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图书馆
石嘴山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石嘴山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七节 唐末五代石嘴山地区少数民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嘴山史纲》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2804
颗粒名称:
第七节 唐末五代石嘴山地区少数民族
分类号:
K242.4
页数:
6
页码:
149-154
摘要:
本节记述了唐末五代石嘴山地区少数民族的后突厥,回纥(回鹘);吐蕃;党项的内容.
关键词:
唐末五代
石嘴山
回纥
吐蕃
内容
后突厥
突厥内迁后又再度兴起,故名后突厥。后突厥于武则天执政时,即公元7世纪末进入石嘴山地区,公元744年灭亡后,散居各地,融入其他民族。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东突厥灭亡。贞观八年,唐太宗决定在内郡建羁縻州,选取朔方之地,从幽州至灵州,集中安置突厥降众。石嘴山地区刚好在范围之内,也安置了部分东突厥降众。公元682年,颉利可汗的后裔骨咄禄纠合5000人,在黑沙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反叛,自称颉跌利施可汗,史称后突厥。公元691年,骨咄禄死,其胞弟默啜继立,拥兵40万,西讨党项及西突厥十姓部落,又远征中亚昭武九姓控制地区,东击奚、契丹等族,扩地万里,漠北各部族大多受其控制,势力稍逊于东突厥颉利可汗强盛时期。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因助唐平契丹,受封为立功报国可汗。次年,默啜可汗向周(武则天时国号)索取安置在丰(今内蒙古五原南)、胜(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灵(今吴忠市利通区古城湾)、夏(今陕西靖边县红墩涧乡白城子)、朔(今山西朔县)、代(今山西代县)等州的突厥降户及单于都护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之地,又要求唐朝拨给农具、谷种、缯帛、铁。武则天开始不同意,但后来还是满足了全部要求,给予谷种4万石,杂缯(质地稍差的丝绸)五万匹,农具3000件,铁4万斤。这说明后突厥部众已不单纯以游牧为生,他们在南迁后学会了农业生产。至此,默啜成为盛唐时期北部主要边患。就关内道而言,经石嘴山地区南下,是默啜使用最多的南侵路线。朔方节度使成立前后约50年间,主要任务就是防御默啜。
唐中宗即位后,以裴思谅为灵武道行军大总管,以备突厥。唐神龙二年(706年)十二月,默啜又率兵经石嘴山地区南下,在鸣沙(今中宁鸣沙镇)与朔方节度使沙吒忠义大战,唐军大败,士兵战死达几万人。后突厥骑兵南下至原(今固原)、会(今甘肃靖远)等州,抢走陇右监牧的牧马万余匹,整个宁夏都遭蹂躏。朔方军从成立到北宋初年撤销共200多年,最大的败仗就是这次鸣沙之战。公元708年,张仁愿趁默啜主力西征之机,在黄河以北、阴山以南筑东、中、西三个受降城,又在平罗县姚伏镇筑定远军城,以阻挡其南进之路。但默啜对唐境的侵扰仍未停止。
公元716年默啜出征战死。此后30年间,后突厥逐渐衰落。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后突厥国中大乱,朔方节度使王忠嗣率大军趁乱北伐,一举歼灭其十一部,而回纥又出兵杀掉后突厥新立的可汗,牧地尽入回纥。突厥老可汗毗伽可汗的妻子(称可敦)率亲信投奔长安,唐玄宗在花萼楼大会群臣,设宴款待,即席赋事“美其事”,当场宣布封可敦为宾国夫人,每年赠给脂粉钱20万。东突厥的民众,有的留在原地融入回纥,有的南下与汉族相处,还有少部分向西投奔西突厥。
回纥(回鹘)
回纥原居漠北,贞观十九年(745年)大量迁入石嘴山地区。
回纥原属东突厥之一部。最早源于匈奴,后称敕勒或铁勒,隋大业中改称回纥。唐贞元四年(788年)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又改称回鹘。在很长时间内,部族“无君长,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隋朝时牙帐在娑陵水(蒙古国色楞格河)上,有众10万。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又占据薛延陀牧地。据《新唐书·回鹘上》记载,贞观十九年(645年),回鹘新立可汗吐迷度“与诸部攻薛延陀,残之,并有其地,遂南过贺兰山,境诸河”。这段文字记载,对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的石嘴山地区,是最详细的文字记载。它记述了三个问题:第一,在贞观四年(630年)突厥灭亡后,薛延陀趁势南下,占领了今石嘴山的整个河西地区。第二,公元745年,回鹘可汗吐迷度吞并了薛延陀,回鹘诸部又“南过贺兰山”,进入石嘴山市的黄河西岸,与唐朝以黄河为界。第三,薛延陀属于回纥的薛、延陀两姓,此时回纥的铁勒(敕勒)部又有九姓(拔野古、同罗、仆骨、多滥葛、思结、阿跌、契宓、跌结、浑)。这十一姓是贞观年间石嘴山地区的主体民族。
贞观二十年(646年),回纥诸部至灵州降唐。唐置燕然都护府统管仍居漠北的回纥,下有六都督府、七州,均以回纥酋长、俟斤任都督、刺史。又在灵州境内设立近20个羁縻州,安置原在漠北又愿意内迁的铁勒九姓。中唐以后,又有
部分回纥人以经商、贩马、助唐平乱等各种方式,经石嘴山地区南下,其中少数在此定居下来,逐渐融入其他民族。
吐蕃
吐蕃是藏族的前身,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大量进入石嘴山地区。
公元7世纪初,吐蕃在青藏高原兴起。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许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入吐蕃和亲,弄赞亲自到扎陵湖迎娶。此后,吐蕃与唐朝保持了近30年的友好关系。公元656年以后,吐蕃逐步向内郡扩张。是年灭白兰,公元663年攻灭吐谷浑,占领青海全境。随后又与唐争夺西域控制权,公元670年攻破18个羌族羁縻州及安西四镇。不得已,唐派薛仁贵率十余万军西征至大非川,几乎全军覆没。此后,吐蕃一直实行扩张政策。安史之乱后,更是趁火打劫,大肆东进。剑南、陇南、河西、陇右、西域、陇东乃至原州、盐州等地区,都被攻占。广德元年(763元)甚至攻占京都,在长安抢劫10日,最后郭子仪用疑兵计,才把吐蕃军吓出长安。贞元十三年(797年),吐蕃首领马重英率四万骑攻灵州,并破坏汉渠、御史渠、尚书渠,朔方军在留后常谦光的率领下力保灵州城不失。马重英率部拆毁盐、庆二州的州城后退去。第二年,唐朝派殿中少监崔汉衡出使吐蕃议和。吐蕃赞普提出的条件之一是“云州西尽贺兰山为吐蕃境”,也就是把今天的整个石嘴山辖区划入他的版图,还建议将会盟地点选在贺兰山(后改在平凉清水,即今泾源六盘山镇蒿店村东清水沟门)。这件事说明,在贞元年间(785~805年),石嘴山地区已有大量吐蕃族。元和十二年(817年),吐蕃派使臣论矩立藏到长安与唐议和,而吐蕃兵却在夏州、剑南、平凉等地大肆进攻。其中一路攻入灵州,与朔方军战于定远军城(今平罗姚伏镇)。吐蕃大败退去,被斩首2000级。9世纪中期,吐蕃发生内乱。河西等11州汉族起义归唐,唐军亦组织反攻,收复了近20个州。但很多州县仍为吐蕃部族控制,直到五代都未收复。而整个西北,到处都有吐蕃部落居住,但互不统属。如宁夏平原,到五代末、北宋初时,每个镇都有若干吐蕃乡或村,每个村为一个部落。如位于今平罗县姚伏镇的定远县(北宋初废县为镇),就有四个吐蕃族部落,即:都指挥使麴守荣、麴再遇管理的麴家族;巡检使西逋管理的竾浪族;巡检使越啜管理的富儿族;巡检使遇悉甫管理的小阿父儿族。位于今平罗县东北的临河镇,汉民才67户,而集中居住的吐蕃村有3个,每村百余户,各是一个部族:义征使崖悉逋管理的小父儿一族;巡检副使瘦子管理的鬼悉涡一族;巡检使埋逋管理的鬼悉涡一族。朝廷对这些大分散、小集中的吐蕃部族,采取“以夷治夷”的办法,任命小的部落头领为巡检使,大的部落头领为都指挥使。
党项
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于唐太宗贞观、唐高宗显庆年间开始迁入石嘴山地区,唐中后期大量进入。
党项族原居青海、甘南、川西北一带,又名“党项羌”。隋朝时与吐谷浑为邻。唐贞观、显庆年间,因不堪吐蕃攻劫,两次降唐内迁共50万人。朝廷在灵州、夏州境设朝、吴、浮、归等十个羁縻州予以安置。石嘴山境内也安置有羁縻州,但州名不详。唐安史之乱后,党项族继续大量迁徙至今陕北、宁夏定居,形成“种落愈繁”的局面。
唐咸通元年(860年)至十四年(873年),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占据宥州(陕西靖边城川古城),自称刺史,并建立地方武装。后因平定黄巢农民起义勤王有功,被唐僖宗任为左武卫将军、夏州节度使,赐姓李,封夏国公,节度夏、绥、银、宥四州。至此,由党项首领控制的藩镇形成。五代改称定难军节度使,仍控制陕北五州,表面上臣服中原朝廷。由于有世袭节度使的名号,可以公开扩充军队,李氏集团成为党项族的核心,凝聚力增强,势力逐步扩大至陕北、鄂尔多斯、宁夏东部。五代时,继续大量从甘肃庆阳、环县向灵州境内迁移,灵州、盐州大道沿线的居民,已经全是党项部落。据《宋史·外国六·高昌国》记载,北宋立国后派王延德出使高昌,因盐州地区道路不靖,只好从今陕西靖边县向西北穿过鄂尔多斯草原,在今平罗县陶乐镇附近西渡黄河。渡口的黄河两岸居住着党项族的一个部落,王延德在他的《使高昌行记中》称之为“茅女涡子族”。这个部落对过往行旅比较友善,只要付给一点“打当”就免费提供食宿,钱数也就与食宿费相当。他们的渡河方法让王延德看后很新奇。一种是单人泅渡,“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显然,这就是在宁夏平原长期流传的“浑脱”,用它可以组并成羊皮筏。第二种办法是“以骆驼牵木筏而渡”。黄河那么宽,需要多长的绳索?绳索没入水中就要承受河水的冲击,多少骆驼才能经住?到底怎么个渡法,王延德没有记载。推断有这种可能:先让骆驼将木筏拉向上游,然后解开绳索,仍用人力划向对岸。到了对岸,用同一方式返回。民国时期石嘴山渡口的木船过渡,就是采用这种原理,只不过将骆驼拉筏变成了人力拉纤。王延德的《使高昌行记》表明,五代末期党项族已大量进入石嘴山地区。
知识出处
《石嘴山史纲》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石嘴山市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从先秦南北朝始,至2009年底,反映了它的变迁历程,市建设发展的社会全貌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
相关地名