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图书馆
石嘴山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石嘴山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九节 清代石嘴山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858
颗粒名称:
第九节 清代石嘴山教育
分类号:
K294.33
页数:
5
页码:
300-3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代石嘴山教育的社学,义学,私塾,学宫,书院等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社学
义学
私塾
学宫
书院
内容
社学 据明《万历朔方新志》记载:明初宁夏设社学5所,其中平虏(平罗)城1所。又据《朔方道志》记载:明成化四年(1468年),平罗人夏景芳考中举人。明嘉靖五年(1526年),平罗人杨经考中进士。可知平罗县社学距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平罗有社学5所:本城关帝庙、西河堡、李纲堡、洪广堡、宝丰城各1所。塾师年束修银120两,府署与平罗县各支60两。
义学 清道光四年(1824年),县知事徐保字视平罗县社学久废,贫寒子弟无读书之所,遂购买城西南处房屋数间,捐资修理一新,办起平罗县第一所义学,入学学童100余人。到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平罗县有义学6所,即:县城汉民义学1所,址在书院西;县城回民义学1所,址在白衣庵寺院内;头闸、黄渠桥、石嘴山、虞祥堡义学各1所。县知事徐保字先后为办义学捐廉俸银和公项银;县知事讷恩登额为义学捐公项银。
私塾 平罗县的私塾有三种形式。其一,有学识、声望高的塾师设馆办学。据《朔方道志》卷十七记载:“张启绪,平罗贡生,设帐讲经,有濂洛风,殁后士林无不成泣。”其二,地方士绅或富裕者家庭办学。如黄渠桥通润堡贡生梁登魁,在娘娘庙设私塾1所,聘请秀才或有学问的人任教,入学学童均为梁姓家族子弟,最多达11人。该私塾延至民国23年(1934年)。其三,联合办学。平罗县私塾多为后一种,几乎全县各大村庄都有。如县城南门外贡生姚光文与姚光兴在本村购房屋4间办起私塾,聘请秀才孙绍先任塾师。入学学童有姚、马、龚、曹、党、李等姓子弟30余人。民国17年(1928年),移址于柳浪渠李应科家,学董马麟聘请秀才李祥凤任教。经费由学董向学生家长筹集。民国18年(1929年)五香北湾子、阮桥联办私塾1所,址在经堂庙,学生来自五香、北湾子、阮桥、新潮等村庄。民国19年(1930年),迁址于五香龙坑堰,由公正刘宗古、士绅罗吉贤主办,聘请秀才任国保任教。学生来自五香、任家嘴子、新潮等村庄,最多达20余人。经费由学生家长公摊。启蒙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名贤集》《朱子格言》《幼学琼林》等,主要教学童识字、写字。
学宫 学宫,是县官府管理生员与供童生以上生员读书的学校,称儒学。平罗学宫始建年代不详。据《乾隆宁夏府志》载:学宫在县治南,乾隆三年地震毁,六年动帑重建。县学宫,由大成殿、庑房、戟门、更衣厅、省牲所、棂星门、牌坊、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忠孝祠、节义祠、尊经阁、明伦堂、斋房、学宫署等建筑组成,有房屋40余间。清乾隆以前平罗学额:一年一贡,廪生20名,增生20名,每年考取文、武生各8名,科考取文生8名,武生64名。《道光平罗记略》记载:“《大清会典》平罗小学生科试额进文生八名,岁试额进武生八名。”《朔方道志》载:“平罗县学廪生二十缺,增生二十缺,二年一贡,岁考取文武生各八名,科考取文生八名。”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科举考试之前的数百年中,平罗县士子考取的具体情况因地震、兵燹档册遗失,故不能尽考。仅据《平罗记略》《续增平罗记略》《朔方道志》记载,明代,考取文进士1人,文举人2人。清代,考取进士10人,其中文进士7人,武进士3人;举人66人,其中文举人14人,武举人52人。光绪二年(1876年)之前,平罗县的士子乡试要到西安贡院,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有财力能参加乡试的士子,仅占应参加乡试总数的十之一二。中进士、举人步入仕途者多有政声,如明成化戊子(1474年)科举人夏景华官河南彰德府推官。嘉靖丙戌(1526年)科进士杨经官直隶大名府推官。清康熙丁丑(1697年)科武进士夏琳官武昌府参将。清康熙辛丑(1721年)科进士杨魁甲,举翰林院庶吉士,官山西吉州知州。清雍正甲辰(1724年)科武进士白良璧,官洛阳参将。清乾隆丙辰(1736年)科武进士许忠朝,官侍卫。清乾隆己卯(1759年)科武举人夏景云,官涿州参将。清嘉庆丁丑(1817年)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俞德渊,官江苏荆溪知县,徐州府同知、常州知府、两淮盐运使。
书院 平罗县知县宋维孜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在县城西南角官地,由热心公益的人士史子继、郑子量二人负责施工,建讲堂1座,宿舍若干间,当即延师招生开学。同时将孔庙和关帝庙的庙产铺面房25间的岁收租金十余串文,和灵沙堡学田八顷(每顷100亩),清水堡(现属贺兰县)学田二顷的岁收租粮四五十石,作为办学经费。后来由于校舍倒塌,办学经费管理不善,逐渐失去着落,学校停办。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知县李鸣薰复又筹集经费抛弃原低洼校址,在县城西大街西端,购置朗润堂院落一座作为学馆,延师开学。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知县王世治筹捐经费增建校舍,加强学田及圣、帝两庙庙产的管理,扩大招生数量,将学馆命名为“兴平书院”。乾隆六十年(1796年),知县张炳在任期间继续办学,此后,因无人管理而停办。嘉庆十一年(1806年),知县王楚堂到任后,对办学事业很重视,他了解到历时50年的书院,由于经费时足时缺,学校时办时停,故决心进行整顿,重新开办,当即筹集经费,于嘉庆十三年秋,除对书院原建筑物进行修缮外,又添建房舍,增置桌凳,使书院规模一新,因而将“兴平书院”更名为“又新书院”,延师开学。之后,他又将自己节约3年之久的廉奉钱2200串文捐献出来,连同剩余租金300串文一并交给各当商(当铺)生息,年得息金300串文,作为书院的补助经费。自此之后,入学学生逐年增加,学习成绩逐年上升。道光五年(1825年),知县徐保字鉴于书院学生增多,校舍狭窄,拟将书院旁的大公馆(即学宫,是考生复习的地方)扩进书院,以解决校舍狭窄问题。但苦无经费,正自谋划筹措之际,恰好在江南做官的翰林俞德渊(平罗头闸人,幼时功读于兴平书院,曾给道光皇帝当过老师,其后代现住正闸大队)给母校赠银300两,当即动工扩建,扩大了书院,容纳了更多的学生。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书院墙垣逐渐倾颓,房屋日渐破漏,知县张梯见此情景,不修缮难以办学,可修补又没经费,所以准备筹划经费,进行修缮。适翌年夏秋,淫雨连绵,书院积水排不出去,房屋经长时间浸泡,倒塌不堪,因而决定重建,带头捐献奉银200两,邀请地方上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姚逢春、张伟、吴肇泰等负责劝捐,吴云锦、王致祥、张应辰、徐嘉会等负责监工,于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动工,将地基增高近1米,大兴土木,至7月竣工,计翻建上房5间,讲堂3间,宿舍24间,建大门1座,二门1座,大门前建照壁1道。后因马化龙反清,发生战乱,书院被迫停办。因无人管理,房屋器具多被毁坏。光绪三年(1877年),知事(即知县)任懋在任期间,对书院进行了维修,复又开学。“兴平书院”先后培养出了大批人才。例如嘉庆年间在书院读书的俞德渊(本县头闸人),中了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民国4年(1915年)改为本城高等小学堂。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