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图书馆
石嘴山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石嘴山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西夏刻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823
颗粒名称:
西夏刻塔
分类号:
K246.3
页数:
2
页码:
199-2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西夏刻塔,在进行宁夏文物普查的过程中,考古人员在贺兰山的山崖上发现多处石刻塔。通过塔的数量和特点,我们仍不难看出当年这一地区佛教的兴盛和产生的深远影响,也从侧面证明了藏传佛教曾在这里广泛传播的内容。
关键词:
西夏刻塔
贺兰山
佛教
内容
20世纪80~90年代,在进行宁夏文物普查的过程中,考古人员在贺兰山的山崖上发现多处石刻塔。经过对石刻塔的风格、周围沟内岩画以及西夏遗迹的综合分析和研究,判定这些石刻塔应该属于西夏时期。另外,在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内蒙古鄂托克旗百眼窑石窟中也有西夏石刻塔多座,这些石刻塔共同构成了西夏刻塔文化。贺兰山中的石刻塔,集中于今宁夏石嘴山市境内的几条山沟内的山崖上,涝坝口2座、大枣沟5座。另外还在贺兰山各沟口的岩画内容中发现各式线刻佛塔26座。由于受到藏传佛教建筑艺术的影响,这些刻塔以覆钵式喇嘛塔居多,平面呈十字折角形。
涝坝口,位于石嘴山市西北15公里,在沟口北侧的崖壁上并排雕刻着2座喇嘛式塔。两塔相距约1.5米,塔的造型大体相同,呈三角形,由塔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西边刻塔,三层须弥座上为覆斗形塔身,腹下中间开方龛(0.3米×0.34米×0.33米);宝珠塔顶上置小三角形塔刹;塔体通高2.15米、底宽0.95米。东边刻塔为五层须弥座,塔体通高1.5米、底宽0.8米。两塔塔体上曾涂抹有白灰,因凿刻于沙石崖面上,自然风化严重。
大枣沟,位于石嘴山市西北6公里,在山沟山崖上刻有5座喇嘛式塔,其中南侧3座,西侧2座,一塔已毁。各塔大小略有差异,造型大体相同,也是由塔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刻塔都是三层须弥座,塔座第三层的中间开龛,可能原用于供奉佛像或安放骨灰。塔体呈覆斗形,外侧用减地阴刻线勾画出背光。塔顶由刹座、刹身和刹顶三部分组成。宝珠衬托天盘刹座,上置三重宝珠相轮为刹身,刹顶为“十三天”。最大的刻塔通高2.66米、底宽1.6米;最小者通高2米、底宽1米。其中5号塔上有白灰层和朱彩痕迹,说明该塔原曾以白灰抹壁,并绘以朱彩图案。石刻塔造型与一百零八塔风格相近;并在刻塔附近发现有西夏遗址。
虽然西夏在今宁夏石嘴山市境内遗留下来的这些佛塔和刻塔经过多年风雨的洗礼已经残败,失去昔日的光辉,但是通过塔的数量和特点,我们仍不难看出当年这一地区佛教的兴盛和产生的深远影响,也从侧面证明了藏传佛教曾在这里广泛传播。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