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宁夏近代工商业的摇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87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宁夏近代工商业的摇篮
分类号: F121
页数: 8
页码: 337-3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夏近代工商业的摇篮,石嘴山十大洋行,黄河水运,一代义商郑万福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宁夏 工商业的摇篮 石嘴山十大洋行 黄河水运

内容

石嘴山十大洋行
  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资本主义列强利用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之便,将其侵略势力逐渐渗入中国内地,加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宁夏石嘴山因其地连内蒙古,扼水陆之要冲,处农牧富庶之胜地,蒙汉交错,贸易频繁。帝国主义对宁夏的经济掠夺,即始于石嘴山洋行的设立。
  约在光绪六年(1880年),天津英商雇用了一名叫“葛秃子”者,在石嘴山地区以每百斤2两白银低价收购羊毛,雇用船只从沿黄河而下,运包头地区上岸,再转运至天津。经英商倒手后,以每百斤20两白银出手,获利巨大,葛秃子也由此而大发“羊财”。于是葛秃子正式与天津英商签订合同,在石嘴山成立第一家英商“高林洋行”,收购羊毛、羊皮。由于获利丰厚,引起外商注意,也先后来至石嘴山,建立洋行做皮毛以及其他生意。外商先后在石嘴山开设的洋行有10余家。
  英商高林洋行 葛秃子
  英商仁记洋行 赵宝鉴、张富平
  英商新泰兴洋行 刘增庆、侯自明
  英商天长仁洋行 鲍耀章
  英商平和洋行 任寿昌
  英商聚立洋行(由新泰兴分出) 宁小藩
  英商隆茂洋行 张锡廷
  英商明义洋行 陈金如
  德商瑞记洋行(一战后为英商接收) 范华亭
  德商兴隆洋行
  其中,资本比较雄厚者有6家:仁记洋行、新秦兴洋行、天长仁洋行、平和洋行、瑞记洋行、兴隆洋行。各洋行的主子大部分居住于天津英租界,常住洋行的负责人是外国资本家的“买办”,都是天津人。各洋行均设有经理及副手数人,并在临近牧区的小城市设立“外庄”,负责联络收购。石嘴山各商行虽然都是中国人经营的,但是资本都是由外国洋行提供。天津总行向外地分行调拨资金,谓之“发标”。外地各行互相调拨,称之为“调标”。石嘴山洋行通过中国的买办,利用不平等条约规定的特权逃避厘税,并与封建官府勾结,垄断我国西北地区的皮毛业,长达40年之久。从洋行设立的“外庄”来看,他们经营的皮毛业,几乎囊括了西北的产毛区,这从下列各地设立的“外庄”可以说明。内蒙古:阿拉善旗、额济纳旗、伊克昭盟各旗。宁夏:银川、花马池、惠安堡、韦州、半个城、下马关、中卫、中宁、贺兰、平罗等地。甘肃:靖远、五坊寺、大庙、平番、海原、固原、黑城子。青海:西宁。陕西:三边。每至收毛季节,买办商人以最低的价格把牧民手中的皮毛收购而去。洋行每年收购羊毛约为2000万斤,羊皮、羊肉逐渐也在其大量收购掠夺之中。洋行从中大发其财,资本积累也迅速增长。他们进行盘剥和掠夺的方式:一是欺行霸市。由于当时宁夏地处边陲,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与内地联系又不密切。根本不了解羊毛、皮革价格行情,洋行乘机施展欺骗手段,垄断货物价格,大肆掠夺牧民的财富。二是谎骗讹诈。一方面以所谓“行情不好”“质量成色太差”为由,以达到他们低价收购、高价卖出的目的。同时还利用实物勒索,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石嘴山各洋行联合起来借口“山西闹义和团,北路不通,停止收毛”,迫使牧民低价卖出。后来,洋行连现款也不愿支付,便用米、面、布、茶、糖等实物,换取牧民手中的羊毛,乘机大打折扣进行勒索。三是残酷掠夺,这是带有普遍性的一种手段。每年年初,石嘴山洋行即派小老板到牧区收购羊毛。美其名曰“贷银订毛”,而这个季节,正是牧民急需资金买草买料的最困难时期。他们春季贷款,要牧民秋季必须将羊毛卖给洋行,如不能抵偿预购之银,只好挂账,如此年复一年,牧民就被牢牢地束缚在洋行的合同上,任其剥削。由于帝国主义洋行在宁夏地区的巧取豪夺,各洋行资本积累急剧膨胀,其势力发展遍布西北,不仅垄断了西北地区的羊毛生意,同时严重桎梏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宁夏经济的落后,是与帝国主义的掠夺分不开的。随着洋行的建立。外国的毛织品、布匹、火柴、烟、酒、糖等商品涌入宁夏,占据市场,致使甘宁等地的民族工商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更为困难。
  黄河水运
  石嘴山市东靠黄河,水运发达。黄河自南而北从陶乐县明长城附近流入市境,经陶乐、平罗、惠农到石嘴山出境,再经乌海市,流往内蒙古自治区。市境河流总长146.9公里,水流平缓,可全部通航,占宁夏黄河流程的1/3以上。石嘴山以上河道每年可通航8个月(3月~11月),石嘴山以下因冰期较长,且有冰坝为患,通航期为7个月(4月~11月)。石嘴山地区因此“因渠以溉,水舂、河槽,用功省少,而军粮饶足”。自北魏开创大规模水运以来,历代兴盛不衰。到1958年包(包头)兰(兰州)铁路通车前,黄河水运承担着市境进出口物资总运量的70%。
  外国洋商之所以选在石嘴山设立洋行,正是看重它水陆交通之便和西北通往内地货物集散地的特殊地位。当时各家洋行将西北皮毛收购运抵石嘴山梳洗打包,然后由石嘴山装船水运至包头再改陆路运至天津,然后转口外销,牟取暴利。仅羊毛水运输出一项,就达到每年约1000万公斤。至民国15年(1926年),自石嘴山运出羊毛共4亿多公斤,皮4000多万张。此外,大量甘草、煤炭、盐、碱、粮食、白麻、烟叶的输出,布匹、百货、茶、糖的输入等,也多通过水运进行。沿河一带农民,不少人兼营船运。据1918年有关石嘴山的资料载:“此间黄河有木船七百余只,往来包头、中卫之间。赴中卫,上水十天,下水四天;赴包头,上水十二天,下水八天。其来往包头者,下水多运皮毛、甘草、枸杞、麻之类;上水则运洋货、糖、茶、土磁等。”“大约河水开冻时,货物多由水运。约占全年十分之七,而车驼占十分之三。”(林竞《西北丛编》)
  民国27年(1938年),宁夏当局统一管理河运,组织全省船业公会,令所有船户必须参加,否则不准营运。民国29年(1940年)元月,宁夏设河运管理局,下设河运队,将全省船户编为4队,平罗、磴口两县船户为第一队,有船78只。木船是近代石嘴山黄河上游民船航行的起点,上溯至中卫,下流至包头。据民国时期《宁夏省考察记》载,此间“帆船之大者,可载重三万余斤,小者则载重万余斤或数千斤”。石嘴子船运“船价:走包头春夏五六十两,秋六十两;走宁夏春夏二三十两,秋四五十两。走宁夏、包头、中卫三处,每船装运三万斤,因上下水而有多寡之别”。“石嘴子及定远营每百斤约五钱,下水船只可装甘草二万斤,盐三万斤,皮毛三万余斤”,由石嘴山至包头约6日。1918年此间航行船约700多艘,至1955年尚有木船500余只,每年运送货物2000多个航次,全线有拉船工人3500多人。1918年,兰州士绅组织陇绥轮船公司购得机动汽船两只,航行于兰州和石嘴山之间。1919年甘肃督军张广建也曾购汽船两艘,在石嘴山和包头之间上下水试航成功。
  除船运外,还有一种皮筏运输,故称“浑脱”,即用整个牛、羊囫囵脱皮,内充空气,漂浮水面用以载重。明代文学家李开先《塞上曲》中有描写“浑脱”的诗句:“不用轻帆与短棹,浑脱飞渡只须臾。”后来人们又把若干个浑脱并在一起,上架木椽,用绳捆绑,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故浑脱又称“皮筏”。大型羊皮筏用460个皮囊组成,可载货15吨;小型羊皮筏由10余只皮囊组成,可载货400~500公斤。牛皮筏皮囊内一般不充空气,而以羊毛之类的轻货充之(运载羊毛尤如此),或填以干草,所以又称“草筏”。大型牛皮筏由128个皮囊组成,可载货20吨;中型由64个皮囊组成,可载货5吨。这是黄河上游古老的水上运输工具,至今在沿黄河的一些旅游景点上仍可以见到。
  一代义商郑万福
  郑万福(1864~1936年),男,汉族,字海峰,原籍山西省榆次县郑家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幼年随父外出,后在内蒙古鄂托克旗、包头等地谋生,曾到磴口一姓万的富商家做厨房帮工,在商店柜台上当学徒、记账先生。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郑万福妻兄张嘉荣主持石嘴山英商仁记洋行期间,把郑万福从磴口万家叫到洋行做“司秤”,后提升经管账目兼跑“外柜”。民国2年(1913年),郑万福受石嘴山英记新泰兴洋行聘请任外庄老板,掌管购销大权,成为一名洋行要员。民国12年(1923年)洋行萧条,洋行在天津的总行委托郑万福和一刘姓老板为洋行代理人,负责收尾工作。据记载,当年撤销时,仅新泰兴一家在各地欠收的账款就达70万~80万两银元。郑万福通过接管洋行结尾清理工作,从中获得了一大笔钱财,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郑万福有钱后致力于发展各项事业。办牧场。先后在鄂托克旗、布音高、太音高和铁格素等地建牧场饲养繁殖牛、羊、马、骆驼等,羊只最多时达7000~8000只。办农场。又在石嘴山河东白音陶亥一带开垦荒地,在黄河岸边修建水车,车水灌田,又在大后套(杭锦后旗)开荒地25顷。当时郑家垦荒种田计有5000~6000亩,每年收获粮食4000~5000石。经营碱湖。承包经营察汗淖、纳林淖两处碱湖,建立了“大兴碱业公司”,其土碱年销量一度达到300万~400万斤,年收入达4万~5万元。开办小煤窑。在经营碱湖期间,因需煤炭熬土碱,故在石嘴子以北开挖煤窑,后又在汝箕沟黑头寨和大峰沟两处各开一煤窑,产业不断发展,家境日益富裕,成为当年宁夏北部最有实力的地方巨绅。民国5~6年间(1916~1917年),郑万福大兴土木,修建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宅院,建造砖木结构的各式房屋100多间,取名“德荣堂”。郑万福有钱但不敛财,非常热心兴办地方公益事业。民国21年(1932年),郑万福报请宁夏水利厅同意,拿出数千银两,在石嘴山惠农渠尾一带新修一渠,可浇地4000多亩,解决了那里200多户农民种田用水和生活用水。他还多次捐款,帮助回民修建清真寺,资助地方修建寺庙等。郑万福还关心办教育,1931年利用自家房屋筹建一所学校,开办国文、地理、历史、英语等新课程,同时也资助石嘴山小学办学经费。郑万福还经常举办一些慈善救济事业,如放粮(施粥)、放钱等,救济灾民。石嘴山地处水陆要冲,为宁夏北部重要门户,军政各界一些重要人物如冯玉祥、吴佩孚、门致中、吉鸿昌、孙殿英、九世班禅、马鸿逵等,在途经石嘴山时均受到郑的款待。冯玉祥“入甘援陕”期间,郑万福在石嘴山的宅第曾成为冯部后勤供应处的站点之一,为部队购办粮草、蔬菜、烧柴、铺草等,给部队随行人员安排住房。后冯玉祥特任郑为“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参议”。在门致中、吉鸿昌、马鸿逵先后担任宁夏省主席期间,均委任郑为省府参议,因此当地人又称郑万福为“郑参议”。民国25年(1936年)二月,郑万福因病逝世于石嘴山家中。郑万福应该是宁夏第一代民族资本家,为发展宁夏的近代工业作出过突出贡献。石嘴山地方之所以成为宁夏近代工商业的摇篮,也与郑万福有一定的关系。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石嘴山史纲》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