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图书馆
石嘴山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石嘴山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十节 下营子教案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859
颗粒名称:
第十节 下营子教案始末
分类号:
K294.33
页数:
6
页码:
305-3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下营子教案始末的天主教进入西北,天主教在宁夏的传播,下营子教案的内容。
关键词:
下营子
天主教
宁夏
内容
天主教进入西北
16世纪中期以后,以罗明坚、利玛窦、庞迪我等为代表的天主教(罗马公教在中国的专称)士,由海路进入中国,学习中国语言和儒家文化,并融会中西,开始在中国传教。清朝初期,不少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利用天文、历法等科技知识,在中央政府机构中任职,为清政府从事编历书、绘地图、办外交、制枪炮等活动。17世纪中叶,东正教也传入中国。顺治十五年(1658年),梵蒂冈的“罗马教廷”按照其“传教区体制”,在中国设立了第一批监牧区。嘉庆二十三年(1817年)又设立了澳门、北京、南京等主教区及代牧区。康熙时全国有28个城市设有天主教堂,教徒达十几万人。当时,比利时耶稣会士方玉清首先进入西北地区,建立了陕西传教区,甘肃的教务由陕西教区统一管辖。接着,方玉清由陕西汉中来到甘肃凉、甘等州传教,甘肃的教务由陕西教区统一管辖。但由于“礼仪之争”和罗马教廷干涉中国内政,引起康熙帝对天主教的反感。雍正时,清政府又采取取缔天主教的政策,大批传教士或被监禁,或被处死,教堂也被封闭没收。鸦片战争前后,随着清廷“教禁”的废弛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天主教和新教传教士又大批地涌进中国,教区不断扩张。道光十九年(1839年),中国13个省有天主教徒30万人。当时西北有陕西和甘北两个教区。鸦片战争后,教区和天主教徒数迅速增长,管理体制也不时地调整变化。1882年,罗马教廷派人接管了甘肃教务。1901年又在甘肃成立了两个新教区:即陇南教区,中心教堂在秦州(今天水市);兰州教区,辖陇西至河西一带,中心教堂在兰州。光绪五年(1879年)以后,由于信仰基督教的人数激增,罗马教廷为了加强管理,进而将中国分为五大传教区,数十个主教区。其中陕西、甘肃、河南为第二教区,管辖范围包括数十个州县,下辖总铎(神父)区、本堂区、支堂及学校等。各教区主教、各级神父由教内层层任命,经费则通过购置地产、经营商贸、高利贷等途径筹措。基督教改革以后的新教传教士,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进入中国,它比天主教传教士进入中国晚了100余年,但发展速度却相当快。咸丰八年(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新教传教士来华者日益增多。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全国共有新教传教会82个,传教士3832人。其宗教组织形式,大致是教区中心城市设有大区教会,下设教堂、医院、中小学堂及慈善机构,县区设有支教会,下设教堂及学校等机构。一般城镇设有布道所,下设教堂。布道所之下,就是分布在各个村庄的教徒团。
天主教在宁夏的传播
宁夏是天主教传教的地区之一。天主教本是基督教的三大宗派之一,因教皇驻在罗马,亦称为罗马公教或旧教,以与东正教和基督教新教相区别。所谓“天主教”,是该教在中国的专称,即明代人借用中国的名称对它所信奉之神的译称,取意为“天地真主、主神、主人亦主万物”的至高无上的主宰者。使天主教传播到宁夏地区,是该教的一个传教修会——圣母心会。这个修会标榜以圣母圣心为“主保”(主要保护者),故名。1865年南怀仁亲率4名会士,在张家口开始本会的传教活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圣母圣心会的传教活动已扩张到河套、陕北和宁夏北部广大地区,教徒发展到14000多名。1883年,罗马教廷再次把该教会的传教区扩大划分为:东蒙古教区(原热河省)、中蒙古教区(原察哈尔省)、西南蒙古教区(原绥远省)。宁夏北部和阿拉善旗均隶属于西南蒙古教区。三盛公教堂为该教区的主教堂。首任主教为比籍神甫德玉明。这一期间,圣母圣心会急于继续向西扩张传教范围,甘肃省宁夏府首当其冲。1878年,首先派荷籍神甫韩默理率教士接管了甘肃省的教务,并以武威县西松树庄主教堂为基地,准备在全省各中心地区广建教堂。第二年,天主教自行把甘肃划为该教会在中国的第二传教区。并在兰州、宁夏、西宁分设3个布道区。宁夏是与该教会蒙古教区大本营的结合部,更是需要插足的地方。但是由于甘肃回民起义事件甫平,左宗棠大军压境,又作为西征新疆的前进阵地,全省局势非常紧张。多年来的战乱已使城乡经济受到巨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造成韩默理传教工作困难重重,不得不悄然而退。1879年比利时教会又派传教士闵玉清、桑桂仁,由绥蒙地区进入宁夏府平罗县黄河东岸的五堆子、红崖子一带开展传教活动。虽然传教活动没有什么进展,但它是天主教传入宁夏地区的开始,时间是清光绪五年(1879年)。1880年,桑桂仁传教士又西渡黄河至立岗堡(今属贺兰县境内)一带进行传教活动,但当地回民居多,其传教亦无成效。闵玉清几经挫折和多年努力,终于在平罗传教取得了一些进展。1891年闵玉清在平罗下营子村购买土地1000余亩,建起教堂和住宅,从老教区迁来大批教徒,在此地积极开展传教活动,还发展新教徒100余人,下营子教堂便成了天主教在宁夏的第一个据点。
下营子教案
下营子教堂建于1891年,为国外天主教在宁夏的第一个据点,隶属当时西南蒙古教区主教堂三盛公教堂管辖。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和二十六年(1900年),后套(今内蒙古包头、五原一带)地区两次发生大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当时,蒙古王公早已将士地租给教堂,由教堂向农牧民收租。时逢大旱,百姓们无钱交租,纷纷离乡背井,他地谋生。不少灾民逃到石嘴山、平罗一带。后灾情缓和,但后套地区已十室九空,田园荒芜,无人耕种,使教会的收入受到很大影响。于是,教会“整理教籍”,令逃荒他乡的套民“归籍奉教”。已在平罗地区安家落户的套民当然也在劝迫之列。然而,这些套民在平罗已生活多年,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生儿育女,成家立业,再让他们返回后套,势必拆散他们的家庭。所以,“归籍奉教”的命令遭到百姓们强烈反对,乡民们与教堂的矛盾日益激化。时有乡民龙占海、姚大奇、马跃川等人,于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十三日(1901年12月23日)夜,冲进下营子教堂,将外国神甫梅伯华、彭寿年杀死,同时还杀死两位来教堂为洋人通风报信的教民。
下营子教案的发生,在平罗县和整个宁夏府引起巨大震动。当时《辛丑条约》刚签订不久,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也因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而逃亡在西安。清廷深怕此事给刚刚了结的“庚子事件”再添麻烦,故接到报案后7天内,一口气发出四道上谕,一面饬令地方“严拿匪徒,毋任漏网”,并要求各地文武官员对“各属教堂、教士、教民加以保护,毋再疏虞,致于重咎”,一面又气急败坏地把平罗县卸任知县王树槐、在任知县李含寿和平罗营参将易庆安等一并革职,勒令其戴罪缉拿凶犯归案。一时间搞得陕甘宁大小官员惊慌失措,人人自危。省、道、府各级官吏挤满了小小的平罗县城。对于被杀洋人,朝廷则“深为怜悯,……立即妥为抚恤”。在宁夏镇总兵官汤泳山、宁夏道台和省派道员张廷楫亲自指挥下,四处逮捕嫌疑犯,严刑逼供,凡与龙占海、马跃川等人有点儿来往或沾点边儿者,均不能幸免。有多名无辜百姓被杀示众。荷兰和比利时政府接到报告后,立即指派当时担任甘肃盐务总办的比利时人林阿德来宁夏监办此案。不久龙占海被抓,1902年3月在平罗县城被杀。清廷还赔偿下营子教堂白银4.2万两。因当时宁夏已无款可筹,遂改以数百顷土地作为抵偿。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