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图书馆
石嘴山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石嘴山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关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836
颗粒名称:
关隘
分类号:
K248
页数:
6
页码:
235-2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代西北军事要塞的关隘的明代宁夏地处边陲,是九边重镇之一,而石嘴山则是宁夏镇北之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关隘重重,长城环卫,烽燧密布,且西有贺兰山屏障,东有黄河天堑,构成西北一处军事巨防。镇远关,打硙口三关,北关门的内容.
关键词:
关隘
镇远关
打硙口三关
北关门
内容
明代宁夏地处边陲,是九边重镇之一,而石嘴山则是宁夏镇北之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关隘重重,长城环卫,烽燧密布,且西有贺兰山屏障,东有黄河天堑,构成西北一处军事巨防。
镇远关 根据《万历朔方新志》的记载:“国初……开镇置镇远关,去平虏城北八十里,是宁夏北境极边之地。”由此可知,镇远关的修筑时间,大致于洪武九年(1376年),耿忠为指挥创立宁夏卫的时期,地址在今惠农区西北约五公里地方之正义关沟口老关疙瘩处。《嘉靖宁夏新志》在“关隘”中也记载:“镇远关:在平虏城北八十里,实为宁夏北境极边之要地。关南五里,有黑山营,仓场皆备。弘治前,拨官军更番哨守,为平虏之遮。正德初,因各处征调轮拨不敷,遂弃之,致虏出没无忌,甚或旬月驻牧,滋平虏之患日深。镇远关自不能守,柳门等墩自不能嘹,平虏之势遂至孤立。”在“北路平虏城”也中记载:“宁夏迤北旧有镇远关,关之东为黄河,关之西贺兰山尽头,山水相交,最为要地,以故设关防守,诚振古之见也。关之南五里,旧有黑山营,设有官军备御。黑山营之南七十里,设平虏城。关之西,沿贺兰山四十里,有打磑口,乃贼出入要地,有险可守。先年守筑三关,设立墩台防哨。东西联属,远迩观望,烽火严明,贼亦难入。至弘治以前多因极边地方,供饷不便,军多逃散,兵力寡弱,遂行废弃。黑山止有空营;镇远虽称有墩有军,相距平虏城百里之远,孤危难守,有名无实而已。”
根据上述记载,镇远关实为明代宁夏北部边境之门户。既是明朝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要冲,也是游牧民族入犯中原的必经之路。镇远关一旦失守,则宁夏门户大开,可见其军事地位之重要,显然也是明代西北地区农牧业文明撞击和交融的节点。因其重要地位,所以附属的各类军事设施相对完善,因而在现石嘴山区形成互相扶助的军事系统,而镇远关则是整个军事系统中的重点,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军事作用。
打硙口三关 《嘉靖宁夏新志》卷一“打硙口”条记载:“在平虏城西北。沿山诸口,虽通虏骑,尚有险可凭;北则惟打硙,南则惟赤木,旷衍无碍。打磴旧有三关,自正德五年(1510年)以来,渐至颓圮。”嘉靖十年(1531年),弃之不守。打硙口三关关墙遗址经勘察认定:头道关在平汝铁路线一号桥处;二道关在二号桥处。这两道关墙已不复存在。三道关在清水沟与大武口沟交汇处,紧靠田刺窝窝片头的山根。关墙在海拔1325米的小山头上,是扼守大武口沟和清水沟的咽喉要道。关墙遗址尚存,关墙南北长120米,东西宽30米,城门向东。
北关门 明嘉靖十年(1531年),由齐之鸾管理修筑的“边防北关门墙”,即大武口长城上筑有两道关门。齐之鸾在《朔方天堑北关门记》中写道:“为关门二,东曰‘平虏’,中曰‘镇北’。其上皆为堂,若干楹。其下各增城三面,为二堡,周遭里百二十余步,徙旧威镇并镇北堡军实之。”经实地勘察和走访,确定东暗门(平虏)在铁路东。中暗门(镇北)在潮湖农场西水管所处。
贺兰山隘口 贺兰山是宁夏平原西部的天然屏障,自古以来多为华夷的界山,明代也是蒙汉控制区的分界线。400余里的山脉,有许多天然的山谷贯通前后山,成为贺兰山的军事口隘,其中可通车马的大口有30余处。明代北路平虏城分守的贺兰山隘口有:滚钟、黄峡、水吉、镇北、白寺、宿嵬、贺兰、新开、塔峡、西番、大水、小水、汝箕、小风、大风、归德、打硙口共17个。每个隘口中间或口门都筑有关墙,屯兵把守。清代平罗营分管的贺兰山隘口有:石嘴子口、镇远关口、红果子口、王泉口、打硙口、枣儿口、镇北关口、韭菜口、归德口共9个。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