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下营子教案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859
颗粒名称: 第十节 下营子教案始末
分类号: K294.33
页数: 6
页码: 305-3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下营子教案始末的天主教进入西北,天主教在宁夏的传播,下营子教案的内容。
关键词: 下营子 天主教 宁夏

内容

天主教进入西北
  16世纪中期以后,以罗明坚、利玛窦、庞迪我等为代表的天主教(罗马公教在中国的专称)士,由海路进入中国,学习中国语言和儒家文化,并融会中西,开始在中国传教。清朝初期,不少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利用天文、历法等科技知识,在中央政府机构中任职,为清政府从事编历书、绘地图、办外交、制枪炮等活动。17世纪中叶,东正教也传入中国。顺治十五年(1658年),梵蒂冈的“罗马教廷”按照其“传教区体制”,在中国设立了第一批监牧区。嘉庆二十三年(1817年)又设立了澳门、北京、南京等主教区及代牧区。康熙时全国有28个城市设有天主教堂,教徒达十几万人。当时,比利时耶稣会士方玉清首先进入西北地区,建立了陕西传教区,甘肃的教务由陕西教区统一管辖。接着,方玉清由陕西汉中来到甘肃凉、甘等州传教,甘肃的教务由陕西教区统一管辖。但由于“礼仪之争”和罗马教廷干涉中国内政,引起康熙帝对天主教的反感。雍正时,清政府又采取取缔天主教的政策,大批传教士或被监禁,或被处死,教堂也被封闭没收。鸦片战争前后,随着清廷“教禁”的废弛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天主教和新教传教士又大批地涌进中国,教区不断扩张。道光十九年(1839年),中国13个省有天主教徒30万人。当时西北有陕西和甘北两个教区。鸦片战争后,教区和天主教徒数迅速增长,管理体制也不时地调整变化。1882年,罗马教廷派人接管了甘肃教务。1901年又在甘肃成立了两个新教区:即陇南教区,中心教堂在秦州(今天水市);兰州教区,辖陇西至河西一带,中心教堂在兰州。光绪五年(1879年)以后,由于信仰基督教的人数激增,罗马教廷为了加强管理,进而将中国分为五大传教区,数十个主教区。其中陕西、甘肃、河南为第二教区,管辖范围包括数十个州县,下辖总铎(神父)区、本堂区、支堂及学校等。各教区主教、各级神父由教内层层任命,经费则通过购置地产、经营商贸、高利贷等途径筹措。基督教改革以后的新教传教士,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进入中国,它比天主教传教士进入中国晚了100余年,但发展速度却相当快。咸丰八年(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新教传教士来华者日益增多。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全国共有新教传教会82个,传教士3832人。其宗教组织形式,大致是教区中心城市设有大区教会,下设教堂、医院、中小学堂及慈善机构,县区设有支教会,下设教堂及学校等机构。一般城镇设有布道所,下设教堂。布道所之下,就是分布在各个村庄的教徒团。
  天主教在宁夏的传播
  宁夏是天主教传教的地区之一。天主教本是基督教的三大宗派之一,因教皇驻在罗马,亦称为罗马公教或旧教,以与东正教和基督教新教相区别。所谓“天主教”,是该教在中国的专称,即明代人借用中国的名称对它所信奉之神的译称,取意为“天地真主、主神、主人亦主万物”的至高无上的主宰者。使天主教传播到宁夏地区,是该教的一个传教修会——圣母心会。这个修会标榜以圣母圣心为“主保”(主要保护者),故名。1865年南怀仁亲率4名会士,在张家口开始本会的传教活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圣母圣心会的传教活动已扩张到河套、陕北和宁夏北部广大地区,教徒发展到14000多名。1883年,罗马教廷再次把该教会的传教区扩大划分为:东蒙古教区(原热河省)、中蒙古教区(原察哈尔省)、西南蒙古教区(原绥远省)。宁夏北部和阿拉善旗均隶属于西南蒙古教区。三盛公教堂为该教区的主教堂。首任主教为比籍神甫德玉明。这一期间,圣母圣心会急于继续向西扩张传教范围,甘肃省宁夏府首当其冲。1878年,首先派荷籍神甫韩默理率教士接管了甘肃省的教务,并以武威县西松树庄主教堂为基地,准备在全省各中心地区广建教堂。第二年,天主教自行把甘肃划为该教会在中国的第二传教区。并在兰州、宁夏、西宁分设3个布道区。宁夏是与该教会蒙古教区大本营的结合部,更是需要插足的地方。但是由于甘肃回民起义事件甫平,左宗棠大军压境,又作为西征新疆的前进阵地,全省局势非常紧张。多年来的战乱已使城乡经济受到巨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造成韩默理传教工作困难重重,不得不悄然而退。1879年比利时教会又派传教士闵玉清、桑桂仁,由绥蒙地区进入宁夏府平罗县黄河东岸的五堆子、红崖子一带开展传教活动。虽然传教活动没有什么进展,但它是天主教传入宁夏地区的开始,时间是清光绪五年(1879年)。1880年,桑桂仁传教士又西渡黄河至立岗堡(今属贺兰县境内)一带进行传教活动,但当地回民居多,其传教亦无成效。闵玉清几经挫折和多年努力,终于在平罗传教取得了一些进展。1891年闵玉清在平罗下营子村购买土地1000余亩,建起教堂和住宅,从老教区迁来大批教徒,在此地积极开展传教活动,还发展新教徒100余人,下营子教堂便成了天主教在宁夏的第一个据点。
  下营子教案
  下营子教堂建于1891年,为国外天主教在宁夏的第一个据点,隶属当时西南蒙古教区主教堂三盛公教堂管辖。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和二十六年(1900年),后套(今内蒙古包头、五原一带)地区两次发生大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当时,蒙古王公早已将士地租给教堂,由教堂向农牧民收租。时逢大旱,百姓们无钱交租,纷纷离乡背井,他地谋生。不少灾民逃到石嘴山、平罗一带。后灾情缓和,但后套地区已十室九空,田园荒芜,无人耕种,使教会的收入受到很大影响。于是,教会“整理教籍”,令逃荒他乡的套民“归籍奉教”。已在平罗地区安家落户的套民当然也在劝迫之列。然而,这些套民在平罗已生活多年,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生儿育女,成家立业,再让他们返回后套,势必拆散他们的家庭。所以,“归籍奉教”的命令遭到百姓们强烈反对,乡民们与教堂的矛盾日益激化。时有乡民龙占海、姚大奇、马跃川等人,于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十三日(1901年12月23日)夜,冲进下营子教堂,将外国神甫梅伯华、彭寿年杀死,同时还杀死两位来教堂为洋人通风报信的教民。
  下营子教案的发生,在平罗县和整个宁夏府引起巨大震动。当时《辛丑条约》刚签订不久,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也因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而逃亡在西安。清廷深怕此事给刚刚了结的“庚子事件”再添麻烦,故接到报案后7天内,一口气发出四道上谕,一面饬令地方“严拿匪徒,毋任漏网”,并要求各地文武官员对“各属教堂、教士、教民加以保护,毋再疏虞,致于重咎”,一面又气急败坏地把平罗县卸任知县王树槐、在任知县李含寿和平罗营参将易庆安等一并革职,勒令其戴罪缉拿凶犯归案。一时间搞得陕甘宁大小官员惊慌失措,人人自危。省、道、府各级官吏挤满了小小的平罗县城。对于被杀洋人,朝廷则“深为怜悯,……立即妥为抚恤”。在宁夏镇总兵官汤泳山、宁夏道台和省派道员张廷楫亲自指挥下,四处逮捕嫌疑犯,严刑逼供,凡与龙占海、马跃川等人有点儿来往或沾点边儿者,均不能幸免。有多名无辜百姓被杀示众。荷兰和比利时政府接到报告后,立即指派当时担任甘肃盐务总办的比利时人林阿德来宁夏监办此案。不久龙占海被抓,1902年3月在平罗县城被杀。清廷还赔偿下营子教堂白银4.2万两。因当时宁夏已无款可筹,遂改以数百顷土地作为抵偿。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石嘴山史纲》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