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政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898
颗粒名称: 第七章 政治
分类号: D619
页数: 60
页码: 404-4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嘴山的政治情况,包括领导关怀、政权建设、党务政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民群众等情况。
关键词: 石嘴山 政治 发展

内容

第一节 领导关怀
  2010年3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区人民政府主席王正伟,中共石嘴山市委书记李文章,市长张作理等陪同下,来到石嘴山市视察。胡锦涛总书记曾3次来到过石嘴山市:在担任团中央书记期间,于1983年3月10日来到石嘴山考察工作,并与石嘴山的部分共青团干部们合影留念;在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期间,于1995年6月19日第二次来到石嘴山视察工作。时隔15年后再来,胡总书记在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仔细观看产品陈列和生产流程,详细了解企业这些年生产经营特别是技术进步情况,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的成绩感到欣喜。他还亲切看望了在这家企业工作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季麟等专家和科研人员,对他们扎根贺兰山下,艰苦创业、自主创新,为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特别是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在石嘴山市星海湖生态湿地保护区,当年一片污水横流的泥淖,如今已呈现出碧波荡漾、禽鸟嬉戏的湿地景观。胡总书记看着眼前的景色,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他强调,在推进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保护生态环境这件大事持之以恒地抓下去,确保已经取得的成果得到巩固、已经确定的计划稳步推进,为改善宁夏生态环境、为构筑西部生态屏障贡献更大力量。胡锦涛来到大武口锦林小区考察,看望采煤沉陷区搬迁来的小区居民。在退休矿工庞怀文家,总书记关切地询问:买房花了多少钱?政府给了多少补贴?每个月能拿多少养老金……庞怀文谈起如今的好日子,心情十分激动。胡总书记对他说:“你在矿井下作业32年,为国家建设流过汗、出过力、作过贡献。帮助退下来的老职工改善生活条件,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我们将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加大工矿棚户区改造力度,让退下来的老职工也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我相信,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无论是在职职工还是退休职工,日子都会越过越好。”
  建市50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不忘关怀石嘴山人民。早在1991年6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就在全国政协副主席司马义·艾买提、兰州军区司令员傅全友、自治区党委书记黄璜、区人民政府主席白立忱陪同下,对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隆湖吊庄和石炭井矿务局大峰矿进行了视察;2000年6月16日,江总书记在中央书记处书记曾庆红、自治区党委书记毛如柏、区人民政府主席马启智陪同下,再次来到石嘴山市,先后到原惠农县西永固乡燕窝池村万亩枸杞园、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大武口森林公园进行视察。
  2008年8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及市委书记李文章、市长张作理等自治区、市领导的陪同下,来到位于石嘴山市的中色(宁夏)东方集团公司,考察了钽粉、钽丝生产车间。温家宝总理鼓励工人们说:“这是一个老企业,也是一个朝阳企业。你们的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冶金、化工、航天等高科技领域,你们从事的事业有着光明前景。”温家宝总理还嘱咐企业负责人,要关心老专家,同时培养年轻专家,接替他们的事业,学习他们的精神,继承他们的传统。市委书记李文章向温家宝总理介绍了石嘴山市基本情况,汇报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国务院38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打算。温家宝总理在充分肯定了石嘴山市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后说:石嘴山市近几年变化很大,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温家宝总理要求石嘴山市要落实好“国务院38号文件”精神和国务院相关政策,抓住西部大开发、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等大好机遇,把采煤沉陷区和棚户区改造工作抓好、抓实;要认真研究并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加快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精神,抓好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当天下午,温家宝总理走进了新建成的安置沉陷区居民的大武口锦林小区,认真观看了采煤沉陷区治理前后的图片展板,听取了市长张作理关于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情况的汇报。温家宝总理来到章进成老人的家中,把客厅、卧室、厨房认认真真看了个遍,说道:“我心里始终放心不下采煤沉陷区和棚户区的老百姓,政府要下决心有计划地抓紧改善矿工居住条件。”
  第二节 政权建设
  建党建政
  1949年9月25日~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64军、65军进驻平罗、惠农、陶乐3县,今石嘴山市全境解放,各族人民获得了新生。石嘴山地区的历史从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在废止了国民党马鸿逵旧政权的同时,为了尽快建立各级人民政权,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中共宁夏省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65军党委采用任命方式,任命了平罗、陶乐、惠农3县的县委、县政府领导。到1949年10月25日,中共平罗、惠农、陶乐县委和人民政府相继宣告成立。
  完成三大改造
  1949年10月~1956年年底为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新生的石嘴山在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国民经济的同时,配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武装剿匪斗争,开展了救灾济贫、互助合作、生产建设和整修水利工作,统一了财政收支和货币管理,调整了工商业,控制了市场和物价,使石嘴山的各项生产建设事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0年下半年至1952年8月,开展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
  1949年9月,彭德怀指挥第一野战军各兵团向宁夏、青海、新疆进军反”和整党整风运动。与此同时,深入开展了宣传贯彻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扫盲教育工作。至此,石嘴山的各项社会改革运动基本完成,为党领导人民逐步实现国家工业化和进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2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春,石嘴山基本上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年底,石嘴山地区基本完成了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个体手工业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与此同时,着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把私人企业改造成为公私合营企业,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1957年1月~1966年5月,在近10年的时间里,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石嘴山的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这一时期由于“大跃进”遗留的问题和“三年困难时期”造成的困难,加之“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政治运动接踵而来,都在很大程度上干扰和影响了经济建设的进行。这一时期,石嘴山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就是国家对石嘴山煤炭资源的开发和石嘴山市的成立。
  石嘴山市成立
  20世纪50年代后期,石嘴山贺兰山煤炭基地的建立,以及与此相关的电力、钢铁、冶金、建材等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构成了石嘴山建市的直接动因。贺兰山煤田的大规模开发,促使一些相应的企业,如钢厂、电厂等的相继建成或搬迁,人口进一步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厂矿企业党的组织关系、社会治安等方面的管理问题也越来越多,仅靠惠农、平罗两个县级单位,很难将社会工作统管起来。因此,在石嘴山建立相应的地方党政机构,代表国家行使管理职权势在必行。
  1958年9月8日,中共宁夏工作委员会批准组建中共石嘴山工作委员会;次年1月10日,石嘴山市人民委员会筹备工作委员会成立。4月20日,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撤销惠农县,成立石嘴山市的请示报告》。7月24日国务院复电同意。1960年1月7日,国务院第93次全体会议正式决定“设立石嘴山市,撤销惠农县,将原惠农县的石嘴山等10个乡(镇)作为石嘴山市的行政区域,其余地区划归平罗县”。
  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当天,政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受董必武指派,带着党中央、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重托,与全国人大民委副主任于心清一同来到石嘴山视察工作,到石嘴山一矿看望慰问了采煤一线工人;翌年,习仲勋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期间,再次来石嘴山(瓷厂)视察工作。党中央对石嘴山的关怀,对建设中的石嘴山产生了巨大的鼓舞。
  石嘴山市的建立,理顺了石嘴山地区工矿企业与地方的关系,在党政领导、经济规划等各个方面,为贺兰山煤田的大规模开发提供了有力保证。建市之初,市辖10个乡镇,面积1910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01731人,其中回族人口为61831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0%。1963年6月11日,国务院批准石嘴山市和平罗县的区划调整:将原属平罗县的石炭井镇(时称大武口镇)和大武口公社的新联、简泉2个大队划归石嘴山市;将原属石嘴山市的黄渠桥、宝丰2个公社划入平罗县。
  建市之时,正值“大跃进”时期。当时片面地强调“为建市献礼”,全市在各条战线上开展了持续性的“大跃进”运动。由于组织青壮劳动力进山大炼钢铁,一度影响了农业生产,加之以石嘴山为中心的贺兰山煤炭资源开发后,吸引了大量的外地移民,导致石嘴山地区的生活用品供应紧张。因此,到1961年年初,因“左”的错误和3年自然灾害而造成的生活困难,严峻地摆在了全市人民面前。
  为了度过3年暂时困难时期,中共石嘴山市工委贯彻执行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精简机关工作人员,迁赶、下放盲目流入石嘴山地区的外地人员和城镇闲散人员。同时组织社员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开展生产自救,停办了一些盲目上马且无原材料的小企业……由于及时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石嘴山市人民终于战胜了饥荒,度过了“低标准、瓜菜代”的3年困难时期。在此期间,根据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全市还相继开展了新的“三反”“五反”运动和“双反”运动,以及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城市反“五风”运动等。“双反”和“四清”运动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具体表现,它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挫伤了一部分干部和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给石嘴山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后来市委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对错误处理的人员进行了甄别、改正。
  1963年12月9日~17日,中共石嘴山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有170人,杨正喜代表石嘴山工委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石嘴山市委委员21人、常委8人。选举杨正喜为石嘴山市首任市委书记,陈杰、赵忠为市委副书记;会议选举产生了由7人组成的市委监察委员会,陈杰兼任书记。本届委员会连同届中调整或任命的常委有:杨正喜、陈杰、赵忠、马铁轮、孙彩轩、刘子信、孙昶、李希曾、白玉玺、张怀乐。
  1964年5月,在国家“加快大三线建设”战略方针指导下,一批批沿海和内地大中型工业企业相继迁入石嘴山;同时,煤炭部还将石炭井、汝箕沟、呼鲁斯台矿区列为“三五”“四五”时期西北大三线建设的重点矿区进行建设,极大地增强了石嘴山市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实力。面对新的建设任务,石嘴山市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团结奋斗,开展学先进、赶先进的“比、学、赶、帮、超”活动,努力紧跟大好形势,全市上下到处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欣欣向荣的生动景象,在当时宁夏全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石嘴山市的工业大发展局面正蓄势待发。然而,这一切很快就被1966年5月爆发的历时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所延误。
  “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革”初期,石嘴山人民及其各项事业深受其害,大大小小的批判会、辩论会,铺天盖地的“大字报”“红海洋”,名称各异的“造反”组织等骤然间涌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脱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经济工作濒临崩溃。“斗批改”“一打三反”……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
  1971年4月3日~13日,中共石嘴山市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市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董滋全作了题为《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夺取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更大胜利》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共石嘴山市第二届委员会,选出委员31名,候补委员4名。董滋全、郭文举、孙希泽、徐芊、张润田、许福生、许尚志、刘志诚、阎一风当选为市委常委;董滋全当选为市委书记,郭文举、孙希泽、徐芊当选为副书记。
  1972年,国务院决定成立银北地区,下辖石嘴山市(1973年改为县级市)和平罗、陶乐、贺兰3县,此时银北地区机关所在地从石嘴山(今惠农区)搬迁到大武口。1975年国务院决定撤销银北地区,设立地级石嘴山市,归自治区直接管辖,其时市辖3区(一区大武口、二区石嘴山、三区石炭井)、2县(平罗县、陶乐县);贺兰县改隶属银川市。
  1976年10月,中央一举粉碎了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四人帮”集团,十年“文革”至此结束。全市开始进行了揭批“四人帮”的斗争,清理与“四人帮”有牵连的人和事,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各级领导班子实行老、中、青三结合,首先从工人、贫下中农中培养选拔青年干部,注意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妇女干部;实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同时进一步部署了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活动。1977年组织全市大会战,生产东风牌12型手扶拖拉机,当年完成了400台手扶拖拉机的生产任务;在郊区庙台公社组织了“万人百机大会战”,全市1万余名干部、工人、学生和农民群众参加了会战,动用各种机械车辆200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提前完成了党中央交给宁夏拉运石炭井存煤的任务;召开全市科学大会,动员全市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全市国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
  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石嘴山进入了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1979年2月12日~15日,召开了中共石嘴山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市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王瑞刚作了题为《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坚决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工作报告。大会提出了“坚决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奋斗目标,这标志着全市各级党组织以及广大共产党员,基本上摆脱了数十年来“政治运动推动经济工作”的观念和长期以来“左”的思想的束缚,开始把精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上。
  1979年春,石嘴山市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平罗县二闸公社老户大队第七生产队率先在石嘴山市实行了“联产计酬”(联系产量计算报酬)生产责任制,在全大队其他生产队夏粮减产的情况下,该队夏粮增产27.5%,平均每亩增产30公斤。到1982年,市境内社队基本上都实行了农业生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实行责任制之前的1977年,市属农业(不包括国营农场)粮食总产量为9345万公斤,1988年上升到1.79亿公斤。到了1990年增至2.14亿公斤,比1977年增长了129%。伴随着农业体制的改革,全市工业体制改革全面开始,先后进行了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制和利税分流的政策利益调整,工业企业活力得到持续增强。这期间的1987年,国务院决定撤销石嘴山市郊区,恢复惠农县建制。
  人大·政协
  石嘴山市人民代表大会
  石嘴山市人民代表大会是全市最高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对全市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以及其他重要事项作出的各项决议、决定,都具有号召力和组织力,在对“一府两院”进行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中,发挥着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作用。
  1960年3月26日~29日,石嘴山市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与惠农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石嘴山(今惠农区)合并召开。会上宣布了国务院《宁夏回族自治区关于设立石嘴山市撤销惠农县的决定》,标志着石嘴山市正式宣告成立。会议选举李波为首任市长,韩景正、王杰、马赞宏为副市长,并选举出市人民委员会委员19名,同时选举李希曾为市人民法院院长。到1965年10月,石嘴山市共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三届5次。原定1966年5月5日召开的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因“文化大革命”运动影响未能举行。“文革”期间的1968年3月26日,成立了石嘴山市革命委员会,取代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79年2月,重新恢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月18日,召开石嘴山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81年11月,召开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84年1月,召开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89年3月,召开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94年4月,召开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99年1月,召开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2004年1月,召开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2007年12月,召开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田明当选为石嘴山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主任,阎忠国、李宏福、丁玉龙、王建国、李占宏、于相梅、俞爱山、陆秀兰当选为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巨才当选为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张作理当选为市人民政府市长,白耀华、郑忠安、马学祥、王生林、张柏森、张建瑞当选为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陆维东当选为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李际清当选为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2009年1月6日~10日,召开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会议补选李文章为石嘴山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截至2009年年底,石嘴山市共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十二届37次;会议听取人民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依法选举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委员;依法选举市人民政府市长、副市长及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并对各项工作报告作出相应的决定;对代表提出的议案经审查后,分别交由市人大常委会、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办理,并答复代表。
  政协石嘴山市委员会
  政协石嘴山市委员会是中共石嘴山市委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市政协对国家大政方针、地方重要事务和人民群众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为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1960年3月25日~30日,政协石嘴山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出席会议的委员33人,代表16个界别。会议由中共石嘴山市工委书记杨正喜主持。会议选举产生了政协石嘴山市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杨正喜当选为主席(兼),刘堂琛、芦延厚、买良佐、马祝荣为副主席,马祝荣为秘书长(兼)。到1963年年底,市政协共产生了两届委员会,举行过4次全体委员会议。
  “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市政协被迫停止工作,组织机构遭解散。至1980年前后14年间,石嘴山市都没有政协机构。粉碎“四人帮”后,市政协有关工作,由市委统战部负责处理。1981年,中共石嘴山市委根据1979年自治区党委关于“恢复银川、石嘴山、青铜峡、吴忠等10个市县政协机构”的指示精神,决定恢复市政协的工作。
  1981年11月2日~9日,召开了石嘴山市政协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984年1月17日~22日,召开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989年3月18日~24日,召开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994年4月19日~24日,召开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999年1月23日~28日,召开第七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2004年1月10日~15日,召开第八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2007年12月19日~23日,召开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表决通过了市政协各项报告(草案);选举产生政协石嘴山市第九届委员会领导班子:王中当选政协石嘴山市第九届委员会主席,童建柱、马义真、马秀兰、王剑义、赵廷华、李春兴、杨占龙、赵学芝当选为副主席。会议选举程东风为政协石嘴山市第九届委员会秘书长,并选举产生政协石嘴山市第九届委员会常务委员33名。市委书记李文章在会议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
  截至2009年年底,市政协共产生了9届委员会,举行过33次全体委员会议。
  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
  1994年3月~8月,市委组织了“重振石嘴山”大讨论,引导人们挣脱短视与偏见的束缚,再创石嘴山辉煌。1996年,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又组织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发展”大讨论。
  在完善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全面推行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民族化工、恒力钢铁、东方钽业3家公司股票成功上市。21家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市县属国有中小工业企业和商流、物资、供销、粮食基本实现了民营化。同时,充分运用破产、兼并、出售、分立重组等改革手段,按照“项目联合,资金统筹,人才、技术共享”的思路,推进国有工业资产重组和增资减债。
  财政、税收、金融、外贸、投资、价格、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也在稳步展开。非公有制经济异军突起,形成了超常规发展的态势,迅速成长为石嘴山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其中宁夏大荣化工冶金有限公司成长为自治区21家优势骨干企业之一,成为宁夏最大的吸引外资股份的民营企业,国家氰胺、钡盐、硫脲行业的“龙头”,其主导产品石灰氮的生产能力居亚洲第一,双氰胺的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
  2001年9月26日~27日,召开中共石嘴山市第七次代表大会。郑小明代表市第六届委员会作了题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建设现代化石嘴山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郑小明、马瑞文、杨春光、刘学军、徐云萍、张贾哲、张进海、刘昆、罗玉林、陶进、王政为市委常委,郑小明当选为市委书记,马瑞文、杨春光、刘学军、徐云萍当选为市委副书记;徐云萍当选为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2002年,国务院决定撤销石炭井区,将原石炭井区行政区域划归大武口区。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发宁政发[2004]7号《关于撤销石嘴山市石嘴山区和惠农县,设立石嘴山市惠农区的通知》,决定撤销石嘴山市石嘴山区和惠农县,设立石嘴山市惠农区,以原惠农县和石嘴山区的行政区域为惠农区的行政区域,惠农区人民政府驻原石嘴山区北大街。同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发宁政发[2004]8号《关于撤销石嘴山市陶乐县的通知》,决定撤销石嘴山市陶乐县,将原陶乐县的月牙湖乡划归银川市兴庆区管辖;将原陶乐县的红崖子乡、高仁乡、马太沟镇划归石嘴山市平罗县管辖。至此,石嘴山市辖平罗1县和惠农、大武口2区。
  2006年12月25日~28日,召开了石嘴山市第八次党代会。这次代表大会是石嘴山市深入实施“十一五”规划、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杨春光当选为市委书记,田明、王儒贵、刘卫当选为副书记,黄光旭、韩胜利、程锐娟、王俭、张作理、王珍、阎忠国当选为常委。刘卫当选为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大会指出:今后的五年,是深入实施三大工程,全力推进五大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石嘴山的关键时期。推进石嘴山新跨越,再创新辉煌,要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和谐发展之路,全力推进“粗放型产业向集群型产业跨越、生产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跨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跨越、内陆欠发达地区向国内外全方位开放城市跨越”五大战略,努力实现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2007年3月23日,市委书记杨春光调离,市长田明接任市委书记;2008年1月24日,市委书记田明调离,李文章接任市委书记;市长王儒贵调离,张作理继任市长。这一时期,组建了政府采购中心、项目咨询中心、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下岗职工再就业贷款担保中心等中介组织和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实施就业再就业解困工程、经济适用房安居工程、富民工程、创业工程等。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新型工业城市战略目标,进一步实施“产业对接、蓝天碧水、民心”三大工程,推进“五大战略”,构筑“八大体系”,全市旧城改造工作力度加大,新区建设步伐加快,工农业经济、新农村建设、教育体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和其他各项事业超常规、跨越式向前发展。截至2009年年底,全市行政区划面积5310平方公里,人口74.51万人,其中回族人口15.4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0.7%。
  1960年建市至2009年年底,先后担任中共石嘴山市委(含中共石嘴山工委、市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银北地区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书记的是:杨正喜、董滋全、徐芊、郭文举、王瑞刚、高崇维、薛维堂、李俊杰、杨福亭、郑小明、杨春光、田明、李文章。先后担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是:张贵京、白贵生、何生藻、刘锦、郑小明、杨春光、田明、李文章。先后担任市人民政府(含市人民委员会及筹备委员会、市革命委员会及筹备小组、银北地区革命委员会及筹备小组)市长的是:李波、马铁轮、于学进、董滋全、徐芊、郭文举、王瑞刚、张学儒、白贵生、李俊杰、任启兴、马文亮、王贵增、马瑞文、马金虎、田明、王儒贵、张作理。先后担任市政协委员会主席的是:杨正喜、王杰、张贵京、梁鸿岳、何国成、刘昆、王中。
  第三节 党务政务
  党务
  组织工作
  1958年8月设立中共石嘴山工委组织组,通过举办党员培训班,开展“八好”党支部、“七好”党员评比活动和开展整顿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工作,不断加强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的培养发展工作。1960年发展新党员564名,其中回族党员34名、妇女党员99名。
  “文革”前,组织干部工作主要是:组织干部下放基层锻炼;开展审干工作,按照“先党内,后党外,先领导干部,后一般干部,先要害部门,后一般单位”的原则,对各单位干部状况分期分批地进行了审查;对国民党军政人员进行清理;开展农村整党工作;对党组织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大力培养使用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
  “文革”开始后,组织工作受到冲击,无法正常办公。1968年市革委会成立后,在政治部设立组织组。主要是建立各单位革命委员会或革命领导小组、开展“整党”等工作。1971年9月,在政治部设立干部组,负责党的组织建设及党员教育及干部任免、调动等。1972年银北地区建立后,建立了地区组织组。干部工作主要是对市县领导班子成员的配备情况进行了解;对农村一些公社培养青年干部的情况进行调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组织工作主要是:检查落实干部政策,对市属各单位“文革”期间审查处理的384名干部的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全面复查;举办党员培训班,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行机构改革;督促检查党委民主生活会;开展干部正规化理论教育工作,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民族理论和政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
  20世纪90年代,组织工作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干部人事制度的新路子、新途径,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为石嘴山市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了组织保证。在农村开展了以选出一个思想端正、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党支部书记为核心,以“五个好”为目标的村级组织建设工作,以“争先进、上水平、促发展、争创先进党支部”“争当率先致富好党员”为主要内容的“小康先锋活动”“创建基层组织先进县”“六个好”乡镇党委和“五个好”村党支部活动等。在企业为适应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需要,先后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企业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企业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的通知》《关于加强股份制企业党的建设的意见》等,为企业改制过程中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在市属国有企业中推行厂务公开制度,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建工作的新途径,制定了《关于加强石嘴山市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的意见》,不断探索建立符合个体私营企业实际的党组织工作和活动制度。1990~1999年,对各县区、市直各部门、县处级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先后进行了6次较大规模的考核。1996年、1999年、2000年,先后3次按照民主、公开、平等、择优的原则,选拔了52名处级领导干部。成立了全市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中高级知识分子住房、子女就业和家属农转非情况及知识分子流失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先后制发了《关于在全市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通知》《关于共产党员参与社区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全市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我市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关于在农村村党支部班子成员选拔任用中推行“两推一选”的实施意见(试行)》《关于在市属国有企事业单位开展“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的安排意见》《关于贯彻自治区党委〈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意见》《关于在防治“非典”斗争中进一步加强组织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的意见》等。以平罗县为试点,开展“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活动;在全市街道社区中开展创建“特色社区”活动。2005年1月21日,启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分3批进行,全市共有712个单位、1620个基层党组织、3.3万名党员参加。
  2009年,制发了《关于在全市推行党员承诺制的意见》《关于抓紧做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关工作的通知》《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关于全市城镇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关于在全市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中推行“公推直选”的意见》《关于继续在全市城乡党组织和党员之间开展“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的通知》《中共石嘴山市委组织部关于命名全市学校党建工作示范点的决定》。举办了全市第二批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党建指导员暨基层党务工作者培训班。
  宣传教育
  1958年石嘴山工委成立后,宣传工作由工委文教组兼管。1959年成立了宣传部。“文革”前宣传工作主要是:建立健全通讯报道组,及时宣传报道石嘴山的发展形势,平均每月向《宁夏日报》提供稿件700多篇;开展整顿简报工作,针对“大跃进”运动中各单位五花八门的大办简报现象,对厂矿企事业、公社等单位公开发行的简报进行清理整顿;清理街头宣传品,对内容杂乱、不健康、有明显错误、影响市容的标语、口号、公告、广告、壁画、诗歌、宣传画、大字报等进行彻底清除;开展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开展干部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宣传;加强经济形势宣传教育;组织干部学习毛主席著作“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初期,宣传部整理批判材料供各单位参考,1967年4月,宣传工作陷于瘫痪。1969年9月,市革委会在政治部设立宣传组。1973年设立银北地区宣传部,银北地区撤销后,1976年成立市委宣传部。20世纪70年代宣传工作主要是“批修整风”“批林批孔”“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和揭发批判“四人帮”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宣传工作一是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二是贯彻执行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精神及《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广泛深入地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重点整顿治理“脏、乱、差”。三是开展向英烈学习活动。宣传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石部队战士李俊宁、张小军奋战山洪、舍身救群众的先进事迹。四是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调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及乡镇企业的发展,出现了农民流动性、分散性和独立性的特点。乡镇党委结合生产,包村做好村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干群关系。五是干部理论教育。20世纪90年代,主要突出了《邓小平文选》、邓小平理论的学习,采取办班培训、专题辅导等多种形式。1991年全市在职干部学习《关于社会主义若干问题学习纲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纲要》两本书,办班43期,参加人数1666人。1992~1993年学习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文件。1991~1995年全市约有1.4万名干部参加了各类理论学习考试。1995~1997年上半年重点组织干部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和《邓小平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等内容。1997年下半年至2000年,理论学习以党的十五大精神和邓小平理论为主要内容。1999年下半年至2000年,首先在平罗县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三讲”教育试点,随后,市县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三讲”教育工作全面展开。六是社会宣传。配合党的中心工作,重点开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宣传活动。举办了国防知识竞赛活动,组织开展“转换机制,走向市场”系列宣传活动。七是思想政治教育宣传。20世纪90年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围绕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内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1991年,市委抽调500名机关干部赴农村16个乡镇、107个行政村,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工作。1997年,命名大武口人民广场、市烈士陵园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下半年至2000年,围绕香港和澳门回归、自治区成立40周年、建国50周年及石嘴山建市40周年等纪念庆祝活动,广泛深入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1999年,市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成立了“石嘴山市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2000年年初,市委召开了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对近年在宣传思想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12个先进集体和31个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
  进入21世纪以来,把学习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系统学习邓小平理论、庆祝建党80周年、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组织召开了石嘴山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成立大会。开展经济发展环境创新大讨论宣传活动。举办了“全市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报告会”等10场大型报告会;编印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宣讲提纲》《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辑》;组织15名市级领导干部宣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立了石嘴山市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讲团,在3县2区宣讲了250余场次。
  2002年,市委七届五次全委会提出“五湖四海、群策群力,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激扬文化、激流勇进”的“石嘴山精神”。市委宣传部对在全市开展“石嘴山精神”宣传教育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召开了不同层次的“石嘴山精神”座谈会,在市级报刊上组织开展“石嘴山精神”征文活动,组织发表了《论“石嘴山精神”》《关于“石嘴山精神”的思考》《“石嘴山精神”辩》等理论文章,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收看电视专题片《“石嘴山精神”启示录》,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了“石嘴山精神”电视演讲比赛。
  2005年,组织开展了“构建和谐石嘴山”理论征文活动和“构建和谐石嘴山”理论研讨会。组织《决策与创新》《石嘴山论坛》《石嘴山日报》编创人员,围绕市委提出的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等13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办理论研讨征文专栏,收集论文50余篇,刊发近40篇。2006年,围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教育活动,按照“提前确定中心发言人、围绕主题一题一议、结合实际注重调研”的原则,组织市委中心组集中学习12次。在全市推行建立了干部学习档案,对县区、市直部门的理论学习进行了督查。组织开展了“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回顾‘十五’辉煌成就,展望‘十一五’美好前景”等理论征文活动。
  2009年,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组织开展了应对金融危机、重点项目建设等八大宣传战役。以“光伏产业论坛”和“第二届林业奇石博览会暨塞上湿地节”“中美滑水明星对抗赛”“全国摩托艇锦标赛”“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国际研讨会”等节会为契机,邀请中央、境外媒体250余人(次)、自治区媒体近300人(次)到石嘴山市参观考察、采访报道。中央和自治区主要新闻媒体刊播报道石嘴山市的各类稿件1400余篇(条)。其中《人民日报》2篇,专版1个;《经济日报》2篇,专版2个;新华社《内参》3篇(头条1篇);《宁夏日报》刊载稿件400余篇(头版头条15篇,特刊专版10个);宁夏电视台共播出稿件80篇,广播电台播出稿件100篇,在中央台播出新闻稿件3篇;8月10日,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栏目石嘴山市专场演出在中央电视台第三套节目中播出3次,并上传至全国文明网,点击率达万人(次)以上,进一步提升了石嘴山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党风廉政建设
  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活动。建立党风廉政宣传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反腐倡廉和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党校廉政教育基地、纪委廉政教育室,先后组织40批次5000余名党员干部到基地开展警示教育;通过制作“领导干部勤政 廉政警示牌”,发送廉政短信、廉政贺卡,致公开信等形式,教育领导干部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制定了《石嘴山市领导干部廉政教育“三项谈话”制度》,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任前谈话、纪委负
  责人与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谈话和诫勉谈话等制度。先后开展了党政机关干部借用公款和公款购买商业保险等专项治理工作,收缴用公款购买的商业保险134.9万元,偿还及核销拖欠公款366万元,收回公职人员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545.4万元。推行了领导干部长假期间活动情况报告制度、重大节假日公车管理和使用情况报告制度,实行招待费单项列支和“三单制”。
  1983年对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住房情况进行清查,共查出擅自将住房转让子女的25人,转让亲友的4人,占用两处住房的21人。多占住房建筑面积达2618.5平方米。经过做工作,有39人退出住房,退房面积2001.5平方米。随后对科级党员干部的住房进行了清查,有108人多占住房,面积4465.9平方米,有30人主动退出多占住房,面积1276.29平方米。对尚未退出多占住房的,市建房分房领导小组限定其于1983年年底以前退出,不退者从1983年10月起加收房租,房租从本人工资中扣除。
  1991年,从有关部门抽调26人,由5名市级领导干部担任组长,对全市住房进行了清理整顿,对89户超标准装修住房和270户超面积住房的问题,按规定标准加收了房费并纳入房租管理。1993年制定了《关于全市党政机关和县处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暂行规定》,开展了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自查自纠工作,对32名县处级干部在各类经济实体中兼职的问题进行了处理纠正,有31名县处级干部辞去了在经济实体所兼任的职务,1名长期在外经商的处级干部被免去了职务。1995年印发《领导干部廉政手册》1500多册,发给副科级以上干部学习使用;印制“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登记表”,副处级以上干部全部亲自填写;对县区、市直部门和市属企业民主生活会进行了督查,提出各种意见、建议70余条,责令8个单位进行了补课。1998年制定了《关于党政机关购买移动电话和住宅电话补贴的规定》《关于严禁用公车娶亲、钓鱼的规定及实施办法》《关于县区领导干部住宅电话补贴的规定》等规章制度,同时就领导干部外出、请销假、离任审计、诫勉等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全市共清理出用公款购买、使用的移动电话358部,共支付购机费223.5万元,月均支付月租费和通话费32.7万元,公款购买寻呼机1688部,共支付购机费201.7万元,月均支付月租费5.8万元,公款安装住宅电话共856部;查出用公车娶亲的车辆21辆,按规定收缴罚款1.62万元。1999年对全市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在住房、建房、购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纠正处理,共补交购房款188.2万元,退出住房7套,退出公款补贴34.1万元。2000年,在79个县处级单位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492名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参加了自律检查,占应参加人数的99.8%。
  2001年以来,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干部作风的十项规定》,全面推进“三书两报告”制度,切实强化了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在全区率先建立了“警示教育基地”,组织开展了加强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巡查、完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试点三项工作。严格执行党内监督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的监督,推动权力规范、透明、廉洁、高效运行。切实加强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和涉及民生专项资金的管理,及时跟进,全程监督,坚决防止贪污挤占挪用,坚决制止铺张浪费。深入开展“市、县(区)委书记大接访”活动,扎实做好信访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全力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2009年,制定出台了《中央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和全市重点项目监督检查暂行办法》,对全市63个、总投资16.5亿元的中央扩大内需项目和全市110项重点工程实施监督检查。2009年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自查申报违规资金936万元,并全部进行了纠正。2009年年底,正式启动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
  2001~2009年,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群众信访举报1509件,初步核实案件线索1210件,转立案245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432人,其中,处级干部50人,科级干部204人,开除党籍43人,开除公职16人,挽回经济损失2549.9万元。加强案件审理和申诉复查工作,为一批受到诬告错告的党员干部澄清了事实,保障了被审查人员的合法权利。
  精神文明建设
  市委、市政府对全市各县(区)精神文明建设从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单位建设管理、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组织领导等6个方面,逐年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从而确定了思想道德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1980年5月,石嘴山市人民政府修建了石嘴山市革命烈士陵园,陆续迁入42名散葬的革命烈士墓和16名因公牺牲的军人墓,教育后人继承革命先烈遗志,不断弘扬革命先烈精神。1983年,全市开展了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以及“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为内容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活动以治理环境脏、乱、差为突破口,拉开了石嘴山市常抓不懈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帷幕。1984年成立了石嘴山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1984~1986年,每年3月组织动员机关干部和群众到市区各个主要街道开展爱国卫生、清理垃圾和大搞植树造林、庭院绿化工作。同时在机关干部中以机关工作规范、文明用语、文明忌语为基础,要求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市民文明公约》,制定实施方案,在机关干部中开展“正作风、树形象”和争创“文明楼院、文明科室、文明标兵”活动。全市开展了“五好家庭”竞赛评比活动和创建文明单位建设活动。活动从商业、交通、邮电等“窗口”行业起步,逐步在工商、医疗、税务、法检、银行等各大系统全面推开。1986年,大武口区率先在辖区内开展了军、警、民精神文明共建活动,带动了全市此项活动的开展。地方和部队联手,共同培育“五爱”(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家乡)和“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共同进行社会治安、环境卫生综合治理。1987年开展了“革除婚丧陋俗,树立文明新风”活动,通过试点,以点带面,层层掀起热潮。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先后在全市开展了“家庭文化建设”和“爱我煤城、兴我家园”等主题活动。1993年,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了《石嘴山市精神文明建设“九五”规划》,先后召开了企业、校园、农村、家庭等文化活动现场会。农村普遍推行了村务公开、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并结合小康建设,开展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和整理脏乱差、打通村庄巷道、整理村容村貌等活动,促使城乡政治、经济、文化向着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轨道迈进。同年,石炭井区白芨沟矿率先在矿区创办文明市民学校。1994年,石嘴山区创办了全市第一所市民文明广播学校。1995年开始将评选“五好家庭”活动深化为“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开展了以“美德进万家”为主线的“五进家”创建活动,即“优美环境进家庭、法律知识进家庭、科学技术进家庭、传统美德进家庭、文明语言进家庭”,把家庭美德教育贯穿于各项家庭文明系列活动中。此后,全市先后确立了沙湖、大武口中心广场、烈士陵园、星海湖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市文明委制定了《关于开展创建文明城市竞赛活动的安排意见》《石嘴山市创建文明城市竞赛考评细则》,对创建文明城市活动进行年度考评。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市政府所在地大武口区建成园林化城市。围绕园林化城市建设,大武口区、石嘴山区大力开展清理“三堆”活动,打通巷道、拆除乱占乱建违章物,新增了一批公共绿化用地。制定了《石嘴山市市民文明公约》。1997年7月25日,市文明委在大武口区召开了创建机关文明楼院现场会,组织出席全国、自治区和市“五好文明家庭”的8户居民标兵户和示范户,到3县3区进行了“美德进万家”巡回宣讲。1998年,按照市委部署,在市级党政机关中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机关作风整顿。
  2000年,按照“巩固、提高、延伸、辐射”的要求,加强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在农村,围绕移风易俗,改变农村面貌,促进经济发展抓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的创建;在城市,围绕提高市民素质抓文明城市的创建;在行业,围绕规范化服务抓窗口行业和行政执法部门的创建;在社区,以“讲文明、树新风”为龙头,重点开展了“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美德进万家”和创建“五好文明家庭”活动,广泛开展了“百城万店无假货”“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举办“爱祖国、爱家乡”石嘴山歌曲演唱活动,推动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2002年,制定《石嘴山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十五”规划》,修改完善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意见》等3个实施意见;以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为龙头,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003年,继续推进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等常规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制定并组织实施了“千里文明长廊”建设方案,分解落实了建设任务。组织开展了“塑形象、展风采、迎盛会”主题教育活动和争当“四好”道德实践者、“建设礼仪石嘴山”主题教育活动。
  2004年,组织开展了向冯大山等同志学习宣传活动。是年3月2日凌晨,西北外事中专学校的校园内发生一起持枪抢劫案。冯大山、陈凤鹏、朱建国3名治安保卫人员面对歹徒的枪口,不畏强暴,同犯罪分子作了殊死搏斗,用生命和鲜血保护了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市委作出了“关于开展向冯大山等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市委宣传部组织召开学习冯大山等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市直新闻单位和工、青、妇、政法委、公安局、教育局等单位的领导参加了座谈。在市人民会堂举办了冯大山、陈凤鹏、朱建国先进事迹报告会。组织邀请《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以及自治区5个主要媒体记者团到石嘴山市采访冯大山等人的事迹,深入扩大先进典型宣传面。
  2008年,开展了全国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村镇、单位的推荐申报工作。重新修订了《市级文明单位创建管理办法》等8个(包括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非公有制企业、文明个体工商户、十星级文明户、文明风景旅游区)管理办法;重新修订了2008年度县区、部门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考核细则;开展了自治区、市级文明单位和文明村镇等申报评选工作。共推荐上报自治区文明单位7个,文明村镇3个,文明非公有制企业3个,文明个体工商户18户,十星级文明户8户;推荐市级文明单位13个,文明村镇7个,文明非公有制企业1个,文明个体工商户25户,十星级文明户12户。对第九批(2003年命名)自治区级文明单位(7个)、2004年命名的市级文明单位(9个)重新申报工作进行检查。经检查验收,7个重新申报的自治区级文明单位,有6个通过验收并上报自治区文明办。12个重新申报的市级文明单位(1个重新确认,2个2007年限期整改,9个重新申报)有11个验收合格。制定了《关于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发了《关于开展“三德”评优活动的通知》,编印“三德”建设知识手册(共四册),印制了宣传标语,对县区、部门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督查。按照《关于开展“三德”评优活动的通知》要求,在全市围绕社会公德建设,开展了“十佳文明市民”评选活动;围绕职业道德建设,开展了“十大服务标兵”“十大敬业模范”评选活动;围绕家庭美德建设,开展了“十大孝子(媳妇)”评选活动。结合“迎奥运、迎大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开展,联合市教育局、市广播电视局,在中小学组织开展了“歌颂祖国,赞美家乡”诗歌散文朗诵活动;组织开展了全市“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平面媒体、网络、电视知识竞赛活动;与市体育局、市广播电视局联合主办,在市电视台开设了“奥运我参与”大型互动竞猜专题活动;与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广电局联合举办全市少儿艺术暨主持人电视大赛活动等。积极向中央、自治区文明办争取900台电视机,在3县(区)开展了“电视进万家工程”赠送活动;开展全区第三届“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考查评选工作;配合民政局开展了“星级社区”评选活动。
  2009年,组织举办了万人签名活动和“争当文明市民、遵守交通法规”等系列活动。顺利通过了自治区文明委组织的专家验收,获得自治区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对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等8项《文明创建管理办法》进行重新修订,对2009年县区、部门精神文明建设考核细则进行修订;安排部署自治区、市两级往届重新确认,当届申报文明单位、村镇、社区、文明星级饭店和旅行社等工作。以“礼仪、诚信、和睦、爱心”四大工程和“三德”评优活动为切入点,组织开展了全区“万名道德模范、千名美德少年”评选活动,组织评选市级道德模范280人,美德少年164人,在产生市级道德模范的基础上,推荐上报自治区级道德模范,全市入选自治区级道德模范170人、美德少年16人。启动了第二届石嘴山市道德模范的评选活动。开展了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创建活动。在全市青少年中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和“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等活动,石嘴山市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二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荣誉称号。继续开展了“共铸诚信”“三下乡”“四进社区”“送温暖、献爱心”“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和“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组织开展了中央文明办实施的“向西部地区送电脑”活动,为部分中小学、乡镇社区文化站配送电脑480台。组织开展了“清明节拜谒革命先烈”等活动,举行了“庆国庆、升国旗、唱国歌”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万人升国旗活动。
  政务
  建市初期(1960~1965年)
  1960年建市初期,由于自然灾害和“大跃进”“反右倾”等错误,国民经济遇到暂时困难。市人民委员会执行中央“以粮为纲”的方针,贯彻《人民公社六十条》,调整社队规模,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落实了按劳分配政策,调动了社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对原郊区8个乡20多万亩农田进行沟、渠、田、林、站、电的统一规划,按“园田化”要求进行平整。在此期间,人民公社经过整顿,集体经济进一步巩固,并允许社员有自留地,饲养家禽、家畜,发展副业生产。厂矿企业、机关学校大办农场,开荒种粮,国家对粮食征购实行“大包干”,“增产不增购”,使全市人民度过了困难时期。
  工业、交通、基本建设,按照《工业七十条》和《手工业三十五条》规定,进行关、停、并、转,当时停产、下马17家企业。同时,城市开始精简职工。1961~1962年,石嘴山市区精简职工1.95万人。3年压缩城镇人口2.56万人。既减少了城市粮食供应的压力,又有大批职工家属参加了农业生产。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1968年3月26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支左”部队牵头,成立了石嘴山市革命委员会,取代了原市人民委员会的职权,无政府状态有所缓解,学校“复课闹革命”,大部分工厂开工生产。市革命委员会一面组织各派“大联合”,一面动员大多数工人、农民、工程技术人员坚持在生产第一线;这期间的国民经济仍有发展,一批矿井、电力机组如期完工投产。1976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4亿元,比1966年的1.3亿元增长了208%。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及其他各项事业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1978~2000年)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市人民政府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到1990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7.5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13.7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2.22亿元,比1985年增长了55.9%,农业总产值1.5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5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6元,职工人均工资收入达到2522元。
  1983年,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革除了实行20多年的人民公社“平均主义”分配、吃“大锅饭”的弊端。1984年,全市完成“政社分设”(将人民公社改为乡、镇,生产队改为村),改变了“政社不分”的政治体制。各乡镇设立农工商联合公司,大力发展重点户、专业户,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1987年,进一步完善了土地经营承包责任制,并根据各地实际,推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组织,解决了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困难。各级政府转变职能,由过去的抓“种、管、收”转变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好各项服务工作。1990年11月实施“231”工程,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市县人民政府逐年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供销、石油等部门提前进货,保证按时供应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等生产物资,“七五”期间,粮食连续3年增产。199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2.37亿公斤,比1985年增长了48.5%,平均年递增9.7%。
  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形成了村办、乡办、联办、个体办共存之势。截至1990年年底,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46亿元;乡镇企业发展到3766个,从业人员23万人;年上缴税金400多万元。平罗县前进乡获全国乡镇“百颗之星”称号。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工业经济发展方面,从市情出发,制定了“七五”期间发展地方工业的“6468”计划(重点发展6个工业门类、4个工业基地、6个拳头产品、8个骨干企业)和“借机、借资、借智、借技发展”的方针,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突出能源工业和高耗能工业建设。开展“坚持以统配煤矿为主,积极发展地方煤矿,实行大、中、小并举,加大能源投资力度”的煤炭资源开发。坚持以“搞活企业,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实行“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方针,制定了《关于扩大自主权试行办法》。简政放权,落实经济责任制,改革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真正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各级政府转变职能,为企业松绑、减轻负担创造条件。1990年,全市有281个企业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一些小型国有企业实行租赁经营。开展清理整顿公司工作,参与企业的党政机关干部限期与企业脱钩。及时查处经营假冒伪劣商品和违法案件。
  1991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新一轮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和《企业承包经营者及承包领导班子成员收入分配办法》,保证承包工作良性发展,为深化企业改革,认真落实《企业法》赋予企业的各项权利,结合石嘴山市实际,从政策措施、管理规范、企业运行机制上探索配套改革的经验,增强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走出一条搞活石嘴山市国营工业企业的新路子。1992年3月24日,市政府下发了《国营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革试点方案》,并选择市铁合金厂、市水泥厂、石嘴山酿造厂、石炭井食品厂、市公共汽车公司等15个主要企业为试点单位。是年,在邓小平南方重要谈话和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精神指导下,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东进西出”的对外开放战略,即东面打入沿海经济特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借助沿海特区综合优势,设立“窗口”,创办公司,发展自己,在东南沿海建立了办事机构;重新确立了发展的指导方针,提出了依托“两条线”(109、110国道),建设“两大片”(石嘴山区、大武口区),搞好三个经济开发区(平罗火车站东侧、河滨区、红果子)的经济发展战略,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1994年,在全市开展了“重振石嘴山”大讨论,在广泛讨论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重振石嘴山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步骤。在城市经济发展上提出了“争取上大的,搞活现有的,发展私营的”工作思路,制定了《关于深化改革,搞活企业,加快地方工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若干政策规定》。在农村工作中,坚持以小康建设总揽农业和农村全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突出小康村建设,出台了《全市农村小康建设规划》等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
  1996年,按照中央提出的“抓大放小”的方针,市委、市政府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集中精力扶持市属重点优势骨干企业的发展,在全市企业中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学邯钢、转机制、增效益”活动,认真学习邯钢“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验。
  1997年,市委和市人民政府把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城市经济全局性、主导性的工作来抓。年底,全市377个国有集体工商企业,完成各种形式产权制度改革的244户,占64.72%,实现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的149户,入股职工占85%,吸收股金7646.53元。
  2002年,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决定》,围绕推进工业化总体目标,以项目为载体,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从整体上搞活搞好全市工业经济,不断增强经济实力。
  2008~2009年,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石嘴山市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冲击。面对严峻的形势和任务,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深刻分析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了“抢抓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危机中紧紧抓住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机遇、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机遇、惠农陆路口岸建设机遇、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机遇、中央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和国家针对宁夏出台的特惠政策机遇,用足、用活、用好国家政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启动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卫生城市计划;宁夏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粮集团日处理1万吨番茄加工项目竣工投产;包兰铁路石嘴山-银川段复线改造暨石嘴山火车站开工建设;新区建设初具规模……全市100多个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开工。石嘴山市经济社会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态势,令世人瞩目。
  第四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坚持“群专结合”和“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一手抓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严重经济犯罪分子,稳定社会治安秩序;一手抓治安防范工作,全面实施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努力创造社会治安稳定的局面,为全面深化改革服务。
  1979年,成立了石嘴山市整顿社会治安秩序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1981年8月市委成立了政法小组,次年10月,市委成立了政法委员会。1988年作出了《中共石嘴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依法治市的决定》。1991年成立了石嘴山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先后制定了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市普遍实行了责任制和目标管理。各级党政组织建立了维护稳定领导责任制和党政领导干部值班制度,把维护稳定作为“一把手工程”。认真解决影响稳定的热点问题,将全市出现的不安定因素和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排查,确定解决的办法,指定专人负责,通过落实责任,各种矛盾和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认真做好信访工作,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原则,把信访工作落实到单位具体人,重大案件指定专人督办。进入“九五”以后,市委、市政府以“服务中心,保护人民,打击犯罪,维护稳定”为宗旨,开始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继续狠抓“严打”为首要环节,全面加强基层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使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
  在加强治安防范工作的同时,开展“严打”与专项整治。1983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分子的决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分子的决定》,在全市城乡开展“严打”斗争,依法从重从快打击了一批严重刑事犯罪分子。1984年刑事发案率比1979年下降了52.8%。经过3个战役的“严打”,历时3年半,到1986年底,全市共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分子3876人,摧毁各种犯罪团伙208个、成员1060人,劳教570名,少管28名,并为外省区抓获重大案犯31名。
  1990年以后,以小煤窑、小矿山、小采石场为主的“三小”企业受经济利益驱动,加之涉爆场所点多、面广、线长,管理难度较大,爆炸物品在管理方面,一度出现了非法买卖、转让、私藏等现象,爆炸案件时有发生。针对这一情况,市领导不断组织进行专项整治,开展收枪防爆工作。截至1998年9月底,全市收缴在册民用猎枪、小口径气枪876支,不在册民用猎枪、小口径气枪377支。在爆炸物品管理混乱的大峰矿和白芨沟地区,成立太西公安分局,加强了与内蒙古毗邻公安机关的协作,联合开展了治爆统一行动。全年两级检察院共受理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人员580名,提起公诉人员485名,起诉率为83.6%,其中起诉7类罪犯189名,占起诉总数的38.97%。1992年,在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斗争中,破获了石嘴山红丽饭馆杀人案,“11·24”入室抢劫及惠农县刑侦队指导员被杀案。7~10月,在全市开展了“反撬盗百日竞赛”专项斗争,共破获盗窃案件561起,其中重大案件34起,破获外省区盗窃案件31起。
  1992年9月,市公安机关侦破发生在平罗县的首例吸毒、贩毒团伙案件后,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各级禁毒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把禁毒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开展禁毒工作专项斗争。到1996年,各级公安机关先后破获毒品违法案件794起,缴获海洛因142.74克、罂粟351株、埃托啡124瓶。对吸、贩毒违法犯罪嫌疑人捕判55人,劳教70人,强制戒毒343人。1994年,开展了“严打攻坚战”“奋战60天,全力攻坚破大案”专项斗争。全市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57起,其中重特大案件94起,查获各类作案人员318名。1995年,开展了全市打击查禁卖淫嫖娼和国庆安全检查集中统一行动、“破大案、追逃犯”战役等专项斗争。抓获逃犯12名,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12起,摧毁犯罪团伙83个、371人。破获了“6.15”石炭井矿务局白芨沟南二采区保卫组被炸案,“l0·12”石嘴山钢厂特大抢劫案,平罗县五香乡杀人案。1996年4月1日~7月31日,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百日严打整治”斗争,全市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614起,其中重特大案件261起。1998年11月~
  1999年2月底,在全市开展了打击走私、盗窃、抢劫机动车的专项斗争,共破获被盗抢机动车56起,追缴机动车40辆,查获犯罪嫌疑人42名,摧毁盗窃机动车犯罪团伙7个,涉案19人。
  2002年4月以来,开始新一轮持久性“严打”整治行动,重拳出击,重点治乱,多管齐下,严厉打击了各类刑事犯罪分子,遂使2002年刑事案件的立案率比2001年下降了13.5%。到2003年2月底,经过22个月的“严打”整治斗争的7个战役、3个破案会战、35次专项集中统一行动,有力地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整治了一批治安问题突出的地区、场所、行业,消除了一大批治安隐患,进一步强化了内部单位的安全保卫工作,落实了社会治安防范措施,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保证了全市社会治安的持续平稳。
  2007年,先后部署开展了“命案必破”“打黑除恶”和打击“两抢一盗”、打击盗窃电力通信设施、打击撬盗保险柜及飞车抢夺等专项行动,重点打击严重危害社会的杀人、抢劫、伤害等刑事犯罪,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发生的16起命案破获15起,全年共立刑事案件3211起,破获2016起,破案率达到62.8%。
  2008年,在继续稳步执行好大要案件破案奖惩机制、命案经费保障机制、积极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和“一长双责制”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打击命案及严重暴力犯罪快速反应机制、“刑侦专家会诊”机制、勘察现场规定等制度,实现对命案侦破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全市共发生命案19起,破获17起,破案率达到89.5%。结合北京奥运会和自治区50大庆安保工作,深入开展了以“攻命案、除黑恶、打两抢、反盗窃、追逃犯、促防范”为主要内容的专项行动,并取得显著成效。全年共立各类刑事案件7389起,破获2546起,破案率为34.5%,立案数同比上升1.3倍,破案数同比上升26.6%。
  2009年,紧紧围绕“布天罗地网,保平安家园”民安工程创建活动,针对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杀人等严重暴力犯罪、“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开展了专项打击行动,加大打击力度,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全年共立刑事案件7041起,破获2620起,破案率为37.2%,立案率同比下降了4.7%,破案率同比上升了2.8%。全市发生的22起命案破获21起,破案率达到95.5%,位列全区第二。
  第五节 人民军队
  1949年9月25日晨7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65军194师以581团主力为快速支队,在团长杨万华、政委孙筱川、参谋长张振川率领下,奉命率部从银川出发北上解放石嘴山。部队出动50辆汽车为先锋,骡马行李组成后梯队随军跟进,浩浩荡荡向石嘴山地区进发,当日进占宁北重镇石嘴山(石嘴山区);同日,19兵团另一部进驻陶乐县;9月26日,19兵团64军193师进驻石嘴山地区;19兵团另一部进驻当时隶属于宁夏的今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磴口县宣告解放,在银川组建了中共磴口县委;19兵团64军190师569团在团长罗保顺率领下进驻平罗县城;65军194师580团、582团进驻黄渠桥、宝丰。解放军所到之处,受到了石嘴山地区各族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至28日,今石嘴山全境宣告和平解放。是年冬,65军调整部署,194师负责平罗、惠农、陶乐地区,该师抽调大批党员干部,经过学习培训,调到石嘴山地方工作,加强了石嘴山新的地方党组织和政权建设。
  解放初期,溃散在石嘴山地区的马鸿逵部队残余、石嘴山当地土匪及国民党特务,不甘心失败,相互勾结,到处进行破坏活动,抢劫群众财物,扰乱社会治安。尤其是匪首郭拴子(郭永胜),带领亲信40余人,携武器弹药逃窜至贺兰山韭菜沟一带,与各地股匪遥相呼应,打出“西北反苏讨共救国军”旗号,大肆进行反革命破坏活动,袭击驻军和政府机关,抢劫军需物资和交通运输车辆,杀害地方干部和部队人员。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1950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65军194师奉命集中兵力进行军事剿匪。在地方群众、公安干警和民兵组织的配合下,于同年10月6日全歼郭拴子股匪,安定了社会秩序,巩固和加强了人民政权建设。11月19日,郭拴子等匪首在银川被执行枪决。
  当年,平罗、惠农、陶乐3县成立了人民武装科。1951年,人民武装科改编为人民武装部,1954年5月,人民武装部改称兵役局。1959年,石嘴山市人民武装部筹备委员会成立。1961年9月15日,中共石嘴山市人民武装委员会成立。1972年9月,组建银北军分区,同年12月29日,银北军分区正式成立,辖石嘴山市、平罗县、陶乐县、贺兰县4个县(市)人民武装部。1976年5月,因行政区划调整,撤销石嘴山市人民武装部,成立大武口区、石嘴山区、石炭井区人民武装部。同年7月,银北军分区改称为石嘴山军分区,并将贺兰县人民武装部移交银川军分区管辖。1986年3月,大武口区、石嘴山区、石炭井区、郊区、平罗县、陶乐县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1987年1月,恢复惠农县,惠农县人民武装部也随之恢复。1994年12月,石嘴山市各县(区)人民武装部重归部队建制。石嘴山军分区辖大武口区、石嘴山区、石炭井区、平罗县、惠农县、陶乐县6个县(区)人民武装部和石嘴山预备役工兵团。后因石嘴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到2009年年底,石嘴山军分区下辖大武口、惠农区和平罗县3个县(区)人民武装部。
  石嘴山军分区接受宁夏军区和石嘴山市双重领导,既是中共石嘴山市委的军事工作部门,又是石嘴山市人民政府的兵役机关。其主要职责和任务是:战时,领导与指挥石嘴山市地方部队和民兵就地坚持作战、支前;平时,负责石嘴山市地方武装和后备力量建设及兵役工作。
  民兵预备役是人民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石嘴山地区自1950年以来,民兵组织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经历了普遍实行民兵制时期、大办民兵师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调整改革时期4个发展阶段。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民兵预备役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81年,根据中共中央文件精神,对全市民兵进行了调整、改革,取消了师、团建制和武装基干民兵分类,将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1984年7月,将部分基干民兵编入预备役部队,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嘴山预备役工兵团,隶属于宁夏军区,受石嘴山军分区领导,团部设在大武口区人民武装部,与大武口区人民武装部合署办公,所属分队分布在大武口区十余家大中型企业。1986年7月,根据总参及两级军区指示,预备役工兵团与大武口区人民武装部分开办公,团机关设在石嘴山军分区,并编配了团机关现役官兵,由此,预备役工兵团直接隶属石嘴山军分区。同时,还结合石嘴山地区实际情况,扩大了部队的编组范围,并调整了实力,将部队由原来的大武口区扩编到了大武口、石嘴山、石炭井3个城市区的数十家大中型企业。截至2009年,石嘴山民兵预备役建设已形成规模,发展成为一支内部机制完善、军政素质良好、多专业的后备军。
  石嘴山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1949年以来,市境内先后驻军如下。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之190、193、194师 1949年9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65军194师581团快速支队进驻石嘴山(今惠农区),19兵团另一部进驻陶乐县。26日,19兵团64军193师进驻石嘴山地区;190师569团进驻平罗,执行收编平罗、贺兰、惠农3县保安大队的任务。同日,19兵团派出军队接管组,分别进驻平罗、惠农、陶乐3县,接管国民党县党部、县政府、军粮局等机构。至28日,19兵团65军194师进驻石嘴山地区,接替64军193师。194师582团驻惠农县黄渠桥,581团驻石嘴山,580团及师部驻平罗(师部后移驻惠农县宝丰镇)。
  贺兰警备大队 1949年9月27日,平罗、惠农、贺兰保安大队司令郭永胜(郭拴子)带领百余名部下,向中国人民解放军19兵团64军190师569团投诚,郭永胜部投诚后,被收编为贺兰保安大队,后改为贺兰警备大队,郭永胜任大队长,驻黄渠桥。(1950年3月5日,郭永胜带领40名亲信叛变。)
  宁夏军区独立第三营 1951年3~5月,平罗、惠农、陶乐3县的青年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踊跃报名参军,共有1000余名青年光荣参军,其中平罗650名,惠农400名,分别编为县保安大队,属宁夏军区管辖。1951年冬天至1952年4月期间,分期分批地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一师,宁夏军区独立第三营等部队。1952年8月,宁夏军区独立第三营进驻平罗、黄渠桥等地,营部驻平罗县城。
  宁夏军区独立团 1953年4月,由西安、咸阳押解犯人进驻平罗潮湖农场,团部驻平罗县城。各连分驻于银川至石嘴山一线。主要是看押劳改犯、垦荒种田、建设农场。1955年12月,整编为内卫71团。1957年3月整编为甘肃省内卫4团。1958年10月,以团直属队和步兵第三营为主,改编为宁夏军区独立团步兵第一、二营。移交宁夏公安厅后,改编为人民警察部队,仍执行看押犯人的任务。
  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第14团 1968年3月调防宁夏贺兰山北端,执行国防战备洞库的施工任务,团部先驻石炭井,后驻大武口。1981年2月,调离石嘴山。
  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建139团 1978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139团移驻石嘴山地区,团部驻平罗县城,执行国防施工任务。1981年7月调离石嘴山地区。
  中国人民解放军宁夏军区教导大队 1959年9月,宁夏军区集训队进驻平罗县城。1960年4月,在集训队的基础上成立宁夏军区教导大队,1969年9月移驻银川市。
  中国人民解放军宁夏军区石嘴山分区独立营为宁夏军区原独立二团三、六、九步兵连和军分区原独立连合编组建。分别在惠农农场、平罗新生机械厂、明水湖农场执行看押、警卫任务。1975年3月增编独立第五连,1982年3月辖宁夏军区固原军分区三连。1982年10月,全营建制撤销,改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石嘴山支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宁夏军区惠农县保安大队 1951年5月奉命组建,下辖3个连队、通信班、理发班,总人数约400人。1952年4月撤销建制,大队人员与平罗、贺兰2县保安大队合编为宁夏军区独立第三营。
  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守备第一师 196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0师进驻石嘴山地区。1970年改由宁夏军区代管。1983年部队精简整编后,为兰州军区守备第一师。1985年9月6日,奉中央军委命令,撤销全师建制。
  半个多世纪以来,石嘴山军事机关与驻军在加强军队与后备力量建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抢险救灾、扶贫助困和支援石嘴山地方建设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2003年,在星海湖建设中,兰州军区援建部队数百名官兵携带机械设备奋战在星海湖工地,历时数月,为星海湖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专门为兰州军区援建部队题写了“军民共建纪念碑”碑名,并为星海湖题词“龙腾星海”。历史不会忘记,石嘴山人民不会忘记。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下卷

《石嘴山史纲 下卷》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