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892
颗粒名称: 中小学教育
分类号: K294.33
页数: 7
页码: 391-3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 民国时期石嘴山教育的中小学教育包括黄渠桥小学,平罗县城女子小学,平罗学社,平罗中学,黄渠桥中学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民国时期 石嘴山 教育

内容

黄渠桥小学 民国11年(1922年),黄渠桥绅士梁兆麟(清末贡生)创办了黄渠桥小学,自任校长。校址设在黄渠桥北街关帝庙,聘请王卓如、王克正任教师。民国15年(1926年),冯玉祥部大军过境时学校作为临时宿营地,便暂时停办。以后又改在老君庙开学,时称“北校”,也叫黄渠桥一小。民国22年(1933年),罗光吉任校长时和黄渠桥南校(二小)合并,称为黄渠桥小学。随后有党清廉、梁振纲、张进孝等人与地方热心教育的人士联合,推请当时的区长郭英杰出面担任名誉校长,大家情愿不拿薪金,义务教学,也要把原来的“北校”仍然单独办下去。这样过了半年,适逢教育厅厅长葛武棨路过此地,回省后遂批准命名为黄渠桥第二完小(此时南校为第一完小)。民国26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雍生善担任校长,这时该校有4个班、6个年级,学生百名左右。民国27年(1938年)初,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派杨一木来宁夏,通过雷启霖、王茜的关系,到平罗黄渠桥北校任教,开展地下工作,后被特务发现,从此,这个学校被马鸿逵的特务看成是共产党地下工作的联络点,时刻在进行监视。民国29年(1940年)春,马鸿逵的特务机关——宁夏军警联合督察处,到宁北一带搜捕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仅黄渠桥北校就逮捕了校长雍生善,教员杨天伟、童山斗、党廉清、郭铎教、刘振彦,学生王振平共7人。一时学校无人管理,陷于停滞状态。这时,当地热心教育的人士张德治出面负责组织,教学得以照常进行。后来有东北沦陷区的知识分子组织的“第十教师服务团”来宁,由该团成员于铎任校长,并将该校应届毕业生编成1个初中班进行教学。抗日战争时期的黄渠桥北校,为抗日救国宣传书写了光辉的一页。1949年解放时,黄渠桥北校由熊振武任校长。这时学校有6个班,教员8人,学生120余人。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黄渠桥北校相应地得到发展。1951年10月熊振武被评为模范教师,出席了宁夏省第一次模范教育工作者会议。这时学校已发展到16个班,有教职工14人,学生520多人。到秋季开学时,将南校并入黄渠桥北校合为一个学校,校名为“黄渠桥完小”。从此再无南、北或一、二两校之称了。
  平罗女子小学 民国19年(1930年),平罗县教育局长李冲和在任期间,为革除旧俗,兴办女子教育,创办了平罗县城女子小学,并自任校长。从此,为县城及附近的女孩子带来了读书上学之便。在此之前,平罗只有个别女子到银川、兰州去上学。
  平罗县城女子小学,设于县城鼓楼西南角下文庙后院,校门向北,设6个年级、4个班,学生100人左右。初创时,因五六年级学生较少,便同其他年级合为复式班进行教学,有时合到男校同年级进行教学。到民国29年,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五、六年级单独开班教学。学生人数最多时也只有160人。平罗女校先后毕业的学生,只有少数家境好的考入银川女子中学或宁夏师范继续深造。1941~1942年,惠农中学和国立绥宁师范相继在黄渠桥镇建立后,平罗地区的女子考入中等学校的人数才逐渐有所增加,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很少有升入高等院校的。女校出去的学生,在师范、中学毕业或肄业,多数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如张瑜、李善淑、吴思珍、冯素珍等,都先后在县城小学和女校任教。1948年秋,平罗县城女子小学改为平罗简易师范附属小学,男女兼收,学生人数随之大增。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县城第二完小。
  平罗学社 民国初年,就读于宁夏府城“五中八师”的平罗籍学生雷启霖、高尚智、高尚信等人,由于深受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新思想的教育启发,于1924年在平罗发起了揭露本县知事王之臣贪污受贿的风潮。他们书写标语、集会演说,用铁的事实痛斥了王之臣的丑行。迫于舆论的压力,朔方道尹(宁夏最高长官)令王之臣退出赃款2000元(银圆),作为困难学生的补助。为妥善处理王之臣退回的2000元赃款,平罗县教育局组织成立了“平罗学社”,规定凡在外地就读的平罗县籍学生家庭困难,经调查属实者便给予补助。该学社自1925年成立至1931年,款已全部用完,学社撤销。平罗学社虽然成立时间短,但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例如一些在外地就读的家庭困难的学生,得到了一小部分补助费,便鼓励其完成中学、师范的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也影响带动了周围的一些人求知上进。1934年秋,宁夏中学高中三年级全班仅有13名学生,平罗县籍就有贺闻韶、雷润霖、李如檀、王振刚、张光华(女)、冒海榆、俞占鳌、路生衢、司以忠、司维章(司以忠、司维章原系平罗县高荣堡西甲人,于1933年春调整县界划归宁夏县)等10人。平罗县的这10名高中三年级学生中,家庭极困难的要数王振刚了,他省吃俭用,克服一切困难,学习非常认真踏实,高中毕业后,工作了一段时间,便与贺闻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参加抗大学习。其他8人中,除李如檀等二三人外,均上了大学。1949年以前,平罗先后有大学毕业生50多人。在宁夏各县中,除盐池、同心、磴口、陶乐4个县外,平罗县经济状况不比其他各县好,而培养出大学生50多人,很大程度上与平罗学社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平罗中学 平罗中学始建于民国35年(1946年),当时由高尚信发起,联名阎廷栋、冒良辰、丁富润等,向当时的宁夏省教育厅要求,成立一所中等学校,教育厅于1946年7月批准成立“宁夏省立平罗简易师范”(四年制)。高尚信任校长。办学伊始,条件十分艰苦,一无经费,二无设备,三缺教师,最初校址在县城北门外玉皇阁上,全校仅有1个教学班,21名学生,几名教师。校址于1946年秋季由玉皇阁迁到南门外现在平罗中学所在地。1949年宁夏解放时,共有4个教学班,学生176人,教职工16人(其中教师12人)。1954年改名为平罗中学。
  黄渠桥中学 平罗县黄渠桥中学(前身为惠农中学),创办于民国29年(1940年),当时在黄渠桥一完小(北校)任教的于铎、宋雪村等人将该校毕业的学生10余人组成了一个初中班,以宣传抗日为主,兼学国语、数学等课。民国30年(1941年),地方上热心教育的人士张德、李冲和、马赞宏积极支持,创办了惠农初级中学,首任校长于铎,校址设在娘娘庙。但校舍设备严重不足,便动员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快建起教室9间,办公室3间,学生宿舍10间,并购置了课桌凳。招收初中一年级学生45人(平罗、惠农两县的小学毕业生),开设国文、数学、英语、公民等课。到民国33年(1944年),全校共有3个年级,3个教学班,拥有学生100余人。民国35年(1946年)春,刘堂琛任惠农中学第四任校长。在他的倡导和地方热心人士及惠农县政府的支持下,在黄渠桥东面的沙滩上筹建新学校,建起了一所较正规的学校,有教室4座,办公室14间,教师宿舍12间,学生宿舍20间,伙房5间。民国36年(1947年)又建成礼堂28间。当时有初中3个年级,3个教学班,学生120余人,教师10多人。课程开设有国文、数学、英文、物理、化学、历史、美术等。除原有教师外,有的年级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课聘请绥宁师范的教师兼任教学,1名英语教师是刘堂琛校长从外地聘请来的。马鸿逵为了维护其独裁统治,便大肆抓兵,在校学生也不能幸免,多被抓去当兵,再加上平罗简易师范的建立,使惠农中学的学生逐渐减少。新中国成立后,该学校历经变革,现为平罗县黄渠桥中学。
  平罗县城关一小 平罗县城关第一小学校,简称“平罗一小”,前身是清代的兴平书院(后改名又新书院),位于平罗县城西大街南侧,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民国4年(1915年)知事王之臣在任期间,将“又新书院”更名为“本城高等小学堂”。民国12年(1922年),知事廖元估将“学堂”更名为“本城高等小学校”,当时计有讲堂9间,宿舍31间,操场1处;设校长1人,教员3人,在校学生110多人;办学经费除原学租外,又将全县的羊捐、木捐、炭捐、当捐等项收人纳入。民国13年(1924年),学校更名“本城高级小学校”。民国18年(1929年),宁夏建省,学校名称更改为“平罗县第一高级小学校”。校长孟尚义,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乐育英才,忠心耿耿。为了办好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他聘请了一批宁夏“五中八师”的优秀毕业生来校任教,从而端正了校风,提高了教学质量,算术考试成绩曾名列全甘肃省第一,培养出了一批有名的学生。例如高尚信、阎廷栋、谈尚彦、殷占雄、姚启圣、征克非等人都先后在该校就读过。民国20年(1931年),校长罗光吉请准县上拨款,由热心公益的人士刘清负责,对部分讲堂、宿舍进行翻修。民国26年(1937年),校长刘廷栋,鉴于学生逐年增多,校舍不足,请县上拨款,增建教室9间,宿舍9间。学校更名为“平罗县城第一完全小学校”。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共地下工作者杨一木、苏文(化名陆平)等来宁。陆平曾于1937年秋到平罗一小任教。受江苏省“新安旅行团”的影响,平罗一小师生的抗日爱国热情激增,在陆平、贺闻韶等同志的积极努力下,学校也相应组织开展了宣传活动,推动了平罗抗日救亡活动发展。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石嘴山史纲》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