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图书馆
石嘴山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石嘴山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水利灌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847
颗粒名称:
水利灌溉
分类号:
K294.33
页数:
3
页码:
270-2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初,宁夏北部黄河西岸一带还是一片荒滩地,水渠渠身弯曲、淤积严重,灌水期间调配水量因斗渠过多而相互制约,集中用水困难的内容。
关键词:
水利灌溉
惠农渠
昌滂渠
内容
清初,宁夏北部黄河西岸一带还是一片荒滩地,这块荒滩地北起石嘴子,南达府城东郊掌政桥,南北绵延100多公里,即今平罗县、惠农区和贺兰县境内沿黄河西岸的大片滩地。雍正初年,相继开凿惠农渠、昌润渠。惠农渠系是银川平原主要灌溉渠系之一,由惠农渠及其支干渠昌润渠、滂渠、官泗渠和若干支渠组成,位于黄河以西、唐徕渠系以东,是平罗县东部和惠农县大部分的主要灌溉渠系。渠系市境内灌溉面积达43万亩。
惠农渠惠农渠又名“皇渠”或“黄渠”,系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始建,七年(1729年)竣工,费银16万两。沿河筑防洪堤160公里,渠道两旁种植垂柳10万余株。招徕宁夏、宁朔、灵州、中卫和固原等地移民万余户到新垦区落户。增设宝丰、新渠二县,新置通宁、通贵、通昌、通吉、通义、通伏、通成、通润等堡,俗称“通八堡”。由现青铜峡河西总干渠的唐三闸处引水,流经永宁、银川东部,从贺兰县清水堡进入市境平罗县,至惠农县尾闸乡入第五排水沟。全长175公里,最大引水量为75立方米/秒,年引水量为8亿立方米左右,控制面积185万亩,灌溉面积75万多亩。惠农渠在市境长67公里,其中在平罗县境内长46.1公里,在惠农县境内长20.9公里。市境内灌溉面积22万亩,其中平罗13万亩,惠农9万亩(均不计入支干渠灌溉面积)。惠农渠始修时,稍至平罗县西河堡入西河(古为退水河)。1739年平罗大地震时损坏严重,1744年重修,渠稍延长30里至尾闸堡入黄河。新中国成立前,市境惠农渠有木桥14座,提水闸2座,退水闸2座,渠上共有支斗口270余处,大部分为草土明口,渠身弯曲、淤积严重,灌水期间调配水量因斗渠过多而相互制约,集中用水困难。惠农县因处于渠尾,田高渠低,要用水刮子灌田(水刮子是一种木制的提水器具)。
昌滂渠 昌滂渠系昌润渠、滂渠等合并而来。据《平罗纪略》记载:“昌润渠亦系雍正四年开凿,原接引惠农渠之水,灌溉平罗、石嘴山以东之地。”和惠农渠同时修建,自黄河支流六羊河口开口引水,渠口建石闸一座,名昌润闸;1739年平罗大地震时昌润渠被毁,乾隆八年(1743年)改由惠农渠分水。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修昌润渠,由宁夏县(今贺兰县)通吉堡溜山子黄河支流六羊河重新开口,至永屏堡(今惠农县礼和乡)归入黄河,长68公里,于渠口建闸管水,另设退水闸以退余水。但由于黄河东西摆动,迫使渠口多次上下移动。民国年间,该渠口移至通昌堡之东,自渠口起到分水闸(今平罗县六中乡分水闸村)长42公里。两岸尽属沿河沙滩,渠低田高,无自流灌溉能力。分水闸到头闸段,因两岸地势高亢,灌溉亦十分困难。滂渠与昌润渠同时兴建,1765年于昌润渠建分水闸(在今六中乡祁家桥东),分东西二岔,东为滂渠,西为昌润渠。道光五年(1825年)河崩渠废,重修滂渠时直接从黄河温家桥开口引水,稍至渠阳堡入黄河。民国期间,滂渠口移至通伏堡河岸,渠长30公里,灌田仅1.5万亩,以人力刮水浇灌为主。原滂渠以东,还存永惠、永润、西官、东官4条从黄河引水的小干渠,均以人力刮水灌溉为主。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