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876
颗粒名称: 黄河水运
分类号: U6
页数: 3
页码: 340-3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嘴山市东靠黄河,水运发达。黄河自南而北从陶乐县明长城附近流入市境,经陶乐、平罗、惠农到石嘴山出境,再经乌海市,流往内蒙古自治区。民国27年(1938年),宁夏当局统一管理河运,组织全省船业公会,令所有船户必须参加,否则不准营运的内容.
关键词: 石嘴山 黄河水运

内容

石嘴山市东靠黄河,水运发达。黄河自南而北从陶乐县明长城附近流入市境,经陶乐、平罗、惠农到石嘴山出境,再经乌海市,流往内蒙古自治区。市境河流总长146.9公里,水流平缓,可全部通航,占宁夏黄河流程的1/3以上。石嘴山以上河道每年可通航8个月(3月~11月),石嘴山以下因冰期较长,且有冰坝为患,通航期为7个月(4月~11月)。石嘴山地区因此“因渠以溉,水舂、河槽,用功省少,而军粮饶足”。自北魏开创大规模水运以来,历代兴盛不衰。到1958年包(包头)兰(兰州)铁路通车前,黄河水运承担着市境进出口物资总运量的70%。
  外国洋商之所以选在石嘴山设立洋行,正是看重它水陆交通之便和西北通往内地货物集散地的特殊地位。当时各家洋行将西北皮毛收购运抵石嘴山梳洗打包,然后由石嘴山装船水运至包头再改陆路运至天津,然后转口外销,牟取暴利。仅羊毛水运输出一项,就达到每年约1000万公斤。至民国15年(1926年),自石嘴山运出羊毛共4亿多公斤,皮4000多万张。此外,大量甘草、煤炭、盐、碱、粮食、白麻、烟叶的输出,布匹、百货、茶、糖的输入等,也多通过水运进行。沿河一带农民,不少人兼营船运。据1918年有关石嘴山的资料载:“此间黄河有木船七百余只,往来包头、中卫之间。赴中卫,上水十天,下水四天;赴包头,上水十二天,下水八天。其来往包头者,下水多运皮毛、甘草、枸杞、麻之类;上水则运洋货、糖、茶、土磁等。”“大约河水开冻时,货物多由水运。约占全年十分之七,而车驼占十分之三。”(林竞《西北丛编》)
  民国27年(1938年),宁夏当局统一管理河运,组织全省船业公会,令所有船户必须参加,否则不准营运。民国29年(1940年)元月,宁夏设河运管理局,下设河运队,将全省船户编为4队,平罗、磴口两县船户为第一队,有船78只。木船是近代石嘴山黄河上游民船航行的起点,上溯至中卫,下流至包头。据民国时期《宁夏省考察记》载,此间“帆船之大者,可载重三万余斤,小者则载重万余斤或数千斤”。石嘴子船运“船价:走包头春夏五六十两,秋六十两;走宁夏春夏二三十两,秋四五十两。走宁夏、包头、中卫三处,每船装运三万斤,因上下水而有多寡之别”。“石嘴子及定远营每百斤约五钱,下水船只可装甘草二万斤,盐三万斤,皮毛三万余斤”,由石嘴山至包头约6日。1918年此间航行船约700多艘,至1955年尚有木船500余只,每年运送货物2000多个航次,全线有拉船工人3500多人。1918年,兰州士绅组织陇绥轮船公司购得机动汽船两只,航行于兰州和石嘴山之间。1919年甘肃督军张广建也曾购汽船两艘,在石嘴山和包头之间上下水试航成功。
  除船运外,还有一种皮筏运输,故称“浑脱”,即用整个牛、羊囫囵脱皮,内充空气,漂浮水面用以载重。明代文学家李开先《塞上曲》中有描写“浑脱”的诗句:“不用轻帆与短棹,浑脱飞渡只须臾。”后来人们又把若干个浑脱并在一起,上架木椽,用绳捆绑,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故浑脱又称“皮筏”。大型羊皮筏用460个皮囊组成,可载货15吨;小型羊皮筏由10余只皮囊组成,可载货400~500公斤。牛皮筏皮囊内一般不充空气,而以羊毛之类的轻货充之(运载羊毛尤如此),或填以干草,所以又称“草筏”。大型牛皮筏由128个皮囊组成,可载货20吨;中型由64个皮囊组成,可载货5吨。这是黄河上游古老的水上运输工具,至今在沿黄河的一些旅游景点上仍可以见到。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石嘴山史纲》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