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893
颗粒名称: 师范教育
分类号: G527
页数: 4
页码: 397-4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国立绥宁师范学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于民国31年(1941年)三月,由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宁夏黄渠桥设立的一所学校的内容.
关键词: 国立 绥宁 师范 学校

内容

国立绥宁师范学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于民国31年(1941年)三月,由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宁夏黄渠桥设立的一所学校。这所学校由国民政府教育部边疆教育司直接管理,直接拨给经费。该校专为绥远、宁夏两省培养师资力量,招收绥宁两省学生,故名“国立绥宁师范”。原校址在今宁夏平罗县黄渠桥镇文化站之北(惠农渠黄渠桥原桥头之北),东西约200米、南北约700米的地方。这所学校是20世纪40年代在宁夏地区有较大影响的学校之一。于民国31年(1941年)三月间首任校长边振方从重庆到宁夏筹措建校事宜。4月间泥、木工开始施工,至同年9月1日录取第一期新生入学上课时,建校工作基本完成。建成教室24间,办公室12间,师生宿舍(含教职工家属住房)70多间,食堂餐厅10多间和其他用房,共约140间,都是砖土木结构的平房,占地近百亩。民国32年(1943年)上半年又建成礼堂24间,此后至新中国成立,再没有添建校舍。
  由于这所学校是部直属管理并直接拨付经费,因此教职工的待遇比当地教职工较优,该校师资力量也较强。第一任校长边振方,第二任校长王志毅,第三任校长王抡魁,都是当时国内较有建树的学者,教师多为名牌大学毕业或肄业,且多有教学实践经验,深得学生尊崇。教师学生的待遇全系公费,因而招收新生的成绩比当地的中学要高。当年在绥远的陕坝和宁夏的银川、黄渠桥等地设考场,共招生150人,其中简师100名,普师50名。学生全部享受公费待遇,学制简师四年,普师三年。以后每年招生,简师为2个班,普师为1个班,直到民国37年(1948年)。广大学生勤奋刻苦,努力学习,教学质量也比较好。绥宁师范历任校长、主任和教师大多毕业于全国名牌大学,在专业上颇有造诣。学校设校务委员会,负责研究学校重大问题,如聘请教师、招生、授课、实习、毕业分配等。校务委员会下设一室、三处及附属小学。校长办公室:管理全校行政事务和教学情况、公文办理、对外联系等,贯彻执行校务委员会的各项决定。教导处:专管全校教学工作、课程安排、教学进度、入学注册、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及毕业考试等。训育处:专管学生的品德教育,如礼貌、纪律、考勤、奖惩等。总务处:专管财务、基建、设备、师生住宿、伙食、医疗等。为了方便本校毕业生实习,绥宁师范还建立了一所附属高小。教师除聘请社会上的知名教师外,多从毕业生中选留优秀生,校址在黄渠桥镇。
  绥宁师范管理正规,纪律严明,学风严谨。普师三年修完国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伦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概论、教材教法、蒙文、音乐、体育、美术、军训等16门课程。简师四年修完国文、算术、公民、博物、历史、地理、代数、生理卫生、几何、物理、化学、农村经济、植物、动物、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概论、教育行政、蒙文、教材教法、书法、音乐、体育、美术、军训等25门课程。民国38年(1949年)上半年,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政府已至崩溃覆没之际,国民政府教育部给该校的经费又不能及时拨到,加之物价飞涨,致使教职工生活不能保障,学生伙食日渐难以维持,暑假中有部分教师自行离校,校长王抡魁也携眷自行离校,这时解放军已进军到宁夏境南,学校形成了自行解散的局面。1949年9月23日宁夏解放,军管会派刘廷栋为军代表,接管绥宁师范学校和惠农中学,并决定把该校与惠农中学合并,其普师学生送原宁夏师范就读,简师各级学生,除将四年级(46级)保留一个师范班,留惠农中学学习至毕业外,其余(47级、48级)学生与惠农中学同年级按级合班。至此,绥宁师范学校宣告停办。绥宁师范兴教9年,先后就读者近千人,毕业6个班,共300多人;简师毕业12个班,共600多人。这些学生来自全国17个省、市,其中宁夏学生约占50%。他们毕业或肄业后大多服务于边疆教育事业。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石嘴山史纲》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