滞洪区围堤周长近9.9公里,堤高3米,堤顶宽3.5米,两孔2.5米×3米叠泄洪闸1座。新开泄洪沟1条,长1.5公里。建成后的滞洪区面积4.65平方公里,泄洪闸过水能力为10立方米/秒。镇朔湖滞洪运行到1998年,由于湖底游高,库容只有800万立方米,湖之围堤残破不堪。当年3月,自治区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平罗县镇朔湖滞洪区扩整工程规划设计》议案被确定为全区5项议案之一。经自治区批准,滞洪区按50年一遇标准设计,并投资实施建设,在3年内完成。自治区防汛办委托宁夏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进行整体规划。在原滞洪区的基础上,在原泄洪沟两侧新辟两个分洪区,南I区由平罗县水利工程建筑公司承建,北Ⅱ分洪区由前进农场承建。到2000年,滞洪工程竣工,南分洪区面积0.8平方公里,北Ⅱ分洪区面积1.44平方公里,库容分别为177.96万立方米和281.04万立方米,总蓄洪量达1399万立方米。建分洪闸和泄洪闸各2座。同时加固原有湖堤,扩建湖西引洪沟6条,新建洪积扇地区导引设施和配套建筑。建筑总投资1076.2万元。
  大武口滞、调洪工程
  也叫星海湖防洪滞洪水利工程,位于大武口区西2公里处,总面积为25.44平方公里,其中滞洪区面积18.24平方公里,调洪区面积7.2平方公里。滞(调)洪区汇集着来自贺兰山区大小10余条山洪沟的洪水,集水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大武口滞(调)洪区是保护大武口区、包兰铁路、平汝铁路支线、第二农场渠、明水湖农场、太西洗煤厂等30多家中小型企业及周边地区安全的重要防汛设施,保护耕地5万余亩,总人口近14万人。
  大武口滞(调)洪区历史上就是一个天然的滞洪区。滞洪区范围东北至平汝支线,西南至西一斗渠,东南至第二农场渠,西北至煤矸石专运线及西一斗一线,面积为18.24平方公里;调洪区范围是大平公路以北,平汝铁路以南,包兰铁路以西,第二农场渠以东(不包括太西洗煤厂和平罗石油站),面积为7.2平方公里。该工程设计为三级建筑物,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校核,洪峰流量在平汝铁路支线原9+023号桥处,设计为1900立方米/秒,校核为3100立方米/秒,经计算蓄洪量百年一遇为3138.4立方米/秒,千年一遇为5153.2立方米/秒。该工程于2003年1月17日正式开工,至2009年年底,达到了长年蓄水量2300万立方米,可蓄滞洪水6300万立方米。星海湖湿地恢复性综合整治建设,提高了城市防洪标准,由过去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现在已建成集滞洪、调洪、旅游为一体的著名风景旅游区。
  隆湖泄洪排涝工程
  2008年3月4日开工,7月30日竣工。完成了5公里斗渠新建及衬砌,新建节制闸1座,引水口17座,涵洞7座,农桥6座。
  新月海文化生态园工程
  2008年4月14日完成了土方工程,形成环绕宁夏理工学院的格局,水面1.3平方公里,届时注水130万立方米,水深1.5米。
  大风沟行洪沟道整治工程
  该工程是为保护石嘴山市采煤沉陷区迁居工程继红村1.2万户、4.2万人的人居安全,改善周边环境而实施的一项重要防洪防汛工程。工程主要是沟道清挖、防洪坝砌筑。该工程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市发改委立项投资2100万元。截至2009年年底,已全部完成沟道清挖任务和防洪坝填筑工程,新筑防洪坝13公里,已完成总量的80%,累计完成投资约1900万元。
  民生水利工程
  历史上石嘴山市城乡人民一直用土圆井、手压井解决饮水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自来水工程,到2009年,城镇人民全部用上了自来水。在实施城镇自来水工程的同时,对农村人饮水水利工程做了大量工作。市水务局为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实施了人饮安全工程。到2007年年底,全市农村总人口32.761万人,解决了17.6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同年11月29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郝林海及自治区有关厅局领导,市委书记田明,市人民政府、大武口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参加了在燕子墩乡陆家营村召开的全区“村村通自来水”现场会。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惠农区“全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村村通自来水”荣誉。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下卷

《石嘴山史纲 下卷》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