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838
颗粒名称: 长城
分类号: K928.77
页数: 6
页码: 244-2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代西北军事要塞,长城是宁夏自古就是我国北部边防前哨,是中原农业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交融碰撞的交汇处,分旧北长城,新北长城和西长城的内容.
关键词: 长城 旧北长城 新北长城 西长城

内容

宁夏自古就是我国北部边防前哨,是中原农业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交融碰撞的交汇处,向称“关中屏障,河陇噤喉”。秦、汉、明等王朝都在这里修筑过长城,今石嘴山境内存留的古长城遗址,均为明代所筑。明朝称长城为“边墙”。在宁夏修筑边墙始于成化八至九年(1472~1473年)间先后筑有东边墙、西边墙、北边墙和陶乐长堤以及固原旧边等主干塞防,全长约3000里。在今石嘴山市境内主要有旧北长城,包括河西段,又称“红果子长城”和河东段,又称“陶乐长堤”。在旧北长城弃守后,又重筑新北长城,又称“边防北关门墙”,统称“大武口长城”。
  旧北长城,俗称“红果子长城”。为护卫宁夏镇北大门和平虏城(今平罗)而建。建于明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0年)。明《万历朔方新志》载:“北长城三十里,自西向东接黄河”,指的就是旧北长城。其西起贺兰山扁沟,东抵黄河西岸,全长15余公里。在弘治(1488~1505年)年间,还派兵驻守。到正德初(1506年)因兵源不足,粮运困难,遂放弃不守。从此,外部势力便开始入侵扰乱。据《九边考》记载:“宁夏北,贺兰山黄河之间,外有旧边墙一道。嘉靖十年(1531年)于内复修边墙一道,官军遂弃外边不守,以致内地田地荒芜。”“外有旧边墙一道”,指的就是旧北长城。这段长城自扁沟至小墩湾,原石嘴山市第四中学处,墙虽塌圮,但遗址尚存,有些地段墙高现存3.5米以上。自扁沟门下约1500米处,由于地震造成长城上下错位1.5米,水平错位1.45米。位于石嘴山市第四中学至黄河西岸段的旧北长城,由于垦种而遗迹不存。
  旧北长城河东段,俗称“陶乐长堤”。自旧北长城的终点(黄河西岸)越过黄河,在陶乐境内沿黄河南下,到达横城大边(即东长城),这是一道非正式的长城。据《九边考》载:“(嘉靖)十五年……于外边对岸外筑长堤一道,顺河直抵横城大边墙,以截套虏自东过河,以入宁夏之路。”这就是陶乐县境内的长城。它起于黄河东岸内蒙古巴音陶亥,与黄河西岸“旧北长城”的终点遥遥相对,南经都思兔河,进入陶乐县境,沿黄河南下到“横城大边”(即东长城)。它南北纵贯陶乐县境,因不属正式长城,所以叫做“长堤”。现在的平罗县高仁镇(即红旗乡驻地)尚有遗迹。新北长城,明朝称“边防北关门墙”,俗称“大武口长城”。这道长城是嘉靖八年(1529年),兵部尚书王琼实地勘察并上疏皇帝批准后,命佥事齐之鸾修筑的。在明正德初,镇远关、黑山营弃之不守,“致虏出没无忌,甚或旬月驻牧,滋平虏之势遂孤”。当时住宁夏佥事、督储的齐之鸾上书兵部尚书王琼:“不早图之,将延人心腹,夏岂能久?宜河东城燧,河西营垒,固守之耳”。王琼于嘉靖八年(1529年)亲临勘查之后,上书朝廷修筑新墙。皇帝批准后,命齐之鸾修筑新墙,巡按御史朱观推荐提升齐之鸾为按察副使,主持修筑新墙事宜。嘉靖九年(1530年)十月开始筹备工作。嘉靖十年(1531年)三月十五日动工,七月底竣工。东起沙湖(在威镇堡西),西至贺兰山枣儿沟,全长17.5公里,作为边防线,命名“镇北关”。墙高、厚各6.67米。外境开挖城河,深、宽各5米。城墙上筑有暗门,东曰“平虏关”,中曰“镇北关”。两关在关门里建月城,其城约150米见方,关门上面建有哨房。整个长城建敌台4座,燧台8座,各驻兵20人防守,城上边靠外沿建有掩体垛堞,用以避身和眺望敌情。如遇敌人攻城时可下视射
  击。在贺兰山脚下长城内侧,修城堡一座,名为“临山堡”,驻军防守。北长城东至黄河约2.5公里的地段,修筑沟墙,墙高、厚各5米,沟深、宽各3米。这道长城的修筑,对于稳定石嘴山区边境局势有积极的作用,史称:“宁夏河山如故,扼塞之险一新”。这道边墙,至今遗址尚存。其走向自石嘴山市大武口村西贺兰山半山腰起向东行,过包兰铁路、简泉农场机砖厂,到二闸乡惠威村,再折向东北,经高庄乡幸福村南侧至金星村,以东再无痕迹。其中大武口村东1公里处保存较为完好,墙高约8米,基宽12米,顶宽3.5米。北长城于1985年11月9日被确定为平罗县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长城,古称“边防西关门墙”。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前修筑。西长城自甘肃省靖远县芦沟界进入宁夏中卫县境,逾黄河向东北沿贺兰山东麓北上,历经中宁、青铜峡、永宁、银川、贺兰等县市,由贺兰山西峰口进入平罗县境内,向北延伸到韭菜沟入石嘴山市大武口境,到扁沟与旧北长城相接。西峰沟、大水沟、小水沟、干沟、汝箕沟、小风沟、大风沟、归德沟、韭菜沟等山沟断断续续均残存长城痕迹。其中大水沟入山1.5公里处有土筑长城一段,自沟北山腰伸向沟中,长约250米,高5米,底宽8米左右,顶宽4.1米,女儿墙1.5~2米,厚25厘米,这段长城保存较好。还有大风沟进沟4公里处的沟北山梁上有两段不同结构的长城,一段利用山势,将山梁西侧削成直壁为长城,长约900米;另一段是土筑,墙高4.2米,顶宽3.5米,底宽约9米,长100米。石嘴山境内的西长城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地形选择得好,并非一道完整的长城,而是断断续续地在各大沟内筑起短墙,起到了连接贺兰山这道天然屏障的作用。同时,这些短墙大多建在进沟1.5~4公里的地方,这里一面是悬崖陡壁,高达百余米,人马无法攀登。另一面的山梁突然伸向沟中,与对面山崖形成峡谷,只要在这山梁之上筑起敌台或短墙,便可成为一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坚固防御体。其二,施工合理。西长城的修筑者们充分利用了山梁的地势,凡山势险峻的地方,则不动工;凡山势坡度较缓之地,则将山梁的外侧削成陡壁。只有在山势坦缓的地方,才筑以短墙或墩台,这样大大节省了人力、财力,缩短了施工时间,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西长城于2001年7月1日立碑,定为“石嘴山市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石嘴山史纲》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