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蒙元时期石嘴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83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蒙元时期石嘴山
分类号: K294.33
页数: 9
页码: 226-2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蒙元时期石嘴山的元代石嘴山行政建制,郭守敬考察黄河航运的内容。
关键词: 石嘴山 郭守敬

内容

第一节 蒙元时期石嘴山
  元代石嘴山行政建制
  行省制始创于元朝,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也是一级行政区,同时保留了宋、金时期的路、府、州、县地方行政机构和相应的行政区。据《元史·地理志》,元帝国“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蒙古在太宗三年(1231年),即灭金的前三年,始立中书省,以著名的政治家、地理学家耶律楚材为中书令。入主中原后于宪宗初年(1251年),在燕京等处置设行尚书省。中统初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改置行中书省,其后屡屡增多,但是一直到元贞年间(1295~1296年)行省的设置和辖区还都很不固定,即在忽必烈统一中国(1279年)后的20年中行省制并未固定下来。直到13世纪末、14世纪初的元成宗时期才开始固定,逐步形成元代省制行政区划。元英宗至治时(1321~1322年),全国划分为12个一级行政区,1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中书省为中央机构中书省的直辖地区,又称都省、腹里,包括今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山东以及河南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11个行中书省为岭北、辽阳、陕西、河南、江浙、江西、湖广、云南、四川、甘肃、征东。其中,征东行省即高丽国,行省最高长官由高丽国王兼,性质与内地行省不同,所以也有人认为只有10个行中书省。行省下辖路,路领府、州,府、州辖县。元代在1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下,置路185,府33,州559,军4,安抚司15,县1127。
  宁夏地区的行政建制经过数次反复。元初,今石嘴山地区属于新开设的西夏中兴等路行省管辖。中统二年(1261年),设立西夏中兴路等路中书行省,特命蒙元开国重臣粘合重山之子为中书左丞,是中书行省最高长官。省城仍设中兴府,辖境基本为西夏时的疆域,宁夏北部石嘴山地区包括在内。后设甘肃行中书省宁夏府路,仍置定州,延续了西夏时期的名称。后几经兴废,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中兴府改为“宁夏府路”,宁夏由此得名。此时,石嘴山地区所在的定州,仍归其所辖。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在察汗淖尔设宣慰司,管理鄂尔多斯,今陶乐地区亦在其辖区。
  郭守敬考察黄河航运
  郭守敬(1231~1316年),字苦思,顺德路邢台(今河北邢台市)人,元代最著名的水利专家和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了关于开发华北水利的6项建议,包括修复元大都(今北京)附近的运河,引黄河、沁河、漳水、沙河等河道的水灌溉农田等。这些建议体现了他对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规划思想,得到忽必烈的称赞,他本人随即被任命为“提举诸路河渠”,受命负责河流与渠道的整修、管理事务。中统四年(1263年),郭守敬因兴修水利有功,升任副河渠使。至元元年(1264年),郭守敬随张文谦视察西夏(今宁夏、甘肃一带),他根据忽必烈的指示,全面巡视了西夏的河渠,并将结果绘成示意图报告给皇帝。同年,张文谦出任西夏地方行政长官,郭守敬在他的支持下,在宁夏等地修复、新建了数十条引黄灌溉渠道,并修建了许多闸坝。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唐徕渠、汉延渠等十几条渠道就是当时重修的。石嘴山地区位于银川平原引黄灌溉区下游,其河西灌区主要有唐徕渠和惠农渠两大渠系。在石嘴山市境内,唐徕渠从贺兰县至八一桥进入市境平罗县,经姚伏、周城、前进3个乡后绕平罗县城,在高庄乡进入排水沟。石嘴山市境内全长41.2公里,唐徕渠系共有大小支斗渠236条,灌溉面积20多万亩。
  据郭守敬的学生齐履谦《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所载,郭守敬在宁夏期间,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开发黄河水运和探询黄河河源的建议。郭守敬“尝挽舟溯流而上,究所谓河源”。至元二年(1265年),他从中兴(今宁夏银川市)乘舟,顺河而下,经石嘴山,四昼夜至东胜(今内蒙古托克托),经实地勘察,证实此段黄河可以通航。因此,郭守敬向忽必烈建议:在宁夏黄河段办漕运即水道运输。据《元史》载:“都水少监郭守敬言:舟自中兴沿河四昼夜之东胜,可通漕运。”忽必烈采纳了他的建议,还下令建立了应理州(今中卫)到东胜的水运驿站。沿途设驿站10个,有驿船66艘。从此,宁夏的黄河水运又开始兴盛。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石嘴山史纲》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郭守敬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石嘴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