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李德明修筑省嵬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81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李德明修筑省嵬城
分类号: K294.33
页数: 6
页码: 179-184
摘要: 本节记述了李德明修筑省嵬城的以退为进谋发展,选都兴州,修筑省嵬城的内容。
关键词: 李德明 兴州 嵬城

内容

以退为进谋发展
  李德明,小字阿移,于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出生,李继迁之子,母亲为野利氏。李继迁去世时,李德明年仅23岁,子承父业,自称定难军留后。他心胸开阔,深谋远虑,多年来随李继迁在兵营中成长,转战南北,战功卓著,一生致力于本土统治的巩固。李继迁命丧攻取西凉的战争中,临终之前,他把权力交给了自己的儿子李德明。并再三嘱咐儿子和谋士张浦,一定要向宋朝请和归顺。因为李继迁认为自己虽已拥有灵、夏之地,但力量还是较弱,不足以与辽、宋抗衡。儿子只要能保住祖先留下的基业,他就已经很满意了。李继迁自己举旗反宋,临终却又让儿子归附于宋,之所以有此反常的举措,是因为他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对未来的事情做了预测。他认为自己死后李德明会面临几个难题:一是李德明年轻,党项各部族可能会不服李德明的统帅;二是宋朝可能会乘人之危出兵攻打;三是周边的吐蕃、回鹘等也可能会乘机攻打。历史证明了李继迁的预测是正确的。李德明继位后党项割据政权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国危子弱”。在党项割据政权内部,党项部众由于李继迁新死,又不见李德明得到宋、辽的册封,所以他们多生疑惑,纷纷内投于宋朝。在外部,宋朝环庆一带的边将建议宋真宗乘党项政权处于幼主新立、人心恍惚之机,一举歼灭,统一西北地区。在严峻形势的考验下,李德明一方面采纳了赵保宁的建议,派使者到辽朝请求册封;另一方面派人到宋朝请和,以稳定人心。景德二年(1005年)六月,李德明在张浦的建议下,凭借收复了西凉,党项割据政权的军威已振的机会,遣使向宋朝入贡。宋朝也借机提出让李德明交出灵州、派一个子弟到朝廷做人质、解散党项军队、归还夺取的宋朝的土地、官吏等条件,这些条件对于党项李氏而言,是无法面对和接受的,李德明以推脱来表示拒绝。辽朝见李德明与宋朝之间出现了抗衡对峙,这对自己非常有利,于是借机册封李德明为“西平王”,以此来鼓动李德明与宋抗争。李德明虽得到了辽朝的册封,但此时,党项内部的分裂十分严重,已有不少部族或明或暗投向宋朝。面对此情况,李德明在宋真宗降低入贡条件的情况下,于景德三年(1006年)九月,再派使臣向宋进贡。宋真宗默认李德明的特殊地位,授予他定难军节度使,进爵“西平王”,每年赐银万两、绢万匹、钱万贯、茶两万斤。准许李德明承袭原有的领地,镇守夏州官署,并给予他内地节度使薪俸,准许夏人到内地进行贸易粮食、青白盐等。还下令河西一带“蕃族各守疆界,沿边诸部如德明无所侵扰,则勿纵兵出境”。至此,李德明巩固了自己在党项割据政权中的统治地位,也缓和了党项割据政权与辽、宋的关系。
  李德明虽然对辽、宋称臣,但从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归属过辽、宋。他之所以这样做,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时间。因为长期的战争使党项割据政权内部经济窘迫、边境艰难,沿边党项纷纷内附宋,李德明急需一个和平的环境来整顿内部、巩固割据政权的地位。其次,与宋议和,也可以得到大量的经济利益。李德明与宋、辽保持友好关系的同时,又请求在保安军(今陕西志丹)设立榷场,使党项羌族人民与汉人在这里自由贸易,双方互通有无。党项割据政权通过与宋朝的贸易往来,促进了自身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自与通好,略无猜情,门市不讥,商贩如织”的景象。由于李德明执行了一条保境息民、发展生产、统一河西的政策,使党项割据政权不但得到了巩固,而且取得了大的发展。从而为以后西夏建国奠定了基础。后来范仲淹描绘这一时期是“朝聘之使往来如家,牛马驼羊之产,金银缯帛之货,交受其利,不可胜纪。塞垣之下,逾三十年,有耕无战。禾黍云合,甲胄尘委,养生葬死,各终其年”。
  等到党项割据政权得到巩固之后,李德明就开始把目光转向了西方,“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以壮大自己的力量。他用了20余年的时间,先后多次进攻甘州回鹘和西凉吐蕃六谷诸部,先后占据了甘州、瓜州、凉州,最终将势力延伸到了河西一带,拓疆数千里。占领河西一带,对党项割据政权来说,意义重大。河西一带草肥马壮,绵亘数千里。那里盛产的良马、玉器、镔铁剑甲、琉璃器等,不仅为党项割据政权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和牲畜,而且使其在与宋、辽的对抗中,获得了巩固的后方,即“灵、夏之右臂成矣”。李德明采取的以退为进的策略,不但巩固了党项割据政权,而且为西夏立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石嘴山史纲》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