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清代石嘴山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858
颗粒名称: 第九节 清代石嘴山教育
分类号: K294.33
页数: 5
页码: 300-3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代石嘴山教育的社学,义学,私塾,学宫,书院等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社学 义学 私塾 学宫 书院

内容

社学 据明《万历朔方新志》记载:明初宁夏设社学5所,其中平虏(平罗)城1所。又据《朔方道志》记载:明成化四年(1468年),平罗人夏景芳考中举人。明嘉靖五年(1526年),平罗人杨经考中进士。可知平罗县社学距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平罗有社学5所:本城关帝庙、西河堡、李纲堡、洪广堡、宝丰城各1所。塾师年束修银120两,府署与平罗县各支60两。
  义学 清道光四年(1824年),县知事徐保字视平罗县社学久废,贫寒子弟无读书之所,遂购买城西南处房屋数间,捐资修理一新,办起平罗县第一所义学,入学学童100余人。到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平罗县有义学6所,即:县城汉民义学1所,址在书院西;县城回民义学1所,址在白衣庵寺院内;头闸、黄渠桥、石嘴山、虞祥堡义学各1所。县知事徐保字先后为办义学捐廉俸银和公项银;县知事讷恩登额为义学捐公项银。
  私塾 平罗县的私塾有三种形式。其一,有学识、声望高的塾师设馆办学。据《朔方道志》卷十七记载:“张启绪,平罗贡生,设帐讲经,有濂洛风,殁后士林无不成泣。”其二,地方士绅或富裕者家庭办学。如黄渠桥通润堡贡生梁登魁,在娘娘庙设私塾1所,聘请秀才或有学问的人任教,入学学童均为梁姓家族子弟,最多达11人。该私塾延至民国23年(1934年)。其三,联合办学。平罗县私塾多为后一种,几乎全县各大村庄都有。如县城南门外贡生姚光文与姚光兴在本村购房屋4间办起私塾,聘请秀才孙绍先任塾师。入学学童有姚、马、龚、曹、党、李等姓子弟30余人。民国17年(1928年),移址于柳浪渠李应科家,学董马麟聘请秀才李祥凤任教。经费由学董向学生家长筹集。民国18年(1929年)五香北湾子、阮桥联办私塾1所,址在经堂庙,学生来自五香、北湾子、阮桥、新潮等村庄。民国19年(1930年),迁址于五香龙坑堰,由公正刘宗古、士绅罗吉贤主办,聘请秀才任国保任教。学生来自五香、任家嘴子、新潮等村庄,最多达20余人。经费由学生家长公摊。启蒙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名贤集》《朱子格言》《幼学琼林》等,主要教学童识字、写字。
  学宫 学宫,是县官府管理生员与供童生以上生员读书的学校,称儒学。平罗学宫始建年代不详。据《乾隆宁夏府志》载:学宫在县治南,乾隆三年地震毁,六年动帑重建。县学宫,由大成殿、庑房、戟门、更衣厅、省牲所、棂星门、牌坊、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忠孝祠、节义祠、尊经阁、明伦堂、斋房、学宫署等建筑组成,有房屋40余间。清乾隆以前平罗学额:一年一贡,廪生20名,增生20名,每年考取文、武生各8名,科考取文生8名,武生64名。《道光平罗记略》记载:“《大清会典》平罗小学生科试额进文生八名,岁试额进武生八名。”《朔方道志》载:“平罗县学廪生二十缺,增生二十缺,二年一贡,岁考取文武生各八名,科考取文生八名。”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科举考试之前的数百年中,平罗县士子考取的具体情况因地震、兵燹档册遗失,故不能尽考。仅据《平罗记略》《续增平罗记略》《朔方道志》记载,明代,考取文进士1人,文举人2人。清代,考取进士10人,其中文进士7人,武进士3人;举人66人,其中文举人14人,武举人52人。光绪二年(1876年)之前,平罗县的士子乡试要到西安贡院,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有财力能参加乡试的士子,仅占应参加乡试总数的十之一二。中进士、举人步入仕途者多有政声,如明成化戊子(1474年)科举人夏景华官河南彰德府推官。嘉靖丙戌(1526年)科进士杨经官直隶大名府推官。清康熙丁丑(1697年)科武进士夏琳官武昌府参将。清康熙辛丑(1721年)科进士杨魁甲,举翰林院庶吉士,官山西吉州知州。清雍正甲辰(1724年)科武进士白良璧,官洛阳参将。清乾隆丙辰(1736年)科武进士许忠朝,官侍卫。清乾隆己卯(1759年)科武举人夏景云,官涿州参将。清嘉庆丁丑(1817年)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俞德渊,官江苏荆溪知县,徐州府同知、常州知府、两淮盐运使。
  书院 平罗县知县宋维孜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在县城西南角官地,由热心公益的人士史子继、郑子量二人负责施工,建讲堂1座,宿舍若干间,当即延师招生开学。同时将孔庙和关帝庙的庙产铺面房25间的岁收租金十余串文,和灵沙堡学田八顷(每顷100亩),清水堡(现属贺兰县)学田二顷的岁收租粮四五十石,作为办学经费。后来由于校舍倒塌,办学经费管理不善,逐渐失去着落,学校停办。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知县李鸣薰复又筹集经费抛弃原低洼校址,在县城西大街西端,购置朗润堂院落一座作为学馆,延师开学。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知县王世治筹捐经费增建校舍,加强学田及圣、帝两庙庙产的管理,扩大招生数量,将学馆命名为“兴平书院”。乾隆六十年(1796年),知县张炳在任期间继续办学,此后,因无人管理而停办。嘉庆十一年(1806年),知县王楚堂到任后,对办学事业很重视,他了解到历时50年的书院,由于经费时足时缺,学校时办时停,故决心进行整顿,重新开办,当即筹集经费,于嘉庆十三年秋,除对书院原建筑物进行修缮外,又添建房舍,增置桌凳,使书院规模一新,因而将“兴平书院”更名为“又新书院”,延师开学。之后,他又将自己节约3年之久的廉奉钱2200串文捐献出来,连同剩余租金300串文一并交给各当商(当铺)生息,年得息金300串文,作为书院的补助经费。自此之后,入学学生逐年增加,学习成绩逐年上升。道光五年(1825年),知县徐保字鉴于书院学生增多,校舍狭窄,拟将书院旁的大公馆(即学宫,是考生复习的地方)扩进书院,以解决校舍狭窄问题。但苦无经费,正自谋划筹措之际,恰好在江南做官的翰林俞德渊(平罗头闸人,幼时功读于兴平书院,曾给道光皇帝当过老师,其后代现住正闸大队)给母校赠银300两,当即动工扩建,扩大了书院,容纳了更多的学生。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书院墙垣逐渐倾颓,房屋日渐破漏,知县张梯见此情景,不修缮难以办学,可修补又没经费,所以准备筹划经费,进行修缮。适翌年夏秋,淫雨连绵,书院积水排不出去,房屋经长时间浸泡,倒塌不堪,因而决定重建,带头捐献奉银200两,邀请地方上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姚逢春、张伟、吴肇泰等负责劝捐,吴云锦、王致祥、张应辰、徐嘉会等负责监工,于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动工,将地基增高近1米,大兴土木,至7月竣工,计翻建上房5间,讲堂3间,宿舍24间,建大门1座,二门1座,大门前建照壁1道。后因马化龙反清,发生战乱,书院被迫停办。因无人管理,房屋器具多被毁坏。光绪三年(1877年),知事(即知县)任懋在任期间,对书院进行了维修,复又开学。“兴平书院”先后培养出了大批人才。例如嘉庆年间在书院读书的俞德渊(本县头闸人),中了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民国4年(1915年)改为本城高等小学堂。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石嘴山史纲》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